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很多的成年女性,她们都很优秀,无论长相、气质、所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还有兴趣特长,等等,但是和人交流时,总会流露出一种不自信。说话的声音很小声,怯怯的,也不太敢和人对视,偶然间目光对上时,会明显的闪躲。年纪再长一些,会在待人接物上从容一些,但是回避自己的感受,从不表达情绪,似乎感觉外界都是不安全的,别人都是难以信任的。
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在心里叹口气,多好的姑娘啊,但是就像是被驯化了的猫咪,而且只有乖巧和顺从的一面,很少去质疑别人,很少去反对别人,几乎不会表达不满和愤怒,似乎完全没有攻击性。但是这样的女孩,很容易生活不幸福,在工作中很难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亲密关系中也经常迁就对方,家庭中总是懂事付出的那个。
这样的女孩在我们的社会中很普遍,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在于她们太乖了,没有攻击性,但是生命的活力也被严重的压抑了。她们中的有些人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会非常羡慕生活中敢爱敢恨、大胆表达的同性,像《七月与安生》里的两个女孩,个性完全不同,其实很像一个人的两面,但是被割裂开了,两个人整合在一起,才更像一个完整的人。
乖乖女会很容易被一些在别人看来不大靠谱的人吸引,这样的异性有一种混不吝的劲头,好像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很乖的女孩会在他们身上发现自己缺少的东西,就是那种肆意生长的野性和不驯。但是步入生活又是两回事了,乖巧变成了沉闷,野性也容易被纵容成妄为。
我有时候会反思,我们的女孩们为什么会这样,大多数的人可能会有控制型的父母。在她的成长经历中,有一些情绪是不允许被表达的,有很多事情是被限制不可以做的。父母当然都是爱孩子的,他们的初衷可能是想保护好孩子,或者想让孩子学会各种社会规范,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塑造成理想的样子。
很多父母会舍得花很多钱来培养孩子的才艺,花很多时间陪孩子上各种辅导班,但是很可惜,有些在做这些的过程中,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她的独立意志,习惯了凡事替她做主。
每个孩子都像一粒种子,给予她合适的土壤空气和水,她有内在的生命力,可以成长的很好。如果强加给她很多限制,和父母认为的保护,反而会让生长受限,很难达到原本可以达到的高度,或者更严重的直接就生病了,所以我们有那么多情绪有问题的青少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有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需要,他们需要被接纳、尊重、温暖和无价值条件的爱。这种爱是对他们本人,而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当儿童感受到被他人(通常指父母)珍视、接纳、理解时,他们开始体验自爱和自我接纳,并形成良好的自我感受,伴随较少的内部冲突。一个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孩子,能够专注于自身的体验,并依据自身的内在体验做出适宜的选择。
简单的说,如果我们不知道该给孩子什么,那就放下一定要做点什么的想法,给孩子尊重和爱就可以了。一个不被父母过多管教,被父母很好的接纳和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成为独立自信的人。虽然她们也会遇到困难,但是那种旺盛的生命力,足以支撑她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当然做到也并不容易,我们自己都是带着很多焦虑的,每次放手都要克服内心中的恐惧。如果我不管,她学坏了怎么办,在激烈的竞争中做的没有别人好怎么办,不能规划好自己的学业和人生怎么办。这背后有我们自己内在的不安,我们认为孩子自己是无法做到的,环境是不安全的,这些无意识背后,可能也跟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有关。
但无论怎样,这种循环还是需要被打破的,不然就会一代代的延续下去,可以看到命运的重复,却无力对抗。生命最重要的,还是舒展的做自己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