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来围绕中俄周边发生的系列事件似乎在证明这样一个不太愿意被人们接受的残酷现实:中俄的地缘政治环境正日益恶化。
下面我们不妨梳理一下最近在中俄周边发生的一系列不寻常的事件,来证明笔者的观点:
一、乌克兰的“南斯拉夫化”倾向日趋严重。
1、普京:建议乌东南部推迟公投
俄罗斯总统普京7日说,俄希望乌克兰东南部“联邦制拥护者”将原定于5月11日举行的全民公投推迟举行。普京声称俄已将军队从俄乌边境地区撤回常设演习场。
2、乌东南部未理普京不推迟公投基辅继续“反恐”
拒绝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推迟公投的提议后,11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的民间武装力量如期举行公投。
乌克兰临时政府警告,决定是否独立的公投将导致经济混乱。德法两国联合声明称,如大选结果不能获得国际认可,将导致乌克兰局势恶化,届时两国将支持西方对俄罗斯实行进一步制裁。
如果排除普京“乌东南部推迟公投”的建议出于“苦肉计”或者“双簧戏”成分的话,那么上述两则有关乌克兰局势的新闻至少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普京已经失去了对乌克兰东南部局势发展的控制能力,同时也说明了乌克兰东南部地方武装分子的成分非常复杂,不乏打着“联邦制”旗号,但事实上根本不受俄罗斯控制的某些“分离主义”混杂其中,其目的就是让乌克兰彻底“南斯拉夫化”。
一个“南斯拉夫化”的乌克兰对俄罗斯来说意味着什么?结果不用笔者赘述已经非常清楚了。如果有人还不明白的的话,乌克兰临时政府的“警告”与法德两国的“联合声明”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导致经济混乱,乌克兰局势的恶化以及西方对俄罗斯的进一步制裁。
笔者已经说了,如果排除普京“建议”中的“苦肉计”或者“双簧戏”成分的话,那么,显然普京已经意识到“乌克兰东南部持续动荡”所产生的后果与乌克兰临时政府以及法德两国的警告是基本一致的。正因为普京感觉到乌克兰局势的演变方向的“危险性“,因此普京才做出“俄军从俄乌边境撤退”及“建议推迟公投”的决定,目的显然是为了给“不可控制”的乌克兰东南部局势进行适度“降温”。
但由于乌克兰东南部“分离主义”成分的复杂性,无论是普京的“撤军”决定也好还是“推迟公投”的“建议”也罢,似乎来得有点迟了。乌克兰东南部“独立公投”如期举行已经说明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乌克兰局势已经开始超出了普京的“预期”开始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已经实行公投的乌克兰东南部两个州的公投结果要么与克里米亚的公投结果一样过半数人同意“独立”、要么就是“独立要求未获通过”,但不论何种结果,都将面临乌克兰临时政府加强“反恐力度”这个问题——因为如果“获得通过”,那么乌克兰临时政府将以“公投非法”、“通过无效”、“分裂国家”等作为加强“反恐”力度的理由;如果“未获通过”,那么乌克兰临时政府的“反恐行动”就更加名正言顺了。如果乌克兰临时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乌克兰东南部“分离势力”的清剿行动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话,那么俄罗斯势必面临着“是否立即出兵乌克兰”这个艰难的选择与决定。事实上不论俄罗斯是否决定“出兵乌克兰”,对俄罗斯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因为这正是西方所需要看到的结果。
二、叙利亚成为诱惑俄罗斯的“橄榄”
[叙政府正式控制霍姆斯] 叙利亚官员9日证实,最后一批反对派武装当天下午撤出中部城市霍姆斯,政府军正式全面接管这座焦点城市。
被政府军长时间围困后,反对派与叙政府经外界斡旋达成协议,反对派武装及被围困人员7日开始在联合国人员监督下分批撤出霍姆斯老城,允许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市内,同时释放数十名被俘政府军士兵。
路透社评论,霍姆斯重回政府军之手,对反对派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对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而言则是不小的胜利,可能为他数周后竞选连任增加筹码。
表面看来,霍姆斯重回政府军之手是对反对派的一个“重大打击”,对急于稳定政权并期望在接下来即将举行的总统选举中“谋求连任”的巴沙尔来说是一件值得“庆祝的重大胜利”,但实质上只不过是西方以巴沙尔与俄罗斯的“叙利亚之稳”换取西方真正需要的“中东之稳”的一个“暂时的妥协与交易”罢了。
通过西方在乌克兰与叙利亚执行的不同政策,西方针对俄罗斯开出的“政策处方”是再清楚不过了:远稳近乱。
所谓的“远稳”,就是以距离俄罗斯更远但对俄罗斯的全球战略与全球利益更重要的叙利亚这个战略支点的稳定继续吊足俄罗斯的“战略胃口”,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暂时换取西方急需的“中东之稳”,并在“中东暂时之稳”这个战略烟幕弹的掩护下完成欧美在中东这个战略平台顺利完成一系列利益交换。这些系列的利益交换包括了“巴以和平”(暂时认可巴勒斯坦的两大派别的暂时媾和组建联合政府方案)、埃及总统选举的顺利进行、继续维持已经完成的利比亚利益交换的稳定性等。所以,随时可以被逆转的“远稳”对俄罗斯(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