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山地战炮灰部队规模锐减,缺钱还是另有图谋
(2015-04-22 12:49:16)
标签:
军事 |
分类: 军事动态 |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4月16日报道,印度国防部长马诺哈尔·帕里卡尔15日表示,财政困难迫使他将印度新的第17山地打击军兵力缩减至3.5万人。英媒称,国大党领导的联邦政府于2013年7月批准建立这支部队,当时批准的预算是8800亿印度卢比(约合875.6亿元人民币),帕里卡尔告诉《印度斯坦时报》,他将该部队的建军预算冻结在3800亿印度卢比,比之前少5000亿卢比。
为了应对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部署,基于臆测的中印第二次边境战争战略需求,印度国大党之前领导的政府批准了9万人的部队,包括两个步兵师,三个独立的炮兵师,以及两个独立的装甲旅。一旦组建成功,这支部队将成为部署在中印有争议边界沿线的第四支专门进行打击的部队。并期待这些专门培训和配装的山地战力量能够在战争一开始对中国军队展示出压倒性优势。
从印度的公开报道来看,印度军方是在预算无法到位的前提下,不得已改变原来的山地战部队的建设部署计划的。相比计划设立之初的信誓旦旦,如果当初山地作战部队力量建设真的如此重要的话,那么现在印度陆军的裁减措施未免有点草率。曾一度被媒体和军方热炒的中国边境威胁难道突然不存在了吗?高峰军事观察认为,印度军方的悲情调整实际上是另有所图。
首先中印关系的改善和中长期战略合作预期,以及中印各自的国家发展战略,都不支持中印之间发生军事冲突。边境问题可以悬而不决但不可以因为战争扼杀中印各自的崛起战略。印度决定支持中国的一路一带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并以加入亚投行作为真实的践行标志。那么再继续激化中印领土争端和边境矛盾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大国政策转向会顾及面子,印度以预算不到位为由削减之前梯次升级的山地战部队建设计划,是最好的抽身梯。既可以实质性的在边境问题上向中国传递缓和信号,又不会在国内面临绥靖和妥协的指责。刚继任不久的莫迪政府对前任辛格政府的安全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完全可以得到国内舆论的理解。而仍然保留的3.5万人的后续建设规模,既是对前任政策的尊重,也是默迪政府后续修改战略的基础。
其二是印度莫迪政府要对军费投资方向作出重要调整。作为印度洋周边最大的国家和世界屈指可数的装备进口大户,印度的三军发展需要按照国家战略导向做出平衡。而很明显的是,印度军队建设的真实侧重方向是海军和空军。其眼光也不仅局限与巴基斯坦的军备竞赛,因为印度的军事发展雄心最重要是获得印度洋的主导权。
海军的强大一个是可以拒绝外部军事强权在印度洋的排印战略推广,和遏制印度以印度洋为基础向大西洋和西太扩张。同时海上的优势也可以增加对巴基斯坦的战略威慑力度,并可以让在陆战中占据历史和现实优势的中国,在决定是否使用武力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时不得不仔细权衡甚至投鼠忌器。因为海上的短板决定中国很难突破印度海军在印度洋贸易和能源运输通道上的封锁。
印度近期有几项烧钱的海军军备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国产航母的追加投资,新型常规动力潜艇力量的规模升级,新型驱逐舰的数量扩充。而印度防生化功能的神盾级驱逐舰单舰价格高达48亿美刀,四艘同型舰的规划费用就接近200亿美刀。加上空军阵风战斗机和T50四代机的军购及研发投入,印度有限的军费投入着实负担不轻。因此削减山地部队的建设规模,不但可以节省军费同时还可以省去后期的维持费用。这笔开支可以花在海空军建设的刀刃上。
前一篇:重要信息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