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道长:美国对乌克兰局势发展的两个想不到?
(2015-02-09 11:56:11)
标签:
军事 |
分类: 品味时事解读 |
上次说到美历史情节,美的崛起得益于欧洲的战乱,两次大战导致欧洲的衰落,美国的崛起,欧洲的大战本身说明欧洲国家对历史的记忆深刻。欧洲强国林立,“文艺复兴”之后,世界权利中心基本转向欧洲。虽17世纪初东方有个“大清”存在,但开放的欧洲走向复兴与上升的轨道,而保守顽固、封闭的中国则走向衰落。因此欧洲各国轮流来,但主要角力一直在欧洲转的规律没有变,几百年后,到了20世纪欧洲由多势力逐步演变为两股力量对立,由基督、伊斯兰共存到基督独大后,欧洲就陷入了两大力量的对决阶段。
美国人对此研究的非常透彻。美国人在二战后建立了世界秩序,现在又着手打破它自己建立的秩序,目标仍然是在打破平衡过程中,出现新的“机”便于美渔利。一战二战,美都是在战争开始后一段时间后卷入,通过观察局势,让双方打得两败俱伤之际美国介入。最终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乌克兰危机,在美导演下走到危机境地,但后期脱剧本了。我个人认为有两点美没估计到:1,没估计到普京敢于动手,沿黑海的边缘动手,通过东部武装做代理,将乌克兰最关键的战略地逐步连线,沿黑海-亚速海布局,而克里米亚的占领,从乌克兰东北部到乌克兰南部的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几乎全给占领了,导致乌克兰的战略作用大为下降,对欧洲来说,这样的一个乌克兰只能是包袱没有太大的战略作用。而且普京支持下的东部武装将乌克兰的正规军几乎给全歼。
克里米亚作为战略策应后,加上波罗的海的军事基地作为尖刀,对欧洲的威胁更大。因此欧洲目前的角力的焦点,是缓解这种局面,结束乌克兰危机,一个完整的乌克兰作为缓冲对欧洲反而比现在更有利。
第二点没想到:欧洲看到目前的态势后,对美的战略出现极度的反感,特别是俄“战术核武器”打击美国这类指桑骂槐式的警告出台后,欧洲是如坐针毡。
因此,当克里去基辅打气之旅之时,德法则是跑到莫斯科去“谈判、协商”,在美主动放声说出援助攻击武器之后,克里动身之前仍然坚持这个说法,但到了基辅之后,突然这句话没了。有消息说,德法领导人跑到莫斯科没有向美国“汇报”让美国发火。这说明没想到是这个局面。因此,在这种局面下,美放声说“派出”地面部队去伊拉克打击“IS”。这种姿态的作出,会给欧洲极大的压力,我希望美国真的派出地面部队去,让欧美在中东去掐。一旦这样,波斯就笑翻了。
那么亚洲的局势,其实咱们几个方面都说了。
南海局势的诡异时间顺序大概是这样的:黑子哥见赖皮和尚,美太平洋军司令鼓动日本南海巡逻,之后,中国在黄岩岛撞船---中国宣布在南海勘探到“千亿”立方级大气田。
从中国表现看,在中美角力过程中是针对美新介入战略的中国一个强硬式的回应。而撞船事件,是一次有设计的事件,意图激化局势。但宣布发现千亿立方级的气田则是隐性表达出“南海核心利益”中国化的现实存在。
对美国来说,是针对中国这类软性隐性式的强硬回应是经强硬对强硬还是派出高官来华沟通,则是这次角力的一次相对阶段性的分水岭。
“新介入”战略,说白了是利用“盟友”战略。是美主导下,让盟国为美出头的战略,至于盟友是否听话,为美国人牺牲自己,我想只要不是脑子进水,答案是明确的。
今年很关键,中国一系列的金融防护手段出台后,在经济手段与金融杠杆达不到目的,在美“两高(股市高,汇率高),一低(资源价格低)”不能得手的情况下,美会否更露骨,我们还是要谨慎,与全面准备为好。
其实美的动能已经不足了。剧本老是走样。
美新上任的文官防长,现在的思维仍然建立在上世纪80-90年代,哈格尔因为参加过战争,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因此处处谨慎。结果美资本集团对他的表现不满意,认为他“软”,其实战争的经验教训使他谨慎的。文官指挥军队的后果,是让美错上加错。实力会进一步衰落,越南战争,让哈格尔明白到骨头里。这个卡特.阿什顿,我知道祝福他继续嘴硬下去。
我个人判断,俄普京喊出缓和与妥协信号后,欧洲会与美裂痕加大,美可能在中东加强的可能性在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