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钟声:拜鬼之举必须迎头喊打

(2013-10-19 10:12:39)
标签:

杂谈

财经

分类: 百家争鸣
    《 人民日报 》文章(钟声):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保持强大压力,是对公理正义的捍卫,是对亚洲和世界和平负责
  
  17日,安倍晋三以“内阁总理大臣”之名向靖国神社献上供品。这已经是安倍晋三今年第三次曲线拜鬼。
 
  安倍晋三扬言“为国家战斗而牺牲的英灵表示崇敬”理所当然,同时又煞有介事地表示,因为参拜靖国神社已成为外交问题,他“不会说”是否将亲身前往。
 
  这番心虚的狡辩有什么意义呢?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对昔日战犯顶礼膜拜就是为军国主义招魂,就是对亚洲各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就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献供品和亲身前往参拜,性质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安倍晋三热衷的“平衡”不过是廉价的把戏,十分猥琐。道理很简单,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平衡的空间可言。
 
  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有着极其顽固的生存力,滋养这种思想的社会土壤始终没有彻底清除。这一点,在日本媒体相关报道中也得到体现。共同社密切关注中国一些媒体对安倍晋三此次曲线拜鬼的报道方式,莫名其妙地得出中国“反应冷静”这样一个结论。
 
  怎么可能反应冷静呢?忘记惨遭日本侵略的那段历史意味着背叛,纵容日本政客挑战历史公理正义同样也是背叛。
 
  为了让共同社有一个更加清醒的判断,为了让安倍晋三早日从不加剧外交问题的痴梦中醒来,我们在这里仅列出这两年来针对日本错误历史观和拜鬼之举发表的“钟声”标题:
 
  《“八一五”不是日本政客耍小聪明的日子》、《日本不端正历史观就难以自律》、《邪恶的参拜》、《参拜撕去“暧昧”伪装》、《性质相同的两场闹剧》、《日本“拜鬼”闹剧当休矣》、《邪恶的“历史坐标系”》、《日本的“反弹”不啻警钟》、《危险的安倍式“请便吧”》……   
 
  这里面有所谓的“反应冷静”吗?还想提醒一句,在国际舆论场上,“钟声”就是“中国的声音”、“中央的声音”、“大众的声音”。
 
  事实再一次表明,对日本形形色色拜鬼之举迎头喊打,是完全必要的,不能有丝毫含糊,不能给日本留下任何干了坏事还得到宽容的幻想空间。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和平需要坚定维护。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曾这样警示人们:“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人类不会忘记大屠杀的死难者,以及那些被毁掉的城市和文化,并保证类似的恐怖和悲剧将不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重演。”欧洲始终高度警惕纳粹思想回潮,直到今天仍不放弃对纳粹战犯的追捕,甚至让纳粹战犯难以找到葬身之地,为的就是确保正义与和平能够长久。
 
  今日亚洲的和平基础并不稳固。日本错误的历史观以及军国主义思潮蠢蠢欲动对亚洲和平是一大威胁。面对日本推动修改和平宪法以重新武装的冲动,曾经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戕害的亚洲国家不可能没有担忧。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保持强大压力,是对公理正义的捍卫,是对亚洲和世界和平负责。
 
  牢记历史,为的是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为的是让对和平的追求永驻人们心间。
 
=======================================================================
 
   中国外交部召见日本驻华大使 严厉谴责日内阁成员拜鬼

    北京消息:据媒体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针对日本内阁成员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一事,今天上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已经召见了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了严正的交涉,向日方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严厉的谴责。
 
  华春莹表示,中国已经多次表明了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至今供奉着在二战中对中国等亚洲受害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14名甲级战犯。
 
  华春莹表示,靖国神社问题事关日本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严肃地、深刻地反省侵略和殖民统治历史,是否尊重中国等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日本内阁成员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其实质是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挑战二战的结果和战后的国际秩序,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地反对。今天上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已经召见了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了严正的交涉,向日方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严厉的谴责。
 
  华春莹重申,日本只有切实地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真正地做到以史为鉴,日本同亚洲邻国的关系才有可能开辟未来。我们再次严肃地敦促日方恪守深刻反省历史的表态和承诺,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