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 大演习中解读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演
(2014-05-25 17:41:14)
标签:
军事 |
分类: 军事动态 |
数据背后的隐形对抗
在这个大数据爆炸的时代,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正发生着重大改变,大数据成为战斗力生成的核心要素,对数据搜索、分析、处理的争夺,成为赢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对军事行动的数据分析,不但可以清晰的看出军事行动的成败关键点,而且可以作为以后决策和行动的依据。此次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演,笔者跟随第3水面舰艇编队指挥舰柳州舰全程见证了演习中的数据对抗,并结合三次中俄海上联演的数据做以简要分析。
大数据看军演之看点
看点一:五个首次
与以往两次中俄“海上联合”系列演习相比,这次演习首次演练“联合查证识别”课目,首次将双方参演舰艇全部混编,首次组织水面舰艇编队进行互为条件的超视距攻防演练,首次组织潜艇与水面舰艇编队进行自主对抗,首次投入苏-30等新型战机和战舰参加演习。从媒体总结的这五个首次可以看出,此次中俄海军联演更加逼真,更加贴近实战。
看点二:从军力联合到数据融合
此次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演是行动高效融合的联合作战。除了两军单纯舰船力量的联合,这次演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两国海军的舰艇全面的混合编队。前两次中俄海上军演一般是俄军和中国军队互为红军与蓝军进行对抗,两方的协同是分别编队,按时间和海域进行协同,指挥也是各自指挥各自的军队。但是这次有了全面的变化和不同,在各个课目当中两国海军的作战兵力全面混合编组,三个海上编队全部都是两国的参演兵力混合编成。从单纯的力量联合到两军协同作战中的数据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演的重要看点。
看点三:数据分析下的自主演习
此次军演中的红蓝双方超视距导弹攻击演练,并没有事先安排好的固定预案,而是对抗双方根据实际获取的数据信息来采取行动。5月23日下午2点40分许,柳州舰舰载雷达发现三批目标,根据对雷达数据的分析判定,编队指挥员下达指令,对目标实施超视距导弹攻击。截至15时40分演练结束,第3水面舰艇编队根据数据分析判定敌情,共实施导弹攻击6次,发射导弹16枚。
大数据看军演之要点
要点一:数据搜集能力
此次军演中的红蓝双方数据搜集能力的对抗也十分引人注目。笔者所在的第3水面舰艇编队指挥舰柳州舰没有空中预警机的支援,编队根据天气情况较好的实战条件,开启主动雷达争取主动获取红方数据,同时利用周边商船和渔船做掩护,对红方实施迷惑,加大红方获取真实数据的难度。
要点二:从数据到决策的能力
在获取“敌方”数据的情况下,从获取数据到做出作战决策的过程也十分重要。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同时获取数据的情况下,能否先于“敌方”做出正确的决策就成了双方胜败的关键。
要点三: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主权”争夺
对海量数据占有、控制、分析、处理的主导权,就拥有“数据主权”。在以往中俄军演的时候,常常会有不明国籍的舰船和飞机进行监视,进行情报搜集与现场侦察,某些国家的雷达基地也全面进行监视,并用各种方式希望获取军演数据。未来的军演中,对于“数据主权”的争夺必将更加激烈。
大数据引发的军演创新
创新一:战法创新
从固定预案演习到无预案全程自主对抗,数据的搜集、控制、分析、处理导致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战法出现。
创新二:人员创新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军事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参加军演的人员组成结构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创新三:科技创新
对数据搜集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有可能导致新的数据搜集平台的出现和应用,比如利用远程无人机来搜集敌方数据。而对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要求必然使得数据分析判定系统不断升级换代,使得军演的对抗更加自动化。
或许未来的军演是这样的场景:作战室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绿色的代码雨,坐满了的数据分析员们像黑客一样不断的在隐形的空间内紧张的进行数字对抗,而隔壁的空军飞行员坐在虚拟驾驶舱内,遥控着装备了导弹和高清摄像设备的无人机……
“真枪实弹”见真章
23日,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的中俄官兵演练“联合解救被劫持船舶”。中新社发
23日,中国舰载直升机侦察“被劫持船舶”。新华社发
23日,中国海军特战队员接到命令登上小艇。新华社发
23日,中国海军特战队出击解救“被劫船舶”。新华社发
美日韩派舰机刺探中俄军情
日本派出P3-C巡逻机,主要对中俄军舰拍照、侦测舰队动向
美军派出RC-135电子侦察机,主要搜集中俄军舰雷达、通信信号等
昨日成功实施“共御海盗”、“联合防空”等演练;今日两国军舰将对海上和空中“目标”进行实弹攻击
23日,中俄在东海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进入第二天,“联合解救被劫持船舶”、“联合查证识别”、“联合防空”及“联合对海突击”等演练依次展开,中俄歼-10及苏-30战机也出现在演习海域上空。
解救“被劫持船只”
当天首先进行的是“联合护航”演习。演习中,两军舰只在俄军“瓦良格”号导弹驱逐舰的指挥下,成功驱离了两艘“海盗船”。一支特种部队也出动,从“海盗”手中夺回一艘被劫持船只。
俄媒体援引俄罗斯国防部海军发言人的话称,“瓦良格”号带领俄太平洋舰队一支舰艇编队与中国海军“郑州”号、“宁波”号、“哈尔滨”号驱逐舰等舰参加了上述演练。
两军战机紧急升空
在稍后进行的“联合查证识别”演习中,两军舰只搜寻并报告“可疑飞行物”,之后指挥中心派出歼-10及苏-30战机,对飞行物进行识别。
“联合查证识别”和“联合防空”是本次中俄演习备受关注的项目。
据悉,两大演习从23日中午12点正式开始,十余架歼轰-7分成多批次紧急升空,分担模拟“不明飞行物”等任务。下午1时14分许,又一批次歼轰-7战机升空,先后两次从不同方向进入中俄联合海上演习区,模拟来袭“导弹”,向舰艇编队发起攻击。而面对“来敌”,中俄舰艇编队密切协同,迅速锁定目标,成功迎击来袭“导弹”。
“联合查证识别”和“联合防空”演练一直持续到下午2时11分左右。
两军舰炮将射实弹
今天,中俄演习实兵演练进入最后一天。按照计划,参演双方将在演习海域进行联合反潜,联合搜救,以及海上实际使用武器等科目演练,这也是此次军演的“重头戏”。
据悉,实际使用武器演习将包括对海上目标实施主炮射击,并由副炮攻击空中目标。
对此,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分析,所谓实际使用武器就是实弹射击,舰艇主炮对海上拖靶进行射击,副炮用于防空。后者发射速度快,主要打击空中靶机目标。此外,还有对水下目标的模拟攻击。
潜艇军舰演练对抗
据央视报道,此次演习,还将安排潜艇与水面的舰艇进行自主对抗。共有2艘潜艇参加了本次军演。报道称,潜艇与水面舰艇的自主对抗更接近实战,对中俄双方实力的要求也更高。
25日,演练结束后,两国军舰将返回军港,并将于次日召开记者会总结演习成果,举办双方部队及军舰指挥官参加的讨论会及闭幕式。届时,上海市民也将有机会登上中俄军舰参观。
新京报记者 闫欣雨
■ 相关新闻
美日韩“偷窥”刺探军情
各派遣侦察机、巡逻机、军舰等刺探和搜集中俄军事情报
此次中俄军演,还有三名“热心观战者”,他们分别是美国、日本和韩国,各自使用海空力量搜集军演情报。
军演总有“偷窥者”
自22日演习开始后,太平洋美军便增派了先进的RC-135战略侦察机,在接近中俄演习海域上空实施侦察。据央视报道,除了美国以外,日本也出动P3-C巡逻机“盯梢”中俄军演,韩国则出动了P3-C巡逻机及海军舰艇,以“窥探”中俄演习。
海军专家李杰表示,实际上,在以往的中俄军演中,也有其他国家对军演进行侦察和干扰,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水面舰艇、飞机,甚至渔船等都可能前来搜集情报,或进行干扰,所以中俄在对付这种侦察干扰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美军的空中侦察大体分为两类,即信号情报侦察和电子情报侦察。前者主要是无线电通信信号的截获和分析,例如空地之间的无线电对话、指挥部队的指令或卫星通信。而电子情报侦察则包括侦察各种雷达信号、遥测信号等。美军侦察机会搜集各种雷达信号特征,以确定中俄参演的雷达型号。另外,位于中国周边的地面监听站也会强化对中俄演习的侦听。
被偷窥也是训练良机
此外,李杰说,海上演习时,参演方出动的舰艇数量、编队方式、演练具体科目时采取的战术等宏观信息也能透露很多秘密。比如,在这次中俄演习的搜潜科目中,两国出动哪些舰艇对付水下目标,各自采用什么队形和步骤、动用哪些舰载装备等信息,美日就非常关注。
对于美日韩的“偷窥”,军事专家尹卓说,中俄军演一方面要关注这些问题,严格管制通讯、雷达和声呐等各种辐射源,同时也不应放弃这个“训练机会”,可在演习的电子对抗中将美日韩侦察设备考虑进去,使训练环境更逼真,更接近实战。
前一篇:蔡定创:中国在南海已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