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迎来最为不祥的预兆
(2014-04-12 11:38:59)
标签:
财经军事 |
分类: 经济评论 |
如同俗话所说的,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这一点在储备货币上尤其正确——不管人们多么希望能够维持现状,最终荣光总会消逝。越来越多的新闻头条显示,很多国家都对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表示了“兴趣”,或者是直接谈及将储备货币进行多元化。
渣打银行在报告中指出,有至少40个国家的央行在中国的人民币上进行了投注,还有更多央行正在准备采取同样的措施。这个趋势在新兴市场以及发达国家同时出现,按照报告的描述,这些央行正在“向其他货币”靠拢,“很多央行正在把人民币加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
对美元这个昔日王者来说,最为不详的预兆可能是一名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发出的警告——“人民币可能会在能够被完全自由兑换之前就变成一种事实上的储备货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储备中的“其他货币”比重相比2003年增加了接近400%,而发达国家的这个类别货币的增长速度也有200%。
2030年前人民币或成全球储备货币之一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近日在海南表示,到2030年国际上可能有三个主要储备货币,一个是美元继续维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一个是欧元,人民币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林毅夫说,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或者贸易结算货币确实已经开始,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目前中国的外贸出口当中有大约25%是以人民币计价,人民币在某些地区确实已成为主要结算货币。
“由於中国实体经济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更加强劲,还将在未来20年中维持7%-8%增长的潜力,因此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是会提高的,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的央行开始以人民币作为他们的储备货币。”林毅夫说。
与此同时,南华早报的报道也指出,人民币在央行银行家这个群体当中越来越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国政府给出的极度有利的条件,希望借此鼓励在人民币当中的投资。例如,各国央行在所谓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类别中,不管是投资的配额还是锁定期的长度上都享受优先待遇。
中国政府的这个项目向各国央行发放的具体投资配额并不为外界知晓,但是部分被公布的数据显示,其规模可能是其他项目参与机构的十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外国央行进行的投资不受资本管制的限制。
朱卡-菲尔曼(渣打银行主管)说,“各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总有特别的待遇。它们有能力以其他投资者不可能实施的方式来投资,在说到货币兑换的时候,虽然并没有正式说明,但是显然也是完全自由的。”
朱卡-菲尔曼还指出,这个进程还在加快中,“越来越多央行正在把人民币加入到自己的投资组合中。”他强调,“因为很多央行已经在其中有投资,人民币实际上已经是事实上的储备货币。人民币甚至在能够完全自由兑换之前就成为了事实上的储备货币。”
他强调,那些可能在未来增加人民币持有规模的央行应该是那些“与中国有紧密贸易关联”的国家,还有那些外汇储备规模相对较大,出於回报相关的理由需要对其贸易或投资货币进行多元化的国家。
朱卡-菲尔曼说,“对很多央行来说,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它们对此足够满意,才会开始在这种货币上进行投资。”
林毅夫曾说,“美元的统治地位是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看起来这一说法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林毅夫同时也表示,人民币要取代美元,这个差距还非常大。“因为美元还是国际上主要贸易结算货币,大约在60%到70%,从整个国际上来讲人民币还不到5%。”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固然光荣,但是经济利益上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林毅夫说。一个国家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本国利益跟全球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潜在的,而且作为一个主要储备货币,对这个国家货币政策基本上不能设置太多约束,任何没有太太约束的安排可能都不是最好的安排。这是长期潜在的问题。
即使2030年中国的人民幣变成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之一,整个国际储备货币状况的稳定性亦有可能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若有不稳定的情况出现,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资本帐户要完全开放,资金要完全自由流动,国际炒家就如现今炒作美元、日元、欧元一样,当大量流动资金於某段时期流进国家,就会造成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货币急剧升值,出口受到影响。
(編者按:正所谓薑有辣有不辣,我个人认为,当国家和市场已经十分成熟时,并且经济的决策者不像现今美国那些主力为财团效命,人民币可以健康地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的,而中国趋於健康的金融体制更能向国际宣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前一篇:普京真正的底牌竟藏中国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