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楼市命运咋被美联储掌控着?
(2013-06-05 14:54:42)
标签:
品味育儿 |
分类: 经济评论 |
本周,市场关注即将公布的美国5月非农就业人口数据,数据的好坏将影响市场对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步伐的预期,并将引起市场波动。倘若美联储决定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退出量化宽松,那么市场将失去强心剂注入,而宽松流动鼓吹起来的全球泡沫的破灭将在预期之中。对此,韩国央行总裁上周五警告,当全球主要央行减弱非常规货币激励时,金融市场可能受到风暴冲击。
无独有偶,日本野村银行近日也发表报告称,一旦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规模,流入亚洲市场的大量热钱将撤出,危及亚洲金融稳定,其中香港、新加坡、印度及印度尼西亚遭受的冲击将最大。而瑞银则在《全球五大泡沫资产》一文中更加直白指出,香港房地产是其中一个泡沫。瑞银认为,亚洲房地产尤其是香港,地产价格被高估。当美联储缩减所购买的资产规模并且上调利率时,将直接影响到亚洲特别是香港的融资成本,预计明年一季度将是泡沫破灭的时刻。显然,亚洲特别是香港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命运已命系美联储的掌中。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先后推出了4次量化宽松(QE),试图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快速回暖。这就导致,美元指数长期疲软,为了规避系统性风险,国际热钱大量流向亚洲新兴经济体,这其中也包括素有“自由之港”美誉的香港资产市场。自2009年至今,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大涨了120%,这也意味着全港各区楼价已经全面升穿了1997年的历史高位。对此,港府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甚至将大多数房地产交易的物业印花税提高一倍,才只是勉强将楼价稳住,但是香港房地产业则进行“有价无量”的冰冻期。笔者认为,香港楼市的泡沫过大,金融危机爆发已难以避免。但从香港楼市泡沫迅速膨胀,可以折射出三大问题。
弊端一:港府过于迷恋房地产市场
这些年来,香港政府过于迷恋房地产对经济和财政支撑的作用。1997年房地产以及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占香港GDP的比重超过四成。而时至今日整个香港的经济活动还是都围绕着房地产业来转,这就直接导致香港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更要命的是,香港土地产权归政府所有,批租已成为构成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就造成二大不可逆的恶果:一、迷恋房地产业对经济、财政的支撑,港府不敢在第一时间内对房地产泡沫狠下重拳,如此殆误战机。二、香港经济的繁荣过于依赖房地产,必将造成实体经济相对衰微,港府始终下不了经济结构转型的决心,于是良机一次次丧失贻尽。近年来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逐年下滑就是明证。
弊端二:港府过于自信对经济掌控的能力
面对近年来国际热钱大量涌入香港市场,港府对港币汇率、楼市、股市资产泡沫被推高,一直采取“选择性失明”的态度,甚至还以超低的利率来吸引海内外人士投资香港房地产,于是房价就形成巨大的泡沫。可能港府认为,香港是一个游资来去自如的“自由之港”,政府应尽量避免动用调控市场之手,由市场来决定一切。还有即使是出现了汇率、楼市、股市泡沫,香港政府也有1997年时应对金融风暴时经验及时予以应对,料难出现大碍。但是问题是,泡沫初始阶段不去有效遏制,而到了被吹大得“无以复加”之时再去想办法弹压,又谈何容易。去年底今年初,港府数次对汇市、楼市进行调控,要么效果不彰,要么以失败而告终。看来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只是时间问题。
弊端三:对资产泡沫破裂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估计不足
应该说港府对资产泡沫破裂后,所造成的可怕社会问题并非没有前车之鉴。1997年香港地产泡沫破裂后,房价出现暴跌,最高时有10余万户家庭陷入负资产境地,造成了很多投资投机者倾家荡产,有的人甚至跳楼自杀。随着最新香港楼市价格突破了1997年时的历史高位,恰逢美联储将要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个历史悲剧重演已无可避免。现在港府面临两难境地,若继续维持高房价,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和破坏力将更大,而若放任房地产泡沫自行破裂,那么造成很多家庭陷入负资产状态该怎么办?虽然“买者自负”乃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但是之前的负利率和高通胀诱发港人购房热潮,港府能脱干系吗?
楼市泡沫的破裂给经济带来的危害,港府应该比任何人都深有体会。当年香港楼市崩盘,香港经济就此衰退长达5年之久。我们应该明白三个问题:一、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和地区极易引发泡沫,所以没有一个不深受其害的,所以香港政府应该将增长方式定位于制造业和服务业,而不是房地产业。二、资产泡沫初升之时就要加以遏制,而绝不能到了“积重难返”时再出手,那就太晚了。三、绝不能纵容房地产泡沫的滋生和膨胀,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不仅会发生经济和金融危机,更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稳定和谐。显然,把自己的命运让别人来掌控后果很严重,现在就看美联储什么时候收紧量化宽松政策,届时大量国际热钱流出香港,香港房地产泡沫恐将于明年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