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整理9-2

(2024-08-29 14:03:12)

第四章(原第5章):天地圣人,万物同仁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义】这一章,我们来领略圣人之道与天道相合的道理。在成圣篇中,老子经常用人道和天道进行对照,如何从人道做到正言若反,做到回归于天道的合一状态,所以这章,老子用天地和圣人做了一个对比。

天地的不仁发生在什么时候?很多人去烧香拜佛,但如果佛是因为你供奉的香火就保佑你,那这和寻常老百姓靠行贿受贿获得别人的呵护有什么区别?如果你烧香拜佛他不保佑你,那你又为何多此一举呢?

那么真正的正信是什么?当我们在拜佛时,拜的是心中的佛,知道佛的智慧是如何处理和应对万事的变化,当我们学得了圣人的智慧,自然可以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才是真正的拜佛和学佛

天地和圣人也有这种特性,刍狗是古时候祭祀所用,那时候食物短缺,舍不得把人类珍贵的食物供奉出去,但又想求得保佑,所以用稻草扎成像狗的样子来供奉给天地。

所以这里面有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用刍狗来表示,你并没有真信,就像你拜佛,但你拜的不是真佛,你只是为了想得到对方的护佑,而且你没有真正的学佛、修佛、行道。

另一个矛盾:如果因为你的拜,他就对你好,那这时他和凡夫就没有什么两样。

天地之所以被人信奉,是因为他对每个人都公平,如果你秉道而行,他就会常予善人;如果你背道而行,就会走投无路

所以天地并不会因为你是否供奉他而对你有好坏之分,他对所有人都是靠天道运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圣人也是如此,不会因为你称赞他,就对你偏好;你指责他,就对你冷眼以对,他们都有一视同仁的品质。

从’不以万物为刍狗‘,到’不以百姓为刍狗‘,衍生到今天生出的‘不以为然’,就是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当你带着刍狗来了,他并不因为这个对你多加仁义,这就是天地和圣人公平无私的体现。

在天地的无限空间中,看似无边无际,什么都没有,他是用宇宙之间的空间,比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你的内心世界看似无形无相,但却像宇宙一样宽广无际,当你的心一动不动的时候,就是心如虚空,心止如水。

但是你的念头和想法,可以一旦生起,就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层出不穷,一念接着一念。但是当你被外在的欲望和见闻牵绕你的心境的时候,你都忘记了你的本心是什么,你忘记了你走这条路的生命之根是什么。

所以我们在修道成圣的过程中,来来回回都在围绕着这颗心境在下功夫。天地和圣人对万物的态度,也是讲的我们这颗心,我们能否有一颗公平公正之心,一颗如如不动之心,真正的达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当我们能具备这些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本自具足,我们不需要动摇,我们就能够真正的秉承自己内在的那条深刻的大道。

当你能秉承内心的坚定信念时,这就是守中,这里的’中’非善非恶,非黑非白,就像太极的黑白交界处,他就是善恶中间的那条平衡线,所以你就不会掺杂到任何一股力量中。

你在生死之间,既不苛求生,也不苛求死,所以你在生死间走,全身都自由,跳出五行外,不在五行中。

这章通过天地对万物的态度,延伸到圣人对百姓的态度,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心中永恒不变的存在。

当一旦进入了这个寂静之地,一旦进入了内心的天地之间,一旦找到了这个‘中’,你就找到了生命的中心,就再也不会随波逐流、随缘迁移,你才开始真正的安定下来。

这就是圣人为什么到哪都可以随遇而安,到哪都可以顺运自如,是因为他内心的世界是安定的,他有自己的’中‘,他能很好的守护着内在的那份平静和安宁。找到我们如何与时间万物相处,如何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处。

第五章(原第49章):以民为心,德普天下

【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释义】圣人之心和凡人之心有何区别?凡人只为自己考量,而圣人考量的是世间的百姓,天下的万物,他的心胸广大涵盖乾坤。所以,圣人心里装着天下,天下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怒都牵引其心境的起伏,他当然知道天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在心走坐卧起心动念之间,都是站在天下人的利益考虑,这就是从’我‘走向’我们’,从个体意识走向集体意识乃至走向一体意识的一个成长旅程。圣人向天地学习,向道学习,所以他能承载万物、包容外物,这是他的心境和凡人不一样的地方。

圣人有了以百姓心为己心之后,对待身边的事物,会有什么不同?

老子倡导的思想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面对善良的人,我充满善意对待你;面对不善良的人,我一样继续充满善意的对待你,这才是上德,真善。自己诚信的品质,也不会因为别人不诚信了,就和对方同流合污,我继续坚持我’信’的品质,并不会因为对方是谁就发生变化。

所以圣人之德在于稳定,在于永恒,因为他把他的生命构建在永恒不变的内在品质上面,所以他的人生是坚固的,他的力量是强大的。

而凡人和圣人最大的区别是,当自己付出了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当自己付出了诚信,没有得到诚信的回流,我们就开始对自己的信念产生了动摇,我们就会质疑:做好人真的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呢?你会发觉不知不觉中就被环境所改变了。

凡人随环境所变叫做“心随境转”,圣人是来改变环境叫做“境随心转”。这就是凡夫和圣人之间的区别。

当圣人在天地间行走时,他随时在体察百姓疾苦,所有百姓的体验都是他的体验。当你能够不对外界的人和事持批判的态度,当你能够对一万个人的遭遇都感同身受,就相当于你活了一万世。

圣人正是因为心里装了天下,他能从花草中感受到花草的体验,能从清风中感受到万物的流动,所以他的生命中,天下万物的经验,都成了他的经验,他活了一生,就相当于普通人活了千千万万生。这就是他是精彩的一生、丰富的一生。

当他行走于天下,看到百姓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聪慧,有的愚钝,他没有站在和他们平等的角度去看待,相反,他像父母看待孩子一样。当你把所有的人都当成你的孩子的时候,瞬间你就会生出一种慈悲之心,一种仁爱之心

我们每个人用什么样的心态看这个世界,世界将会回于我们什么样的变化。所以圣人将天下人都当成他的孩子一样,当他能够有这种心态时,会发现百姓的无理背后是无明,手忙脚乱的背后是无知和恐惧;圣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心胸和意识,才能真正体验到世间的风情百态,在世间历练凡心,最后超凡入圣。

圣人的品质是因为他能够德普与天下,之所以能够德普于天下,是因为从一开始,他心里就装着天下。修道的人也需要有大愿和大行,你心里装的愿有多大,你才能够走多远。

圣人的功德不求一时之功,个人之功,他求的是天下之功,众人之功,因为他们心中装着天下,把天下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将自己置身度外,置身于后,这是圣人应有的气概。

所以如果在红尘中修行,你必须要有大愿大行,你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广;只有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所以你必须心怀天下,借天下之功德,成就圣人的道路。

第六章(原第27章):袭明无漏,贵师爱资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释义】圣人和凡人不仅仅是在修行的路径和心境上有所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所做的看法也和常人有所不同。老子心目中圣人是如何修行的?老子在这章开篇用了五个善,他的善和我们常人的善有何不同之处?

1、善行,无辙迹圣人做善事,不愿意留下痕迹,这符合道的特性:道隐无名,大道无形。为什么善人要不留下善迹?他说,如果你的善迹被有心人看到,有心人就会回报你掌声、感恩,这个时候你的功德和别人的回流就功过两抵,已经完成了人世间的交易,只有你做的事情,天地万物皆不自知,只有大道知道,它才能在最后附加于你。

圣人如果有所显露,一定是他们愿意显露出来;如果他不显露,你只会对面相逢不相识,这就是真正的高人风范。

2、善言,无瑕谪他们说的话,一定是滴水不漏。我们知道’祸从口出‘,佛家常讲的是造的’口孽’,很多人乐于帮人,但是他常常抱怨好人没好报,就是因为他们在外在行为上帮了别人,但内在对别人的抱怨和指责也不少,功过两相抵,当然没好报。

3、善数,不用筹策:俗话讲千算万算不如老天爷一算,圣人做事仅仅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求回报,当然不用筹策。

4、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当他知道内心虚空,了然无动,动而愈出,静而无迹可寻,固然不可开。

5、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圣人说话,言出法随,不是靠纸上的合同,和外部的条款来约束,当他向你承诺,那他就向天地付下了约定,当然是不可动摇,不可修改,必须践行到底,一诺千金。

圣人在践行这五善的同时,他们看待万事万物也和常人有不一样的眼光,在圣人的眼中,没有一个人是废人,会让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好的作用。当一个人能看到事物和人身上的可用之处,这样的人才是有一双慧眼,就是伯乐之眼。

在老子小时候,经常拿着各种花花草草去问他的母亲:’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母亲有些答不上来,但没有指责他,也没有说你怎么问乱七八糟的东西,而是指引他怎么样去找村中的长者询问。

从小老子就养成了一个凡事凡物都要搞懂有什么用的好奇心,当他把这些东西搞明白,他心里就装满了乾坤,他把所有人和物的有用之处尽揽心中,当他做事的时候当然胸有成竹。

善人如此,圣人也如此。当你成为一个圣人,你能看到所有人身上的闪光点,它就是你成就事业的资粮,也能够成就他们自身心愿的力量;不善的人,你可以自己没有这种心性和智慧,但对善人,对圣人和智人要有敬重之心,就会获得指点,少走很多弯路。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凡人不贵其师,有一点修行成绩的人,又不爱其资,这两种都是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真正的圣人对上爱其师,对下贵其资,只有那些不上不下的,不爱其资、不贵其师、自以为是。

所以我们需要有内在的警觉,我们也开始从无弃物、无弃人开始,修行我们的慧眼;我们也开始从贵其师,爱其资开始,让我们自己不断地内在修行,在成为圣人的路上,迈出坚定的一步。

第七章(原第67章):慈俭齐备,时机得宜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以曰慈,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释义】虽然用有形之大难以形容道,但可以通过圣人如何做,来了解道,这三个是圣人眼里的道。坚持这三个标准,才能保持不离大道的本源。

:’慈’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部分的’兹’代表所有的关联方,下部分的’心’代表要照顾到所有方方面面的心,因为我做的事对天下百姓都有利,所以我和天下百姓交流,推出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是非常有力量的,因为我是为了利益大家而做这件事情的,这就是慈的力量。

如果你对投资者慈,投资者就会支持你;如果你对人才慈,人才就会支持你;如果你对消费者慈,消费者就愿意买单。正是因为慈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利益都照顾到之意,所以,它是勇的根本。

:’俭’才能广,俭是一个很高超的做法,是大道至简的实际运用的演绎。’俭’代表三个面向:

1、达到同样的目的付出最下的代价;

2、同样的代价产生更大的结果;

3、自己毫不费力,借用一切他人的力量。

’俭’的真正含义是用很简单的方式,用很小的投入,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功,这是用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在做事。正是因为你能够把一个东西损之又损,接近于无为,才是俭。

所以俭是接近于无为的状态,因为无为就会无事,无事就能取天下,天下则广,这就是为什么’俭则广‘。

不敢为天下先:这里是指要把握推出的时机和进度,领先一步是领先,领先两步是先烈,这让我们认识到,你确实可以创新,但你的创新不能脱离现实太远,你必须根据时机,即使头啖汤,也是代表这个汤刚好煮熟了,你第一个喝罢了。

所以’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不让你做第一个,而是它已经成熟,它已经有了这个机遇,这中间有着深刻的智慧在里面。你既要把握时机,又要能够保持你的领先性,这中间就需要对实时,有一个精准的把握。

那谁能做到这一点呢?’道’可以。

道养万物,做到了慈;

道利用万物之间的自我能力,去推动万物运行,它做到了俭,比如让动物提供二氧化碳给植物,又让植物提供氧气给人类,这样它就不需要派一个送二氧化碳的和送氧气的,让生命之间做一次交互,就做到了极俭。

另外,它做到了不敢为天下先,春天有春天的季节特性,夏天有夏天的特性,四季分明、运行有序。

圣人在修道的过程中,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开始修行,这就把抽象的大道具象化、人格化

所以当圣人开始’慈‘的时候,就会得道者多助;当他开始’俭‘的时候,他做事就会轻松;当他’不敢为天下先‘的时候,他往往能够进退自如,能够在合适的时候功成、身退。

因为你把握的时机刚刚好,也就是说你顺势而为故能成器长,这就相当于如果本身春天该发芽,结果那一年的冬天虽然有了一个暖冬,你提前发芽了,结果一个倒春寒,你又再次被摧毁了。

当我们明白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魅力之后,再来看看现在很多人的做法。

舍慈且勇:今天很多人做事不慈,但求勇敢,也就是说他有激情、很勇敢的去做,但没有慈作为根基,这种勇就会四处碰壁;

舍俭且广:做意见事情侥幸成功就想做得更大,结果四面楚歌。

舍后且先:当听别人说这是一个热门行业,对这个行业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听说区块链很流行、人工智能流行、VR流行,就冲进去了,结果死矣。

所以这三个标准,不仅仅是对我们的加持,也是对我们项目做一个自我体检,我们能不能再这个项目中符合慈的特征、俭的模式、并且选对了推出的时机。

如果这三个标准,我的智慧和能力不能都做到,一定要选一个,我选什么呢?那首先你要坚持慈!因为慈代表你照顾了方方面面的利益,你照顾到了国家的利益、投资伙伴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只要你坚持了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因为你被这些利益攸关者保护起来,这个时候你就是安全的。所以慈的人,会被天所拯救,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所以上天帮哪一类人呢?帮助那些内心有慈的人,做事有慈的人,帮那种有人格魅力的人,所以慈是我们最高的品质。

所以今天,我们要去反观自己,如何变得更慈,如何做事更俭,如何能够在选择时机变得更加恰到好处。

慈代表做人的品质,俭代表做事的智慧,不敢为天下先代表我对时度的把握。所以这体现了道的内在性、品质性、时空性,也体现了它的外延性。

所以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把握时机就是道的三宝,能够成为你的护身符。

第八章(原第47章):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释义】一个有道的圣人,成圣后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此时他已经不在外求了,他已经不在需要在外面去流离了。

如果还是在走亲访友,那还是在验证道的过程中;如果一旦真正的修道成功,那就会让自己安顿下来,虽然还会行走,但不是为了道而行走,仅仅是因为一些因缘的推动所致。

那一个修道开悟的人,他的生活、品质是什么样呢?

不出户,知天下:今天很多人的自我修行还没有达到,而是通过一部手机搜索着天下的事,但如果你不是通过内在看到,而是通过外在的科技手段看到的时候,很多信息有真有假你难以识别。

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都是有某种意图被发到上面的,所以这个时候尽管你也知道天下的事,但是这些信息都是被别人加工过、筛选过,甚至根据你的阅览习惯而推送给你的。

但是一个修行成功的圣人,他仅仅需要闭着眼睛,进入内在的动而愈出的内在虚空世界,能够归根曰静的进入到内心寂静之地,可以笃万物并作的时候,自然知晓天下发生了什么,所以这个过程中,就已经进入到了成道的境界。

你根本连窗外都不需要看,更何况要去看你的手机呢?所以因为圣人的内在已经与天地合一,他仅仅’守中’,就已经知道天地发生了任何的变化。他能知千里之外,也能知近在咫尺。

这就是修行悟道之后可以体验到的神奇境界。那什么时候才可以如此?就是你德要厚、心要静、胸怀要容纳天地万物,你才能知晓天地万物。

人只能了解你意识之内的东西,人无法了解你意识之外的东西,你只有把天下放在心中,在你关注的意识中,他才成为你意识的一部分,当你安静下来,进入内在,才能感受和知晓它们的起伏变化。

如果在平时,你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装进心里,无论你今天有多么的安静,你也只不过看到了你自己的身影罢了。

圣人修行,是修天地的大道,他所到之处,皆往心里装,心中装有天下,关爱天下,投入到天下。这种关爱还是无私、利万物而不争的时候,他已经与天下混为一体。所以今天,他能够安坐其事,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

那我们应该如何像圣人一样?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你越往外去求,你越是想去探索外在,想通过外在了解,那你必须往回走一步。

正如:人类想往外跨一大步,首先要往内走一小步。科技、医学都是如此,一个是外延,一个是内延,内延外延需要相互平衡才能发展。

同样的,如果我们仅仅是往外求,而没有回归自性的话,我们就会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没办法做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注重内在的修行,打开自己内在之门。只有自性光明的绽放,才能让我们照耀外在世界的一切,当我们有了这种宽广的胸怀时,我们才能够让自己和外在浑然一体,我们在看自己的时候,就是在看世界,我们在看世界的时候,又反观自己。

所以,每个圣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王国,而老子心中的理想王国就是人人皆圣人,人人皆成圣,人人皆伟人。所以他一直以道德这个最高标准去推动每一个人成为圣人。

前面这几章,已经从外在的部分,越来越深入,所以用来描绘外在的语言已经越来越少,他已经把外在的一切反归到自性,这也是成圣的圣人可以知晓的一样,因为一切尽在心中,一切尽在我之内

但你的心中装满了乾坤宇宙、日月星辰的时候,所以你仅仅回到了你的内在,就与日月星辰为伴,与天地宇宙同在。这就是圣人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做到了道法自然,他就成为了道的化身。

在他的身上,一举一动,都在契合大道的运行轨迹,他自然不会违道,而道有多远,他志有多远;道有多广,他心有多广;道有多大的力量,他心中蕴含多大的力量。

第九章(原第6章):与道相合,用之不勤

【原文】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

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释义】这一章讲的是成圣后的生命状态,在这里,老子做了惊世的概述,这个概述是为所有修行成圣的人留下了一线机缘。

生死的变化,是所有物质自然的存在状态,如果我们的长生和成圣,仅仅依赖于这个物质的身体,那么我们的长生充其量只不过是人世间的一个虚名罢了。

老子希望,我们打破人世间,超越物质之外,能找到和天地同寿的那个永恒之门。

世间大道、天地大道、生命大道是不一样的。

老子的学生之一范蠡,一生在商界、政界都很成功,但在他老年,才恍然大悟老泪纵横地说:’早知道有天地大道的存在,我还追求这些功名利禄干什么呀!我一直沾沾自喜的一点成功,在老师的面前就像孩子过了一场家家,只不过在一场游戏中,我赢了几颗糖,我就骄傲的不得了,我就认为我已经悟道了……’。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扁鹊、孔子、孙子的身上。

所以老子在最后这一章讲到,如果你没有打开和天地互通的这个大门,你所谓的在人间的那一点成就,只不过是世间的一场游戏罢了,就是吕洞宾所做的黄粱一梦罢了,梦醒了,什么都带不走。

但是,你一旦打开了这个门,你就真正找到了谷神不死的秘密。因为这个门里面,是与你性命攸关的一条根,这条根,直通天地,和大道相连。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与大道合。

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它不是一个有形的,但是它可以让你白日飞升、精神永固,可以让你在天地之间永存,而且你根本不用担心它有一天消亡,因为它与天地相连,能量是源源不断的。

这就是老子说的,真正的成圣:超凡入圣。

如果只是凡间成圣,只不过是享人间的虚名罢了,而真正的超凡入圣,是打破时间对你的枷锁,你可以了脱生死,超脱轮回,不再受外在的物质的束缚。你可以打开你内在的生命门户,可以扬升出体、白日飞升。

佛陀不就是这样向老子学习的吗?他知道世人贪恋美色、贪恋人间,贪恋功名利禄,所以才说小乘佛法,先让大家入门,等在小乘佛法里面,获得了人天福报豁然开悟,再带大家走入大乘境地。

老子,从明道篇开始,没有直接让你进入天地大道,相反,支持你去国民兵法里面游历一遍,让你把人生百态,体验得玲离尽致,去检验去践行。当你成功、当你愉悦,当你觉得那一切很简单,才让你超越它之上,让你看清这是一场游戏。

所以当你体验了国民兵法的世间繁华之后,他让你反归自我安静修行,从积德开始,再次让你智慧升华。

当谈到无为智慧的时候,已经反复在提:天地以无私才能成其天长地久。

在长生的过程中,不断的告诉你:要做到死而不亡,与天地同寿。

在成圣篇,他又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从一个圣人的基本品质,到对天地万物的看法和心中的乾坤,直到让你让你明白,你所经历的世界不在他方,你要寻找的天国也不在他方,一切都在你的内在。

而现在,又最后一次,让你超脱自我。

老子给大家的三个阶段:去外面游历、在内在验证、最后内外都超脱跳出自己得见天道。

让我们一步步经验了世间的繁华,超脱了内在的束缚,最终成就无上的大道。这章的内容很少,但意味深长。

你是否能在此时此刻,对那个永恒的自己更感兴趣呢?如果他是永恒的,那你又如何能够把那个永恒的自己建在那些功名利禄,容易像沙滩一样消亡的基础上呢?

如果你想找到永恒的自己,那你就从现在开始,就要构建把自己的生命、时间、精力,放在那些可以亘古长传的事物上,而不是那些过眼云烟的事物上。修道的旅程,就是给生命筑基的旅程,就是给生命添砖加瓦的旅程。

如果你把生命的基石,放在那些可以随着时间被销毁和消融的事物上,你的生命也会随之成为过眼云烟。相反,你把你的生命建在天长地久的事物上面的时候,你的生命必将与天地相连,必将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时此刻,新译版【道德经】的九大篇章已经全部结束,但我们通过’道’这个线产生连接。

希望这一根’道’线,这个’道’缘,能够在你内心生根发芽,让你的生命早日结出道果

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整部【道德经】:

首先老子让我们明道,然后让我们享受功名利禄,我们为国、为民、为兵、为法;当我们经历了世间的繁华,就像黄粱一梦一样,我们反观自性开始了自己的修行。我们开始修德,开始萃取自己的无为智慧。最后又在长生篇中对自己的身体、这身皮囊,做了细细的打量,让我们洞悉了生命的本源。当我们把凡间和自我都经历了体验,我们最终走向了超凡入圣的旅程。在成圣篇中,老子不断拿天地大道和圣人之道一一对应,最终,让我们走向了内在的乾坤。

通过道、国、民、兵、法篇,让我们对世间淋漓尽致的体验;

通过德、无为、长生篇,让我们自己的生命完成一次升华;

到最后的超凡入圣,让我们对过去做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我们跟随着整部【道德经】一点点从对外在的依赖,从我们无己心、无私心;

到后来,我们心装百姓,以天下百姓为自己的心;

再后来,我们不仅把天下的百姓装于心中,我们心中装了整个宇宙;

到最后,我们可以拥有一个完整的乾坤世界的时候,老子要让我们超越外在和内在这两者之间。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这部新译版【道德经】,让自己的生命,完成一次华丽的体验和完美的转身。

感谢大家这9周的陪伴,在这9周总共81章的内容中,我们一直随着老子的言语,和他的智慧的滋润一路走来,我和你们一样,被滋养,被激励,被鞭策,被震撼。

但当我们一路走来时,我们越来越觉得,我们何其幸运,生在这个时代,有一个先行的智者,让我们少走弯路,给我们启迪,给我们指明方向。

期望这一部经典能够陪伴你、支持你,并且因为你的变化而让家庭受益、时代受益、国家受益。祝各位大道有成,早日修成正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道德经整理9
后一篇:道德经整理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