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称被中国掐住软肋:部分产业界出现混乱
(2014-02-08 17:09:37)
标签:
财经育儿 |
分类: 经济评论 |
在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2013年年末,曾被视为中国风险代名词的“稀土”却丝毫没有成为话题。难道危机真的消失了吗?
据日本25日报道,借着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中国打出外交牌,切断了向日本的稀土出口。由于接近90%的稀土需求依赖中国供应,日本立时出现短缺,产业界陷入极大混乱。稀土供应短缺问题一直持续到2011年夏天,价格也一度飙升数倍。
报道称,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危机的日本似乎表现得越来越强大。不过,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特任教授冈部彻指出:“日本企业采购稀土时被中国掐住软肋的状况依旧没有改变。尤其是包括三菱重工等军工企业的高管对此很抱怨,认为生产受到影响更别提扩大规模。”
报道认为,误区在于“稀土”这一总称上。虽然总体上都叫“稀土”,但细分起来,可以分为轻稀土和重稀土,前者在世界上可以广泛开采到,后者存量很少,是名副其实的“稀土”,两者加起来总共17种。撞船事件后,日本从全世界找到代替中国的采购渠道主要是轻稀土类。同样被称为稀土的重稀土类仍旧几乎全部依赖中国。
在开拓中国以外重稀土市场方面,住友商事公司准备从哈萨克斯坦进口,但还没有出过货。如果中国因某种理由中断出口的话,日本根本无法确保稳定的供应。
报道称,轻稀土类也有一定风险。玻璃研磨需使用“铈”,因中国在撞船事件后禁止出口“铈”,日本曾普及了替代的研磨方法,使用量也大幅减少。但是,从轻稀土类矿山开采出来的混合物中,约有一半是“铈”。如果开采商根据出产最多的“铈”的销量而减少生产计划,那么从同一座矿山出产的高性能磁铁原料“钕”、光学镜片原料“镧”的流通量也会减少。
政府相关人士说:“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依赖中国的危机感已经淡薄。希望借着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契机,再一次敲响警钟。”
报道指出,日本高科技企业包括军工产业界强烈希望,稀土的供需要达到平衡,中日关系就必须早日稳定下来。
前一篇:此消彼长 美穷途末路之势逐渐明显
后一篇:海虹:东海岛争我们必须寸步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