一位私募管理人的博弈困境
(2016-07-07 15:38:03)分类: 经济评论 |
5个亿的规模,对于成立仅一年的成长型私募而言,称得上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对于私募管理人老王而言,最近几个月所经历的种种困境,却让他快乐不起来。
首先是净值回撤和规模缩水。作为一家券商系的私募,募资并不需要费太多口舌,加上管理人多年积攒的市场口碑,去年三四月间,老王顺势发了几只产品,就获得了七八个亿的“开门红”,到了去年6月,其规模一度逼近10亿元大关。
去年下半年至今的股市大幅震荡,老王管理的几只产品也遭受损失。从增量单边牛市回归存量博弈市,投资人的风险偏好也相应下降,到了今年6月,老王管理的私募规模已从去年顶峰时的10亿元萎缩至目前的5亿元左右。
其次是失去了“安全垫”庇护,投资缩手缩脚。私募成立便遇“黑天鹅”,但好在产品尚不能赎回。凭借多年的市场搏杀经验,到了去年年底,老王的私募净值勉强回到“1”以上,但年初的几轮熔断又将净值打回0.85左右。
由于私募产品设置了0.8的“平仓线”,老王的操作变得畏首畏尾,即便十分看好后市,也不敢大举买入,因为失去了安全垫的庇护,一旦判断出错,市场就会无情地将老王“红牌罚下”。
如果说净值回撤、规模缩水、安全垫缺失都好理解,毕竟市场上的多数私募普遍面临这样的困境,但面对复杂多样的博弈环境和并不便宜的投资标的,老王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
先说博弈环境的复杂性。老王说,十几年前做股票很简单,假想敌只有“庄家”,现在的市场参与者要复杂得多——既有善于把握大势的“国家队”、社保基金,又有资金优势的基金、券商、私募,还有精于技术的量化基金、高频机构等等。
“市场的钱就那么多,各家又都有独家绝技,想从这些人手中赚钱已经越来越难。”老王感慨万千。
做好自己的投资,就不用在乎竞争对手——这是很多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格言。不过,对于老王而言,眼下挑选自己心仪的股票并非易事。“看不上的便宜,但不敢买;看上的却不便宜,甚至还有点贵。”
老王做过一个统计,尽管市场从去年的5000点回落到目前的3000点,但大多数成长股的估值却在高点75%的位置,甚至有15%的股票近期创出新高。在品尝过去年高位激进的苦果后,老王对高估值股票不敢贸然买入。
另外,老王也意识到当下投资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比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概念,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性才能理解,远非以前“去超市看什么产品卖得好,就买哪家股票”的逻辑那么简单。
但老王是乐观主义者,他表示,尽管当前做投资的难度在加大,对专业投资人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大家对未来仍要充满信心。上海证券报
陈俊岭
中基协要求私募加快首只产品备案
离第二个“保壳”大限8月1日仅有25天,中基协再度向“空壳”私募拉响警报。昨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告,提醒私募基金管理人尽快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的展业要求。
基金业协会称,根据2月5日公告,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依法及时备案私募基金的相关要求,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协会将注销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同时,协会也提醒此前考虑到实际情况、顺延3个月办理时间的“空壳”私募,要尽快完成法律意见书、备案产品。协会表示,根据4月29日发布的《关于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首批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事项相关工作安排的通知》,针对2月5日前已登记满12个月,且在2016年5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若2016年8月1日之前仍未同时通过法律意见书且完成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备案,协会将注销其登记。
协会还表示,已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站内信和定向邮箱通知等多种途径向相关机构发出上述提示,敦促相关机构尽快抓紧办理。
据了解,协会对未展业私募的监管始于今年2月5日。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但未展业的数量超过1.7万家,占总量的69%,其中有不少私募并没有开展私募业务的意愿,只是拿着备案信息非法征信,从事非法集资等行为,行业鱼龙混杂、乱象丛生。为了规范行业发展,协会提高对私募备案要求,包括私募需备案产品、出具法律意见书、高管需要有基金从业资格等等。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1日,部分私募已完成首只产品备案、提交法律意见书,顺利“保壳”;但仍有2000家左右“空壳”私募因为到期没有任何行动,被依法注销;还有500家左右私募补提法律意见书、600家私募提交首只产品备案申请尚未成功,协会给予3个月顺延时间。
协会官网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系统显示,截至昨日,已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达24566家,“管理规模为零”的有14812家,占比约60%(其中包括2月5日公告后新登记的但未展业的私募);其中“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有4886家。业内人士估计,到8月1日第二个“保壳”大限,会有更多“空壳”私募被清理。证券时报
吴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