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9日

标签:
风水星座命理运程开运 |
“fengshui” 与“gongfu”已经成为老外嘴中频率最高的关于传统中国文化的两个词组。功夫因其具象的表现很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但“风水”往往被归于玄学和神秘文化的范畴,甚至在风水的发源地,有很长一段时期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被打击被搁置。
其实,风水学说并不神秘,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所著的《葬经》。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届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葬经》是一部探讨如何为逝者安葬的术书。通过安葬地的好坏选择,凭着地气生机,达到使葬者安逸、生者富贵的目的。“风水”一词最早是和葬术有关的。
其实,“风水”一词包含两个部分,即“风”和“水”。
人类的生存无法离开水,水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风水术很看重“水”。古人以江河为水龙,认为水能聚气。人得到气,就获得生机,兴旺发达。
关于“风”,《淮南子 天文训》有云;“天之偏气,怒者为风。”风能左右人类活动的吉凶。古代人类进行生产、军事等群体活动时,如果遇到大风吹断旗杆等情况,被认为是凶兆。根据自然方向,风分为八种,“八面来风”。后世风水师根据八个方向的风,提出了穴前、穴后、穴左、穴右以及两肩、两足之风,认为八风会吹散堂气,应该尽量避免。
“风”与“水”各有其独立含义,但结合到一处,却拥有了全新含义。如何“藏风”、“得水”,就是“风水”这一学说要研究的方向,其实并不神秘。
古人寻找栖息地,有两个必要条件: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水源。但是风大则有风寒之虞,水涨则有洪涝之灾。好的居住地,应该是避风近水且地势略高。这被后世风水学说称为“藏纳”与“高燥”,是上佳的居住地。这其实就是最初的风水观。所以,风水学并不是单纯讲风与水,还要探讨地形地貌。所以,风水师也被称为“地师”或“地理先生”,就是来源于此。
清朝范宜宾为《葬经》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至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简单解释,相地之法,得水最重要,其次为藏风。只有在避风聚水的地形地貌,才能汇集生气。
那么什么是“生气”呢?风水学中的“生气”不是指人类的愤怒情绪,也不是指人类呼吸的空气,也不是任何有实体存在的物质。生气是指天地间存在的一种强大力量,一种生命的能量。生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以生气为资,地以生气为载;人禀阴阳五行之气而生。”可见,天、地、人三者,都离不开生气。
风水师“看风水”,其实就是看生气。古人认为,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生气,但可以通过观察地形地貌来判断某处是否有生气。“有土斯有气,土肥则气壮,相地而后知生气”。找到生气并没有完成工作,因为气会随风流转,“气乘风则散”,还必须设法使生气聚集,保持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要达到这个目的,“届水则止”。所谓的风水宝地要满足“藏风得水”两个条件,使生气凝聚,福荫人类。
无独有偶,佛教中也有“不让风动以延年益寿,不让水流以永存形体”的论调,这与风水学的观点相吻合。
总结一下:古代早期风水学,主要围绕“风”、“水”、“气”三点。通过风与水,寻找到气,再通过风水两者与气的关系,使气聚集,造福人群。基本的原理就是“气乘风则散,届水而止”。所以多数的风水宝地都是依山傍水。水能聚气,山能避风。山水之间,生气聚集,万物生发,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