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失联大搜救背后的“较量”
(2014-03-23 09:23:51)
标签:
杂谈军事 |
分类: 百家争鸣 |
当南海一口气集结了超过12个国家和地区的40条舰船和几乎同等数目的各型军用飞机之时,它往往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甚至是战争。不过,失踪的马航MH370航班所引发的空前规模搜救的意义并不止于此。这场悲剧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超过了人们之前的想象,并且继续向东印度洋延伸和发酵。它的最终进程有可能对构建南海和东印度洋的海洋国际秩序产生巨大的影响。
军事存在和军事技术
即便具备了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大洋深处仍旧难以独自承担搜救任务,仍旧需要多个国家的参与和配合。
一场突发事件往往能够考验相关国家的快速反应速度。在MH370航班失踪事件发生后,首先考验的是各国在南海和东泰国湾这一敏感海域是否存在灵敏的反应速度。除了占据地理优势的马来西亚和越南两国之外,美国和中国的反应速度都不慢。美国迅速派出了“平特尼克”和“基德”两艘驱逐舰赶到飞机失联地点,其中“平特尼克”号驱逐舰是在失联事件发生24小时以内赶到失联地点的,这证明了美国海军一直在南海部署有巡逻舰艇。而且美国海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设有各种基地,它的反应具有先天优势。
中国先是动员了附近民船“泰顺海”号前往失联地点,24小时后,海警3411号海巡船也赶到了失联地点。48小时之内,海军“绵阳号”导弹护卫舰赶到失联地点。作为值班舰船的3411号海巡船和“绵阳号”护卫舰此刻正在南海巡逻,因而能够迅速赶到。这表明中国海上力量的日常巡逻范围已经基本上覆盖了南海区域,并且在关键时候展示了自己的力量以及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
从MH370航班失联迄今,中国总共派出了9艘各种舰艇、5架舰载直升机、两架固定翼飞机和21颗各种类型的卫星对飞机可能失事海域进行了搜索。搜救队伍之强大,为所有参与搜救国家之最。在搜救当中,远程固定翼巡逻机是效率最高的搜索工具。2009年法航AF447航班在大西洋(8.28,
0.10,
1.22%)上空失踪,就是由巴西空军一架远程固定翼预警机发现的第一片残骸。本次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家派出的P-3C反潜巡逻机在技术上是最优秀的飞机,超过中国派遣的固定翼飞机。但是中国不惜成本动用大量卫星进行搜索,也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长处。
鉴于中国派出了如此强大的搜救阵容,在南海地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其余一些国家的相继加入便显得颇有意味了。日本和菲律宾并无本国公民乘坐MH370航班,本土距离失联地点也十分遥远,但是两国仍旧派出了自己的搜救队伍前往。其中的原因并不难以猜测。南海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水域,利益相关方如果不在必要的时候展示自己的存在,那它就很难在南海事务当中获得发言权。所有参与搜救的国家和地区对于这一点的理解无疑十分透彻。
不过,随后而来的在印度洋的搜索显示了中国并未在这一片区域拥有影响力。以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联盟构建了在南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当中国海上力量出现在印度洋东部,将搜索区域扩大到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福建和广东两省面积之和——顿时就感到自身力量的严重不足。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国家,即便具备了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大洋深处仍旧难以独自承担搜救任务,仍旧需要多个国家的参与和配合。
搜救与国家安全
担心自己的国防机密被泄露,因此整个搜救过程当中问题多多便在预期当中了。
作为这场国际大搜救的主要参与国,无论是中国、马来西亚还是美国,都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谁来主导海上大搜救行动?可惜的是,不论在南海还是东印度洋,并没有一个相关的跨国协调机构来组织各种搜救行动。各国之间虽然有所合作,如越南和斯里兰卡主动开放领空,但是这种合作更多的是单方面的,缺乏有效的沟通。
从一开始可以看到,马来西亚作为航班失联的主要责任国,天然地应该负担协调和组织责任。但是马来西亚很明显不具备协调组织能力。它的消息来源混乱,民航部门、军方和海事部门各自为政,常常前后矛盾,把搜救各方带入混乱当中。
由于过半数乘客国籍为中国籍,中方是除了马来西亚之外的最大责任国,但是由于南海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与怀疑,中国如果主动担当起搜救领导责任,则会引发各国的不安全感。马来半岛两侧本来就是敏感海域,各国军用舰艇如果以搜救为名索要各种水文资料以及军用雷达数据,那么搜救就上升成为一个危及主权安全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从马来西亚迟迟不肯公布军方雷达数据就可见端倪。
当然,这一次MH370的失联,也的确显示了一些国家的军用防空力量不足。印度一度声称“防空雷达只在需要的时候开机”,就足以显示这个号称要划印度洋为本国内海的国家在军事准备程度上的虚弱程度。
一方面是急着要搜索失联客机,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国防机密被泄露,因此整个搜救过程当中问题多多便在预期当中了。南海局面的复杂在于它既是岛礁之争,又是交通线控制权之争。岛礁之争背后是专属经济区之争,事关油气等经济资源。在央视拍摄的中国军机飞越南海的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海面上一个个钻井平台、一条条穿梭往来的商船。
在如此复杂的利益关系面前,任何一个周边国家都很难在南海事务当中独大——从前称霸南海的各国势力,英国、日本、前苏联都已经退出了南海控制权争夺。即使是美国,它在南海问题的发言权也并非是决定性的。
建立南海合作搜救机制
合作协商过程中仍旧缺乏实际的合作机制。在马航MH370航班大搜救过程当中这个问题表现得特别明显。
此次马航MH370航班失联的重要地点是南海海域,这一区域一直是外交的敏感区域。周边各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是协商和对话,而不是武力。这是各国有史以来对于南海问题所达成的第一个共识。
虽然有了共识,但是合作协商过程中仍旧缺乏实际的合作机制。在马航MH370航班大搜救过程当中这个问题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在本次搜救结束或者告一段落之后,各方的海事部门应该充分吸取教训,建立联合搜救国际平台,其中包括数据共享机制、通讯沟通机制、应急反应机制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推动了南海的和平发展。
20日中午,当澳大利亚方面发布消息称已经在西澳大利亚西南1300海里外发现疑似MH370航班残片的时候,澳大利亚方已经向南海各国展示了一个高效的联合海上搜救模式,主要参与者是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它们长期维持一个稳定而且成熟的军事合作模式,彼此之间配合默契,信息交流通畅。南海各国未必需要像美澳新这样维持一种准军事同盟关系,但是完全可以在彼此尊重对方主权的前提下,充分进行沟通、信息交流和协调行动。这对于多灾多难的南海和东南亚地区来说,实在是一个可资利用的良好机会。
前一篇:暗战:各国卫星监视上演“碟中谍”
后一篇:中国为何不着急设立南中国海空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