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银行破产的市场理性莫变储户噩梦
(2014-01-11 13:03:59)
标签:
财经育儿 |
分类: 经济评论 |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近日报道,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北大经济国富论坛”上表示,银监会正在酝酿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前,针对国内的商业银行谈“破产”,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就是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银行破产仿佛也只是欧美国家在面临的难题。(1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
既然是商业银行,当然要随市场沉浮,银行破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正常。譬如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后,有数十家银行倒掉;往前溯至美国大萧条时代,竟然有数万家银行倒闭。为了规避银行破产带给储户的风险,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动通过《银行法》,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投保的金融机构提供“保险”。据悉,目前美国存款账户的全额保险额为10万美元,一些退休账户达到25万美元,超限部分按照比例进行赔付。
除美国,大多数国家也都有应对银行破产的保险保全机制,以确保存款用户的利益得以保全,不至于钱存银行而血本无归。
中国金融机构市场没有放开,担保者是国家,因而从银行到储户,大抵有最基本的常识,钱存银行最保险。即使是上世纪海南一家商业银行倒逼,最终也由银行指定一家国有银行兜底确保存款者利益。
中国的储户们要有心理准备了---中国的商业银行若经验不善,也会破产倒闭,而且国家也不会再为储户兜底。这符合市场经济的理性,对银行提高市场风险意识是好事,但中国储户也要因之换脑筋,否则自以为无虞的储蓄将变成金钱流失的噩梦。
现实是,银行破产的市场理性,绝非是由国家托底到市场主导的放任,而是逐渐开展,从立法开始,再到监督完善,并建立相应的银行破产保险保全机制。否则,银行破产带来的社会风险将是难以控制的。
将国家隐性保险变成市场化的公开保险,对中国金融市场和民众观念都是一次冲击。对银行而言,这是一次真正商业化的洗礼,并倒逼其向优质银行转型升级,不仅是风险意识的更新,还有竞争能力的增强,更关键是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建立市场口碑。有竞争力的银行才能更好地生存,也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这是人尽皆知的常识。可是,这些年挣钱太容易的商业银行,大抵均以反常识的思维懵懂生存,破产的危险不啻棒喝。
国家不兜底,银行靠社会保险,保险是要收费的,这是另一个常识。在此情势下,也有助于厘清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关系,让其成为金融市场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战略博弈关系,也有助于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转型升级。
银行破产,对国人警示更大。人们要知道,不仅股市有风险,储蓄也不保险,这对国人而言也许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但适应市场风险,是每个公民都不得不接受的残酷现实。
化解银行破产的风险,对公众而言是不小的考验。首先是要改变传统的储蓄概念,倒逼人们增强消费意识,这对宏观经济而言,未必是坏事;其次必须要有风险意识,不要将闲钱存在一家银行,而是要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如此即使遭遇银行破产,也会得到更好的利益保全。按照央行计划的50万元限额,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假如储户在单一银行的存款不高于50万元,万一银行破产倒闭,储户将获得与实际存款金额相等的全额赔偿;如果存款超过50万元,则最多获赔50万元,超出部分或者不能获得赔付。
但不管如何,银行破产要有前提:一是完善银行破产立法,通过法制有破有立,明确银行破产风险带来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平衡;二是必须先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于储户利益的保全,要细化量化。
现实是,公众缺乏有效的投资理财途径,银行破产对国人而言可谓祸不单行。银行破产,是方向,但要审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