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美国舰机执意强闯中国南海禁区

(2015-10-13 12:45:20)
分类: 军事动态
  美国《海军时报》10月7日报道称,自今年5月以来,一直有传闻称美国计划派出军舰驶入南海中国人工岛礁附近水域。五角大楼3名官员近日透露说,美国海军已经做好准备,正等待奥巴马政府的最后批准。英国《金融时报》8日援引一名美国官员的话说,军舰将于中国在南沙群岛建造的部分岛礁周边12海里内水域航行,行动预计在未来两周内展开。
  
  关于这则消息的确定性,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8号在记者会上并没有直接证实奥巴马批准美国军舰驶入中国南海岛礁12海里的决定,但他做了这样的表述:“这不应该激起中国强烈的反应,原因有几个。首先这样的行动美国已经在其它其次情况下进行过了,因为总统致力于扞卫在南海自由航行的准则。”
  
  很明显,这已经等于间接承认此消息的真实性,这一行动很可能在近期进行。
  
  美国把这个消息在中国国庆假期最后一天由军方媒体放出来,是有深意的,从安排来看,其显示出来的目的是不想过度刺激中国,给中国“留面子”,但也在实际上可能推行,让中国在放完假后思考这件事情,美国也想测试一下中国的反应然后定夺。顾及中国的面子——美国和西方认为中国重视这个,但在实际上不手软,美国在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越来越如此应对中国。
  
  就舰机进入南海岛礁12海里之内这则消息来看,美国是要在最敏感的中国南海禁区的自由出入,强行破除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权底线,从而“号召”和鼓动别国也这么做,最终将南中国海完全变成公海。事实上,最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功课,除过力促TPP这一明显针对和孤立中国的经贸协议达成,在军事上也全力前推。 
  
  不久前的消息显示,美国海军陆战队加紧向西太平洋推进部署,援引美海军陆战队指挥官的观点说,实施这一计划的原因在于朝鲜威胁和南海领土主权纷争。美国包括核动力航母、B-2隐形轰炸机、F-22隐形战机和核潜艇在内的四大战略武器,更是靠前——10月即将到访韩国或部署关岛。
  
  再此外,同样属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第三舰队可能向原本属于第七舰队的防区——西太平洋推进,第三舰队司令诺拉·泰森,将代表美国海军出席10月18日的日本舰队检阅。对此罕见消息,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威夫特在9月7日访问第七舰队时发表演讲说:“随着这一概念不断发展,如果看到泰森将军不断向前推进,我不会感到惊讶。”他表示,改变并不意味着两支舰队的总部或驻扎港口会发生变化,但两支舰队将可以在极不稳定的地区进一步增强合作。第七舰队是美国唯一前进部署的航母打击群,由80艘舰船、140架飞机和4万名水兵组成。第三舰队则拥有包括4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00多艘舰船。 
  
  按照时间计算,美国军方舰机进入南海中国岛礁12海里之内的行动,可能与10月18日其第三舰队司令诺拉·泰森代表美国海军出席的日本舰队检阅差不多同时进行。美国要以强大的第三舰队及战略武器、海军陆战队前推为后盾,从而强闯中国南海岛礁12海里禁区。
  
  现在不仅美国全线压上并可能强闯中国禁区,通过了新的安保法案(给自卫队的海外行动基本松绑)的日本也蠢蠢欲动想要进入南海,印度也是如此。《印度教徒报》发布消息称,中国国庆期间,印度海军参谋长访问澳大利亚,而印度护卫舰则进入南海,抵达越南岘港,且在之后还会访问日本。印度与日本决然有互相呼应进入南海的谋划。
  
  所以现在的南海局势,不仅是美国全力前推并强闯的事情,而是美日印等一体联动的连锁反应,无论中国怎么应对,都会是这种情况。
  
  有人说,面对如此严峻的军事形势、尤其是美国准备强闯南海主权禁区,中国需要避其锋芒,表面上强硬,但行动上需要谨慎。笔者不这么看,这是在主权问题上犯逃跑主义错误,必须坚决反对。
  
  笔者认为,美国他们怎么做,是他们的事情,中国有没有自己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是中国的事情,中国不能被牵着鼻子走。中国军方和包括渔民在内的民众应该严阵以待,将12海里海域箍成铁桶,我们就是要捍卫自己的主权。美国舰机进来的时候,中国在火力上应严格管控并尽可能克制——但相关军力必须高度联合戒备并充分做好事态恶化的准备,对于进入12海里岛礁的舰机必须予以强硬驱逐和围堵,可以考虑军民一起上的方法,无论如何要像桩子一样扎在那里,不为别的,只为尊严,只为主权。
  
  他打他的,我打我的。他为了他的所谓自由,我也坚决维护我的自由,更不放弃主权。如果中国在这件事情上处理不当,应对消极,那南海主权逐渐名存实亡了。现在美国要强闯中国权禁区,中国至少要在那里形成相持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