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执着于完美?因为心里有个声音,如果不完美,就不被爱了。
小时候,父母通常会对孩子有各种要求。孩子会从父母的反应中得出结论:只有学习好,言谈举止得当,符合他们的期望,才是好的,才可以获得爱。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关爱就是全部,为了得到它,是会不惜以扭曲自己为代价的。
慢慢的,孩子会把这种观念,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即使已经成年,如果被人批评和指责,仍然会重现童年时被抛弃的恐惧感。这会导致我们不敢去做很多尝试,而是一直要待在熟悉的环境里,因为害怕如果自己做的不好,被批评,被攻击。
男孩虽然也会犯错,但是父母的包容性要好很多。潜意识层面,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和母亲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认可,会导致对女孩的要求更苛刻。一代代的女人,都认同了自己的第二性身份,也都有深层的自卑感。当她们做了母亲,对女儿的感情是既爱又恨,非常复杂。
这点在张爱玲和她母亲身上的表现特别明显,她觉得和母亲的关系是竞争的关系。张爱玲在老年的时候,才和自己的母亲和解了,她应该是明白了,母亲为什么会这样。
作为女人,深知作为一个女人的不易,比方说经济上更难自立,行动上不如男人自由,家庭里又付出更多。如果有了女儿,会有一种非常难觉察的情绪,就是我知道你将来要走的路,你一定要非常优秀,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不像男人天然就享有身份的红利,所以要求女儿一定要各方面都很完美。
还有一个层面,就是父母也不能很好的接纳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所以当他们看到孩子的不完美表现时,就会表现出厌弃和不接纳。把自己“坏”的一部分投射给了孩子,你笨你懒你不用功,其实是自己也想偷懒啊,但是不能,所以责备孩子。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但大部分人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行为上。
当被这样要求的孩子长大以后,就是一个超我特别强的人。她要做一件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想不想去做,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深层的原因是,她缺少一个包容接纳她的“父母”,这个父母是小时候自己的父母,也是成年后亲密关系里的爱人。换句话说,她的心里住着一个缺爱的孩子,不被接纳,所以她会表现出来不自信,和对自己孩子的打压。
好的关系是有一定疗愈作用的。女人会在无意识中找一个和自己父亲很像的男人做伴侣,在这段既带有原生家庭印记,又是一段新的关系中,尝试去修复过去的创伤。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两个人的关系里,至少有六个人的影子,包括各自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深爱着自己的父母的,男人也会无意识中选择和自己母亲很像的女人,这一方面代表着对母亲的爱,另外也寻求一种熟悉和安全感。其他类型的女人是他以往经验里没有相处过的,而未知就意味着风险。
但是在意识层面,一个发展成熟的男人,会想摆脱母亲的控制,不认同母亲爱的方式,感到窒息,想找到自我,表现出来就是刻意保持距离。这里面有矛盾冲突的地方,就是对女人的感情,是既爱又恨的,吸引几乎是出自本能,但是又想逃离来保持自我的独立性。
我们都是有家族印记的。看到一个孩子,可以猜想到他的父母,甚至他父母的父母,是怎样的人,温柔和顺还是桀骜不驯,谨小慎微还是独立自我,这也是一种传承。一个人的家庭,再加上时代的印记,比如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经历过大饥荒的人,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又有他们的共性。还有我们的文化,不用特意学习,都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所有这些加起来,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什么样子。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终身都很难走出父母对我们的影响,那就像一个很广阔的阴影,是我们生活的背景和底色。只有通过不断的觉察,意识到阴影的存在,让阳光透进来,把这个阴影淡化,甚至最后消除。
每个人的一生,和一代代的人,都是做着这样的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