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另类看法
(2014-05-07 12:22:01)
标签:
杂谈军事 |
分类: 品味时事解读 |
俄罗斯这次借乌克兰危机果敢的吞并了克里米亚,普京的粉丝们对普京的英明果断称赞有加。不过,如果从长远的视角去看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这件事的话,笔者认为俄罗斯吞下的这个果实的味道很可能并不那么甜,反而有点“苦涩”。
首先,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无疑在俄罗斯与乌克兰、欧盟(北约)之间埋下了一颗长期纷争的种子。这颗种子一旦在土壤、水分、气候等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就会开始萌芽、生长。俄罗斯要想阻止这颗种子发芽、生长,恐怕需要不断的投入各种资源维持这个种子所处环境的稳定性,确保这颗种子不会发芽、或者发芽以后不会生长,这与投资搞大棚蔬菜是一个道理。投资建设一个大棚往往需要几万元甚至上十万元,但是大棚只能小范围改变蔬菜的生长环境,却不能改变大自然的环境,所以一遇狂风暴雨或者大雪冰雹的天气,大棚很容易遭受毁损。这次俄罗斯利用克里米亚境内俄族人所占比例的优势将克里米亚并入了俄罗斯,这只是改变了小环境,但俄罗斯却无力决定未来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国际社会的力量变化,所以,克里米亚未来的命运还需要历经无数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的洗礼,现在就做出结论难免草率与偏颇。历史上的克里米亚就是如此,几易宿主走到了今天。也许,这就是克里米亚的宿命。
正因如此,所以国际社会的几大力量与玩家在“克里米亚入俄”这个问题上内心里都在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当然,这个算盘是几大玩家站在各自国家利益的立场,结合了近期、中期与长期战略考量做出的通盘考虑,绝非那些胸无大局、目光短浅的人所能看懂看透的。
简单的说,站在美国未来长远战略(至少是几十年、上百年或者几百年这样一个时间长度)来看“克里米亚入俄”这件事情,绝对是件好事。在欧洲腹地埋下一颗纷争的种子这正是美国非常希望看到也是美国积极介入甚至不惜亲自参与策划、指导、乃至威胁亲自披挂上阵所追求的结果。如果欧亚非大陆没有了纷争,美国充其量也就是个二流的“北美大陆岛国”。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的“战争策源地”,既是其国家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是其天然秉性。
站在中国未来长远战略来考虑,“克里米亚入俄”可以说是件“好坏参半”。有利的一面是这颗纷争的种子可以起到在欧洲大陆让两大力量(俄欧)之间相互制衡的作用,不利的一面就是不利于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乱了中国整合“欧亚非”经济的战略布局与实施。
从欧亚非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格局来看,在当前的力量结构下,地处欧亚大陆的三大力量(中欧俄)的内在心思其实都是一样的:谁都不希望另外两大力量过于强大或者过于弱小。因为在中欧俄三大力量看来,在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足够跟美国这个最大的敌手单独抗衡的现实条件下,都希望也都需要借助另外两大力量在其他战略方向去牵制与消耗美国的力量以利于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此情形下,任何一方力量被过份削弱都不利于成就自己的“王道”(中国)或者“霸业”(俄欧)。同样,任何一方的过于强大又危及到成就自己的“王道”(中国)或者“霸业”(俄欧)。俄欧中三大玩家的这种心态也正好是美国(包括与美国战略目标一致的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国)可资利用之处。所以,面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这件事,中国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既不想刻意去阻止,也无需刻意去促成。
其次,如果从国际法的角度去看这次“克里米亚入俄”,还是存在很大的“法律瑕疵”的。虽然克里米亚通过公投方式决定加入俄罗斯,并且与俄罗斯签订了加入协议,履行了有关法律手续,貌似具有合法性。实则不然。但凡稍具国际法常识的人都明白: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必须得到尊重既是现行国际法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载入《联合国宪章》、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准则(笔者曾经报考过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生,对国际法与国际关系有过系统的学习与了解)。如果单纯从现行国际法去看待“克里米亚公投入俄”这一事件是不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准则的,因而最终也很难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与认可。而且这次“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在国际社会开创了一个“利用民意改变一个国家领土与主权现状、变更国家之间领土边界”的先例,与西方列强为了干涉别国内政高喊“人权高于主权”的做法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正因为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不符合现行国际法体系的基本精神与原则,所以也就存在严重的“法律瑕疵”,同时也就为日后的“克里米亚之争与之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笔者相信,将来一旦国际力量结构发生不利于俄罗斯的严重倾斜时,这一“法律瑕疵”就会被某方甚至某几方所利用而再次引发冲突。
所以,虽然俄罗斯这次看似顺利地将克里米亚纳入了自己版图范围,但是如果从长远角度与战略高度去看待这件事情的话,对未来的俄罗斯却未必就是“福音”。历史上为了争夺克里米亚这颗“黑海皇冠上的明珠”已经引发了不少战争,笔者相信在未来的人类历史上因“克里米亚”引发的战争也不会就此终结。
俄罗斯之所以匆忙并入克里米亚,笔者认为真正的动因源于俄罗斯内心的“担心”以及由这种“担心”而衍生出来的“内心恐惧”。俄罗斯所担心的是无法阻止乌克兰加入欧盟与北约的步伐,因此“恐惧”一旦乌克兰被亲西方的力量所控制彻底投入西方的怀抱后,俄罗斯将彻底失去在克里米亚的驻军权利。如果这样,那么俄罗斯对黑海、中东、巴尔干半岛、地中海以及北非地区战略辐射能力与影响力将被折断。那时,俄罗斯将真正的沦为可怜的“三流国家”了。因此,普京的内心里一定认为即使吞下的是一颗“上了引信且在将来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炸弹”也是值得的,总比俄罗斯现在就失去这颗“黑海皇冠”而立即沦为“三流国家”要强,所以无论是从普京的个人政治生命还是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出发,“吞并克里米亚”是普京的唯一选择。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
欧盟之所以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后选择“隐忍”,并非欧盟不想作为,而是因为欧盟“力不从心”:一方面北约尚未完成全面整合,另一方面也不想被美国利用,同时以法国为首的地中海沿岸的欧盟国家也不想让德国“占便宜”而成为欧洲大陆的中心。所以笔者认为,一旦欧盟的政治、经济、军事统一进程完成,北约的主导权被欧盟所掌控,欧盟将会再次拿“克里米亚入俄”说事的。
笔者在这里打一个不太非常恰当却很形象的比方:被俄罗斯并入的克里米亚就好像是放在国际社会这块“跷跷板”旁边的一块随时可以在欧盟(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用来进行平衡的砖头,一旦“跷跷板”出现“失衡”,就会被寻求“再平衡”的某一方或者某几方所取用。
所以笔者认为:俄罗斯被迫吞下“克里米亚”这颗果实的味道并不那么“甜”,也许很苦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