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忆安:“柴静事件”舆情引导思辨
(2015-03-04 13:18:08)分类: 品味时事解读 |
柴静,作为一个前央视主持人,“自费”制作了一个系列纪录片。这个纪录片在中国舆论界引发的轩然大波令很多人目瞪口呆。与雾霾相关的话题迅速占领整个互联网,微博、微信朋友圈几乎被刷爆,环保部长表示高度重视并感谢柴静,相关概念股全面涨停……
平心而论,柴静的纪录片确实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其文案的组织形式也非常吸引人,以孩子的健康入手,更是触及了多数人内心深处最容易动情的那部分心弦。
然而,如果仅仅凭借柴静个人,此纪录片恐怕不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更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达到这么大的影响力。按照一般的传播规律,这个纪录片应该在上线后的几天时间里缓慢传播、发酵,待关注者群体突破某个阈值后形成一个传播高峰。
由于自身是名人的缘故,由柴静出面制作的视频在推广上也许会得到很多名人的帮助,那么传播高峰可能会出现得比较早,比较大。但像现在这样,投放当天就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却是不合逻辑的。
然而这种不合逻辑的事情却发生了。这么个确实不错,但称不上旷世之作的纪录片,就是第一时间占据了整个互联网最热门的位置,夺取了所有人的眼球。何以如此呢?
观察此纪录片的传播过程,我们会发现,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几乎是所有媒体,都将整个纪录片和相关讨论放在了极其显著的位置上。微博、微信如此,各视频节目网站如此,各门户网站也是如此。
这是什么概念呢?一次网络商业推广活动,要在一周内获得一亿次左右的微博阅读量,仅推广费用就会达到几十万。而此次柴静的纪录片是在一天之内破亿,这还仅仅是在微博上。要想做到这个程度,需要多少“大V”、“官V”在同一时间投入推广?动用这些资源要投入多少资金。如果再加上微信和其他各媒体显著位置,把这些资源换算成钱的话,我实在想象不出那将是怎样一个数字。
在中国,谁能做到这个程度?不需要我来说,大家心知肚明。
而此纪录片发布之后,环保部长第二天就公开声称已致电柴静表示感谢,同时北京市宣布开征扬尘排污费。中国的政府机关对舆情的反应速度,什么时候快到过这种程度?对政府部门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在政府部门里,发生舆情事件后,从组织资料、逐级上报到领导看到就要耗费不少时间,领导开会做出决议并推动实行则需要同样多甚至更多的时间。
按照一般逻辑,2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引爆舆情,领导当天能不能了解到这件事都很难说。第二天适逢休息日,最快的舆情反应恐怕也得等到周一,而且多半是模棱两可、温吞水一样的官话、套话。至于相关政策,更是要经过几轮论证、讨论,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有所行动。
这次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应能过迅速到这个程度,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次舆情事件本身就是政府引发的。
抛开一切的意气用事和对个人的质疑,只看柴静系列纪录片本身,认真思考一下。这个纪录片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这个纪录片虽然主要在谈雾霾谈污染,但雾霾和污染仅仅是它的切入点。最终纪录片不仅将问题引向污染治理,还引向了能源产业升级和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从这点上讲,无论纪录片的手段是否严谨,其结果都是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起到推动作用的。从结果看,这个纪录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结果出发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次舆情事件很可能是政府的某些部门为了落实新政策而进行的主动舆论引导。仅从这个层面分析,我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在舆论领域的巨大进步,从舆论战的角度讲,其意义不亚于抗战期间的百团大战——这是中国中央政府部门有组织由计划发起的第一次攻势舆论作战,即便仅仅是战术性的,其意义也非同小可。
然而,在此纪录片获得成功的同时,在网络上也引发了一片骂声。攻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纪录片中的两部分,一部分是纪录片最感人的环节,也就是柴静用女儿的病情唤起观众的同情心和认同感那部分,因为那种病情到底和雾霾的关系更大,还是和柴静自身的关系更大实在无法考证;另一部分则集中于此纪录片的结论部分,很多人认为纪录片在结论中塞入了太多私货,破坏了该片的严谨性。
在笔者看来,这部分责任应该说并不在柴静身上。柴静只是个主持人而已,从笔者所了解的纪录片制作流程看,在柴静面对镜头的很长时间以前,整个纪录片的文案就早已确定下来。主持人本人实际上仅仅是编导的牵线木偶,她说的话是编剧写下的,她在镜头前的表演是导演安排好的。她本人或有一部分发言权,但节目的整体风格肯定是整个编导团队共同决定下来的。
而这个编导组是由什么样的人组成的呢?我们可以看到,节目鸣谢的头一位就是罗永浩。通过罗永浩在微博中的言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一直以来都极其倾慕西方以及日本,对中国则抱有一种不屑甚至敌视。
这样一个人的团队负责制作这样一部纪录片,如果不趁机在其中夹带私货,那反倒是件很奇怪的事了。
于是,这部纪录片变成了什么样呢?它是一盘精心制作的美食,授意制作这份食物的人,原本希望这是份色香味俱全,足以打动食客的美餐。实际主厨的人基本满足了这个要求,但他却在食物里加入了一份罂粟壳。
很大一部分食客认为无所谓,即便有了罂粟壳,这仍然是份美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无论如何,罂粟这种东西有毒,不该添加到食物里。于是网络舆情被割裂了。
笔者并不完全认同一部分人对柴静的抨击和攻讦。雾霾和污染始终不会是好事,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工作是应该做的。柴静做了,即便没有做好,或者做的方式错了,那么在谩骂她之前,是不是应该先问问我们自己做了什么呢?如果我们什么都没做,那我们应该先反省自己。对做了事的人,可以批评其工作的偏差,但不该谩骂。
从国家角度分析这次舆情事件,也有值得吸取的教训。主动出击,为政策造势,这个工作方式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这次舆论攻势在解决部分问题的同时,却制造了更大问题。没有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探讨问题,反而将不满引向政府和体制。从局部看,片子是成功的,从整体上看,这部片子也引发了相当大的负面效应。
这个问题的责任不该全推到策划、推动这次舆论攻势的部门头上。各部门是各司其责,肯定要优先考虑自己的工作。要求所有部门都能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是不现实的,根本不可能实现。在缺乏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由一个或者几个部门联合推动的攻势舆论,很难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
政府最不应该做的就是靠倒退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绝不应该放弃攻势宣传,不仅不该放弃,反而应该大力加以鼓励、推广。但在目前体制之下,各部门的宣传机构各自为战,不仅难以形成合力,还会发生这种自己给自己挖坑的问题。微信号:caffe007
那么对于中央来说,目前阶段应该着手建立起统一的宣传协调机构、机制。把各部门、各级政府的宣传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只有建立这样的机构、机制,才能避免那种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引发其他问题的情况。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责人先责己”。发生问题,诅咒、谩骂、追责很容易,难的是心平气和的归纳总结,吸取事件中值得吸取的经验,总结事件的教训。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失败才能成为成功之母。遇事只知道谩骂,只知道抓责任人,失败再多,也盼不来失败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