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井底望天:希腊危机和欧洲下半场

(2015-02-17 17:57:32)
标签:

财经

分类: 经济评论
1.井底望天:希腊危机和欧洲下半场

 
希腊的事情,比较复杂。
因为传统上,希腊亲俄罗斯,尤其是极左派。他们上台之后,第一个见的外宾,是俄罗斯大使。
希腊是西方民主发源地,这次也是第一次激进党派上台。
其他欧洲国家,都是中间偏左(法国),中间偏右(德国)这种。但是百姓鸭梨山大,就会做出选择激进党派的决策。现在百姓的压力,主要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财政紧缩政策带来百姓生活的困苦。虽然你可以说,欧洲人养肥了,养懒了。但是从人家的角度上,可以说很苦。
第二个,就是中东和北非的乱局,给欧洲带来的麻烦。这个麻烦也是两方面。
一个就是移民。中东和北非越乱,往欧洲尤其是南欧,跑过去的移民和难民,就会越多。
另一个就是法国查理周刊带来的恐怖袭击。
总结起来就是三个问题:生活差(没工作)、移民多(头巾到处)和恐怖袭击,这些都带来了欧洲各国民众,对极端党派的支持越来越多。
但是比较好玩的是,欧洲各国的极端派,都比较对俄罗斯和普京有好感。极左党派,基本上是以前的马克思列宁党这一波,基本上和俄罗斯有亲近感;而这些国家的极右派,也在文化和政治上,与俄罗斯现在的主流社会保守主义观点相似。比如在同性恋的议题上面,社会道德上面,尤其是在民族问题上——这帮人多是民族主义,而不是世界主义和欧盟主义,另外也同样对美国充满敌意,看不惯现在的政府天天舔美国屁股。
所以在这个议题上,欧洲极右翼,和日本极右翼,其实是一样的。就是都是那种强调自己的民族独立,同时仇恨美国。
那么这些人,如果在任何欧洲国家上台,就会导致欧洲对俄罗斯的统一外交战线出现裂痕。比如德国极右翼,就是主张严厉对付希腊,但是强调温和对待普京。所以你可以看到,现在欧洲的几个头痛问题,都是可以互相扯来扯去的。
那么,明显希腊极左上来,马上就会表达,反对制裁俄罗斯。你可以赶希腊出欧元区,但是无法赶希腊出欧盟吧。那么这个就成为了希腊用来和德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因为美国要维系全球统一的制裁俄罗斯战线,就不想看到希腊这里开始撕裂它。因为如果希腊一发难,其他几个东欧国家,比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等一跟,就烦了。
所以美国会施压给德国,要求它和希腊谈妥。但是又不能给德国太大压力,因为你不想德国老百姓反弹,因为大家看到俄罗斯在车臣砍穆斯林,也是心里一片喊好。
德国老百姓比较烦希腊。如果因为美国压力,要妥协让步,大家一发火,那么右翼上台,然后右翼又亲普京,你看出来麻烦了吗?
其实和美国在中东的政策一样,啥力度都要拿捏到位,不能太大,不能太小。但是普京也是下棋的高手,这边扯一下,欧洲那边也不好应对。
欧洲的问题,就是崔健唱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山也多,水也多,分不清东西”
“人也多,嘴也多,讲不清道理”。
所以欧洲下半场,估计比上半场,精彩。下半场,结局比较难估计,因为啥结局都可能,都不意外。

问:乌克兰这儿会大打出手吗?
答:乌克兰这里会维持目前的小冲突的状态。                                                    2.井底望天:美联储公告
    我大致看一下美联储的公告,现在说一下我的想法。
    大部分觉得QE结束得早了点。一个是你的通胀目标,就是核心通胀率,没有到2%;另一个是你的劳工市场,还不够稳固。当然增长还不稳定。这个是主要的观点。就是你把QE给撤了,当然还有0利率。不过其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没有支持,所以有点担忧。
    但是另一方面,到底QE的效果,还有它的负面影响,大家又不是特别清楚。所以有点郁闷,觉得不停的话也不是办法的感觉。
    不过觉得,如果情况不好,会不会采取中国人民银行,搞定向QE?现在就是看QE结束之后,海滩潮水退了,裸泳的同学,就露出来了。
    其实你要看在这6年的洪水之中:
1. 谁的资产价格和债务水平,处于比较高的地步?
2. 谁比较依靠大宗商品--石油、贱金属和粮食的出口?
    首先,为啥大宗商品价格会下降?因为这个也有市场预期量化宽松政策会结束。人家要问,你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了,那么人家买家,不是应该多买点吗?
    不是,其实因为大宗商品用美元定价,结果就是QE停止之后,美元汇率上涨。那么买家,用美元支付,相对于人家的本币,其实可能大宗价格并没有降低。
    所以对卖家压力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