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成功发射实践十一06星

(2014-04-01 12:48:29)
标签:

杂谈

军事

分类: 百家争鸣
今天早晨,一枚“长征二号C“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火箭上搭载了“实践11-06”号卫星,这是我国“实践11”系列卫星的第六颗。外媒猜测,实践11系列卫星的用途是通过星载红外传感器对全球的导弹和航天发射进行监视,类似美国STSS系列卫星。如果这一猜测准确,中国还将发射更多同类卫星,组成一个24星的星座覆盖全球。
 

“实践十一号06星”升空
 
3月31日10时5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十一号06星”送入太空。
 
“实践十一号06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负责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
 

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丙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9次飞行。
 
扩展阅读:
 
美国STSS红外监视卫星系统
 
美国现役DSP卫星设计之初是为了探测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对于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探测能力不足,此外DSP卫星不能穿透云层,滤波和跟踪能力不足,整个系统尤其是地面站的信息融合能力远远不足以满足新时期弹道导弹防御预警的要求。为了完善预警探测能力,美国国防部启动了天基红外系统(SBIRS)以取代DSP系统提供导弹预警等功能,后来其中的低轨道卫星系统被移交给导弹防御局,改名STSS系统。
 
STSS系统包括24颗小型卫星,重量约1000千克,其数据链支持卫星间60g通信和卫星地面间40/20g通信。STSS的灵敏度远高于现有系统。
 
尽管SBIRS和STSS存在诸多问题,研制过程也不顺利,但是作为新一代天基预警系统却是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基石。以防御洲际弹道导弹来说,SBIRS卫星比现有的DSP卫星敏感得多,可以可以透过云层监视,在导弹一点火发射即可探测到,同时探测范围也有质的增强。
 

美国STSS卫星使用想象图
 
STSS对应于传统天基红外预警系统的特色在于对飞行弹道中段的跟踪,并能分辨弹头与诱饵。由于无论是弹头,诱饵还是母舱在STSS的探测器上都是点状目标,因此STSS卫星是通过光谱等信息来进行识别的。STSS不仅可以探测跟踪弹道中段的冷目标,还可以区分目标和诱饵,引导拦截器进行拦截。
 
当然,天基红外预警系统不是万能的,目前还无法取代陆基海基大功率雷达的作用,但是没有SBIRS和STSS的导弹防御系统,由于地面雷达存在盲区,探测距离有限,更无法在第一时间探测到弹道导弹的发射,其作战效能将急剧下降,说失去中段拦截能力也不为过。可以说,SBIRS和STSS系统是弹道导弹系统中当之无愧的力量倍增器。随着今后SBIRS和STSS的逐步建成,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效能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0年1月11日晚8点58分,根据新华社正式发布的新闻,中国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中国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第一次反导测试。此前在2007年1月11日我国反卫星试验公开后,根据美国报道,我国在2005年7月7日和2006年2月6日分别进行了两次拦截测试。根据相关公开信息分析,这四次试验均属于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测试,经历多次测试后,我国的陆基中段反导拦截弹已经追上了美国10年前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有美国10年的导弹防御水平,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缺乏天基预警能力。
 

此前中国发射的一颗实践十一号卫星3D效果图
 
在发展陆基中段反导拦截弹的同时,预警系统作为陆基中段反导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也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工作。目前我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测试,仍然只能使用大型X波段陆基远程预警雷达,这对测试的时间和地点都有很多限制。更重要的是,和美国拥有优越的地缘政治形势不同,我国缺少海外基地部署X波段预警雷达;美国拥有北极阿拉斯加这种任何敌方陆基弹道导弹来袭的必经之地,而我国在主要威胁方向无法前出就近部署大型预警雷达。因此天基红外预警系统对我国的重要性比对美国更高。
 
我国从2009年11月12日发射了实践11号01星,有多家外媒根据该卫星的运行轨道特征和卫星的外形特征判断其用途可能就是类似STSS系统的红外太空监视卫星。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发射了6枚实践11系列卫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