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虹:挑战中国只会使美国得不偿失

(2014-04-30 10:34:12)
标签:

杂谈

军事

分类: 时事评论
我有时候感到美国对外政策的制订者是否真的是砖家。中国不会去侵略美国,也没有对美国做了什么,而中国大量价廉物美的出口商品却使美国保持了物价稳定,中国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债券,使美国政府可以超前消费,大胆地搞赤字财政。冷战已经结束,美国跑到亚洲来遏制中国,煽动盟国来挑战中国,美国得到了什么?美国是一个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国家,挑战中国只会使美国得不偿失。而美国在亚洲的盟国,一边要求美国保护,一边又希望与中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美国不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吗?这种赔本的买卖,美国从来都是不愿做的,现在这样做是否明智?

一旦中美发生军事冲突,美国在亚洲的盟国可能保护美国吗?他们有能力保护美国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些政策注定是一项短命的政策。为这些政策的出笼所制造的中国威胁论,也注定是短命的。
 
 
==============================================
 
 
发表于 2014-4-29 12:17 
我有时候感到美国对外政策的制订者是否真的是砖家。中国不会去侵略美国,也没有对美国做了什么,而中国大量 ...

活捉兄弟有说过,美国的国家利益和资本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这话说得好啊。
支配当今美国对外及对华政策的是主要是“军工联合体”、“金融联合体”以及“信息技术联合体”----
这些联合体在利益上跟“国家利益”有重叠之处,但两个利益之间的“冲突”也是显而易见的,诸多资本联合体对国家利益的践踏和强奸也是常态性的----

在这些牛高马大的资本联合体面前,美国总统就是一个1.30米40公斤的残障人士
=================
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50%强。今天的美国经历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经济总量已下降到仅占世界的20%。美国的衰落,已经不可挽回。美国指挥棒的效率,将大打折扣。面对俄罗斯在欧洲的反击,美国的欧洲盟友们一筹莫展。但是,美军不会离开亚洲这个未来的世界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美国有太多的问题和对盟国的义务,背负着很多包袱,它已经没有能力放手与中俄一搏。因此,在解决领土争议的问题上,我们将可以有更多的选项。
 
 
 
=======================================================
 
应该说那时的50%也比现在的20%质量要高得多,那时的50%,美元是金本位,含金量是绝对的(制造、军工占主力),现在的20%含金量太弱,全是水,靠服务业、金融占大头。制造式微,军工靠高价。
=================
当年的大英帝国放弃实业搞金融,结果一蹶不振,日不落帝国就此崩溃。美国放弃实体经济搞虚拟经济,正在步大英帝国的后尘,其结局是一样的,这是一条死路。因此,中国必须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谨慎地发展虚拟经济。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实体经济。
 
 
 
 
======================================================
 
 
可能我个人有些冒险性格,我觉得台湾问题不能再久拖不决了,最好的机会稍纵即逝,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台湾,还关联着日本、韩国等东北亚的问题。其实我觉得目前最担心的是日本和美国TPP的谈判,如果日本加入了TPP那么美国的经济战略计划就前进一大步,而从安倍其极端右翼看他做出巨大让步的可能性很大。也许有人说中国的大经济体不加入TPP,那么TPP就名不副实,但我们也应看到有事不是论大小的,而论影响力的,这点我就不展开说,也知之甚少,只是感性认知。一旦日本加入TPP,韩国会不会也加入这都是很让人忧心的。而这对我们经济整合东北亚是个毁灭性打击,此时再解决台湾问题就更困难了。但如果我们现在拿下台湾,日本还有利用美国遏制中国的必要吗,因为此时日本命脉已被我控制。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包括南海问题等等等。
===================

台湾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军力的发展正在弱化,同时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人员等交流逐年扩大的趋势,台湾的政治生态正在逐渐向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靠拢,日本对台湾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因此,和统是首选。

日本作为岛国,海上运输是其命脉,控制日本的海上运输航道,就是扼住了日本的咽喉,这也正是日本热衷于插手南海问题的根本动因。

TPP将中国排除在外,但不可能改变中国作为亚洲各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能改变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