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日元沼泽
(2014-09-28 08:26:57)
标签:
财经 |
分类: 经济评论 |
因为一句错误的留言,开始研究日元。
媒体津津乐道的安倍经济学,是安倍自己发明的哪?还是市场的自然趋势?本人认为任何事情都有必然性,找不到必然性就很难找到未来,安倍经济学是外在,内在的关键是必然性。
日本国债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处于世界主要国家中的最高水平,至2013年底,日本国债达到1017万亿日元,约占日本GDP250%左右,人均负债约为800万日元。
现在,日本政府依旧在执行以货币宽松为标志的“安倍经济学”,日本国债规模继续大幅扩张,2014年,日本财政预算总额为95.8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8万亿人民币),由于预计2014年的财政收入只有40多万亿日元,因此巨额的预算缺口需要发行国债来填补。日本政府计划在2014年度发行国债总额为180万亿日元,这一数字将超过2012年度的174万亿日元,创下日本历年来国债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180万亿日元的国债除了一部分填补国家预算的财力欠缺之外,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用于偿还长期国债。
庞大的国债规模决定了日元,而不是安倍晋三。
2013年4月3日,日本央行召开了新行长黑田东彦就任后的首次金融货币政策会议,提出用两年左右时间达成2%的通胀目标,两年内将基础货币量扩大一倍,2014年底达到270万亿日元(约合2.83万亿美元,日本2013年的经济总量是4。7万亿美元,过去接近二十年,日元持续走强,有此可见日本是如何管理货币的)。
日本国债与日本经济总量之比,比爆发超级通货膨胀时津巴布韦的202.4%还要高,此外,与经济低迷的希腊的175%及意大利的133%相比可谓“遥遥领先”。
但日本国债与其它国家不同,超过9成在国内市场得以消化,主要的购买者是银行、投资机构和私人,海外投资者持有的日本国债比例比较少,在2012年仅占6%左右。支撑日本国债的民间资金主要源于经常收支顺差和家庭储蓄。长期以来,“自产自销”的国债市场为日本政府的赤字财政提供了必要资金。
然而,随着日本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程度加深,加上长期经济复兴乏力,家庭净金融资产增长率开始跟不上国债余额增长速度。而日本经常项目国际收支顺差也开始出现收缩的趋势,据日本财务省数据,2011年、2012年、2013年日本全年经常项目顺差为9.6289万亿日元、4.7036万亿日元、3.31万亿日元。
无疑,日本国债价格如果出现暴跌,以现在日本国债1000万亿日元(按现在的汇率约合9万多亿美元)以上的总规模,日本各大银行和所有国债持有者将面临巨大的坏账损失,甚至将再次出现日本1990年泡沫破裂时期的情形。
为了维持日本国债价格,在国内家庭金融资产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或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增加税收,日本政府在2014年开始提高消费税,这是日本债务的要求,未来很可能继续提高,安倍晋三现在说的财政健康之路就是这个意思,未来如果要实现财政健康,消费税需要提高至25—30%;第二,从2011年以来,日本经常性项目顺差持续收窄,继续进行日元贬值,争取减小贸易逆差是必由之路。
日本2011、2012、2013年的贸易逆差分别为2.49、6.93、11.47万亿日元,逐年扩大;以2013年来说,经常项目顺差3.31万亿日元,贸易逆差为11.47万亿日元,所以,主要是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收益支撑着日本的经常项目顺差,如果未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日本经常项目下的顺差也难以保持,日本国债将岌岌可危。日元的贬值为的就是止住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放大日元计价的资本顺差,挽救经常项目下的顺差,最终是为了保住日本国债不爆掉,这一点才决定日本的货币政策,也决定日元的走势。消费税的不断提升将打击经济增长,日元贬值是零和游戏,所以日元贬值之路还遥遥无期,未来半年,随着美元升值的趋势渐趋明朗,日元兑美元汇率跌破130:1将是大概率事件。
日本国债要求日元必须贬值,而不是安倍。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日元贬值将带来进口能源、粮食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今天的日本,最大的威胁不是通缩,而是通胀(跟过去完全相反),是日本的国债规模决定了日元贬值和通货膨胀之路,所以,有媒体的声音指出,日本有成为第二个津巴布韦的可能。
这里最大的风险,是随着通胀的上行,最终会带动核心通胀率的上升,市场实际利率将上行。现在日本的国债利率大约0.6%左右,利率上升一个点,利息支出就达到约11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2014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强,这时,央行只能进场购债压制利率,放大基础货币的供给,所以,安倍如果不能继续提高消费税,日元变成第二个津元的可能性就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