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类及其生理功能
http://s11/bmiddle/c9d7b8b8gx6D6H6UzVgaa&690
人体脂类,是指脂肪和类脂这两大物质的总称。其中脂肪又称真脂,或称中性脂肪;类脂是指与脂肪性质类似指与脂肪性质类似的一些物质,包括磷脂和固醇类,和脂肪一样不溶于水
(一)脂肪
脂肪的化学组成,是由甘油和三分子高级脂肪酸组成的。脂肪酸有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种。饱和脂肪酸,有软脂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
脂肪在人体有以下几个主要功用:
供应能量:1g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可产生37.66kJ能量,而每克糖或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时仅产生16.74kJ能量。
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A、D、E、K、胡萝卜素等可溶于食物的油脂中,随同油脂吸收。
保护组织作用:因脂肪较柔软,存在于器官组织间,使器官之间减少磨擦,免受损伤,另一方面脂肪不易受热,能保持体温。
提供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为人体所必需,但体内不能合成且合成量不够需要,故必须依靠食物供应,这些都是不饱和脂肪酸,也称必需脂肪酸。而且也是磷脂的组成部分,和维生素一样,虽需要量不多,但缺乏时可发生上皮功能减低及生长停滞,发生皮炎。它们还能起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是体内前列腺素的前身:不饱和脂肪酸中的花生四烯酸通过酶的催化,可产生多种前列腺素,而每种前列腺素都有专一的生物功能,如:刺激平滑肌收缩,增加血流、调节血压,促进脂肪的分解,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从而阻止血管内血栓形成。
(二)类脂
磷脂
磷脂中含有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含胆碱。重要的磷脂有卵磷脂和脑脂。磷脂和胆固醇均能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作为细胞的结构材料,如组成细胞的各种膜(细胞膜、核膜、细粒体膜、内质网等)。
体内磷脂的来源,一部分是从食物吸收而来,另一部分是体内(尤其是肝脏)合成的,合成磷脂的原料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也来自食物。无论是吸收或是组织中动员来的脂肪,都是以脂蛋白的形式由肝脏运送到血液中的。
所谓脂蛋白,是由各种脂类(脂肪、磷脂、胆固醇)与蛋白质的结合物,各种脂蛋白中都含有磷脂,所以说磷脂是合成脂蛋白的必需原料。因此,当磷脂在肝中合成减少时,肝中脂肪不能顺利运出,造成脂肪在肝脏内堆积,称为“脂肪肝”,影响肝细胞的功能,进而使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造成肝硬化。
造成脂肪肝的原因:肝中脂肪来源太多,如高糖、高脂肪膳食;肝功能合成脂蛋白能力降低;合成磷脂原料不足,特别是胆碱或合成胆碱的甲硫氨酸缺乏,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缺乏。因此,胆碱和甲硫氨酸可作为抗脂肪肝的物质,称为“趋脂药物”。此外,维生素B12、叶酸是合成胆碱的辅助因素。所以,胆碱与甲硫氨酸及其他辅助因素合成复方胆碱,更有利于治疗脂肪肝。
固醇类
固醇类包括胆固醇、胆汁酸、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维生素D原等。
胆固醇:它和磷脂、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作为生物膜的结构材料。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恒定,常与不饱和脂肪酸结合成胆固醇脂,在体内可以转化成其他有生物活性的类固醇化合物,如维生素D原、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等。
维生素D原:是维生素D的前身,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转变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的吸收,使血钙升高,有利于骨骼生长。所以,儿童期不仅要长期补钙,还需补维生素D。维生素D原有维生素D2原(麦角固醇)及维生素D3原。人体皮肤中含有D3原,因此晒太阳就可以获得维生素D3原,这是预防小儿佝偻病的最好办法。维生素D2原存在于绿叶蔬菜中,由于肠不易吸收,必须照紫外线,使其转化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2,然后再应用。一般是不会发生维生素D缺乏,但如果长期不见阳光和营养条件差,就易发生。
胆汁酸:胆盐就是结合胆汁酸钠盐或钾盐的总称,它为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水和脂肪表面张力,而使脂肪乳化,形成微滴,有利于消化液中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并能激活脂肪酸,故可促进脂肪的消化。同时胆盐也能与脂肪及脂肪酸结合,形成易溶化于水的复合物,有利于脂肪及脂肪酸的吸收。
胆固醇不仅可以从食物中与其他脂类吸收而进入体内,也可以在肝脏内由乙酰辅酶A合成。体内合成的胆固醇通常要比膳食中供给的还要多。
参考文献: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葛可佑,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