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歼20 .快舟火箭 .东风41

(2014-01-18 17:46:35)
标签:

军事

育儿

分类: 军事动态
1.歼20第三架原型机2011号曝光 至少8处重大改进
 
近日,网上出现的照片显示,沉寂多时的歼20战斗机在经过重大改进后再次在成都试飞。此次试飞的除了改进后的前两架歼20战机外,还有机号为"2011"的第三架歼20原型机参与试飞,这架歼20新原型机采取了诸多改进,是对此前试飞情况做出的针对性改进。

网上流传的2011号歼20原型机正面照。
从外观看,歼20新原型机在整体布局上与此前试飞的歼20原型机没有太大差别,依然采用鸭翼三角翼结合布局,配合全动式垂直尾翼和大型腹鳍。歼20第三架原型机的主要改进体现上的各处细节上。
"2011"号歼20使用了全新的带加强筋座舱盖取代了以前的一体式全透明玻璃舱盖。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设计降低了飞机的作战能力,但由于座舱盖经过镀膜处理,内部加强筋并不会影响战机的隐身设计。相反传统的全透明玻璃舱盖存在着重量大、强度低的缺陷,由于玻璃厚度较大,这类座舱只能在抛掉座舱盖后才能进行弹射,反应速度较慢,且为防止玻璃老化引发的结构强度下降,每隔一段时间座舱盖还需要更换。带加强筋的座舱可以降低玻璃厚度,使用反应速度更快的穿盖式弹射,也不需要定期更换座舱盖。唯一的缺点在于视野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1号歼20原型机(左)与2011号歼20原型机(右)座舱对比,可见有多处不同
在新歼20的机头下方,有着一个反射金色光线的物体,初步推测,这极有可能是类似美国F-35战机上EOTS设备的光电瞄准系统。该装置具有高度解析成像、自动跟踪、红外搜索和跟踪、雷达指示、测距与雷达点跟踪等能力。可让飞行员准确的了解战机状况与空气数据,有利于机组成员完成侦察及制导攻击任务。这一系统最早源自苏联战斗机,后来广泛被各国采用,用于辅助雷达进行搜索和指导,并在战斗机雷达关机的情况下感知外界情况。中国在引进苏-27战斗机的同时引进了这一技术。目前,国产的光电瞄准系统已经广泛安装在国产战机上,歼20原型机上使用的应为最新型号。

F-35(左)与歼20(右)在机鼻下方都安装有光电瞄准系统
同时,新歼20的腹鳍增大、全动式垂尾则有切尖设计,机身进气口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系列设计都是针对试飞中的气动情况作出的针对性修改。从仅有的机舱侧视图中,可以看到该机的弹射座椅增加了冲角,以利于穿盖弹射。机上的衍射平显也由类似于EF2000或Su30SM的最新款衍射式平显取代之前使用的洛阳光电所基于歼11B衍射平显改进的产品。

美国战机上的光电瞄准系统模型,具有高度解析成像、自动跟踪、红外搜索和跟踪、雷达指示、测距与雷达点跟踪等能力
除此之外,战机整体涂装色彩的改变也是新歼20的重要变化。2011为银灰色空优迷彩涂装,而2001、2002为黑色涂装。据悉,新的2011号歼20战机将和经过改进的2001、2002号机一道,进行下一步的试飞活动。 
 
 
 
2.中国首次公开快舟运载火箭图片 或与东风41同源
昨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官方微博贴出“快舟”运载火箭发射CG图,这是中国首次公开此型火箭的外形图。传闻此型火箭基于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研制,两者基本外型相似。该火箭与美国小型快速响应火箭类似,用于战时快速补网发射卫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官方微博发表“快舟”运载火箭CG图片
2013年9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用“快舟”运载火箭将“快舟1号”卫星发射升空。据报道,快舟火箭与卫星采用“星箭一体”设计,火箭的最上面一级别即为“快舟1号”卫星。
美国目前的“米诺陶”、“猎鹰”等火箭与“快舟”概念类似,均用于快速发射军事卫星,其作用是在战时出现现有卫星系统遭到破坏时快速补网。美国去年底发射“米诺陶”火箭进行一箭29星的实验,“米诺陶”系列火箭以美国“民兵3”和“和平保卫者”导弹改造而来。
外媒报道称,“快舟”火箭是一种可公路机动的小型运载火箭,其技术基于中国东风41导弹发展而来,因此两者外型也基本类似。据称此前中国的“开拓1号”小型运载火箭则是基于东风31导弹发展,外媒认为此型火箭曾被用于反卫星试验。
“快舟”火箭此前十分神秘,从未有图片流出。此次航天科工集团官微的图片是此型导弹外型的首次公开。从图片上看,该火箭比“开拓1号”火箭更长,为三级火箭,其顶端的第四级就是有效载荷“快舟1号”卫星。美媒称,东风41导弹的基本设计类似美国“民兵3”和俄罗斯“白杨”M,属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其第一、第二级为固体火箭推进,第三级可能采用液体燃料,导弹头部搭载弹头运载器和分导式核弹头。
 
相关消息:
“快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组建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
北京时间9月25日12时3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快舟一号”卫星的用户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将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也是一种应急空间飞行器。此外,“快舟”还是我国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的组成部分,本次发射也是我国“快舟”项目的首次实用,这也标志着中国卫星快速发射能力和太空战能力的又一次跃升。
应急空间飞行器是一类快速集成、快速入轨、具有星箭一体化特点的新概念飞行器。常规空间飞行器通常采用研制1颗、生产1颗、发射1颗的手段,而应急空间飞行器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导弹武器一样,可批量生产,长期贮备,一次性使用。“快舟”项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负责相关的配套项目。在2012年11月时,哈工大曾一篇公开文章说到,相关飞行器的总经费为7.9亿元,将用于国家应急减灾等各方面,具备国际领先水平。

哈工大“快舟”项目工作人员正在工作
有推测认为,“快舟”应急空间飞行器的大小可能介乎东风-21和东风-31之间,出厂时的外观类似导弹的“星-箭-筒-车”组合体,装在密封储存发射筒内,由大型导弹运载车装载运输,与战略导弹的外形较为类似,其有效保存时间大约为10年。分析称,该作战系统将由解放军二炮部队装备,一旦发生突发灾害、战争、卫星失效或者需要对特定目标进行紧急侦察和通讯等情况时,“快舟”机动发射平台可在20分钟内从任何地方发射并快速入轨,其载荷主要包括遥感卫星、卫星战术侦察卫星、战术通讯卫星等。从接到命令到投入使用,整个发射过程仅需数小时或数天。
鉴于“快舟”系统的高效性,“快舟”可以用于战时卫星应紧急补网、发射反卫星载具、提高部分地区侦查密度并提供战场信息通讯等一系列紧急军事任务,也同样可以用作灾害应急监测、抢险救灾信息支持、人道主义救援和民用卫星的应急补网,是一套军民两用的系统。因此“快舟”系统与日本此前被炒得火热的“艾普斯龙”火箭相似之处并不多,而有媒体称,“快舟”系统是中国版“太空快速响应作战”(ORS)系统。该系统思想由美国在1999年提出,其主要思想是准确、快速、且经济可承受地将载荷送入太空,为战场的作战人员提供实时的空间战役与战术支持。

从“太空快速响应作战”思想发展而来的美国“米诺陶”火箭系统
在“快舟”系统成熟之后,我国航天器的研制与测试时间将由当前的2至10年大幅缩短到6至9个月,航空器的集成、发射与部署时间也将由当前的6至9个月缩短为几天,并在数小时至数天之内满足发射的需求。这将极大提高我国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的能力;若从军事角度分析,目前各军事大国都在大力推行太空军事化,加快部署各自的航天系统。一旦战时敌方将我卫星击毁,我方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卫星发射系统迅速补充损失卫星;当敌卫星进入我方预警范围,也可通过快速反应的太空卫星将敌卫星捕获和破坏。在这个意义上,高效、成熟的“快舟”系统将有助于我国保证卫星系统在太空中的安全、稳定运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