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整理9

(2024-08-29 13:59:30)

【十年之约  每周一叙】第86期
申明:本系列的新译版【道德经】出自中国终南山老子学院张三愚老师。

道德经的文章,我们已经连续发布了八篇,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最后一篇。这一篇,我们继续学习新译版【道德经】,这个新译道德经的版本对道德经的原有顺序以及断句,都做了大量的调整。并将道德经的所有内容,按照逻辑顺序,将81章分为了9篇,每篇一个主题,分别为:道篇、国篇、民篇、兵篇、法篇、德篇、无为篇、长生篇、成圣篇。
其中道篇是明道篇;国、民、兵、法这四篇分为行道篇;把德、无为、长生篇分为修道篇;成圣篇分为悟道成圣篇。

前面八周,我们讲了新译【道德经】的前八篇:道篇、国篇、民篇、兵篇、法篇、德篇、无为篇、长生篇。按照这个节奏,我们这一期,继续讲新译【道德经】的第九篇:成圣篇。

第一章(原第9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释义】一个人端着一碗很满的汤,就不可能走远;在老子的眼中,所有世俗的名利、财富都不可以长久,不可以长期持有,天地创造万物是来滋养和服务万物的,任何人都不能去长久占有而剥夺了其他人可以享有的权利。

当你享有过、体验过,你就需要把这些留给后人来体验,正如:‘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就是,万物的运行来支持万物的体验,所以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你来我往,相互更替,才是自然的规律。

所以,世间万物只可以使用、借用,不可以占有、持有。我们的果实,夏天开花,秋天结果,果子结成了,叶子也落了,到了冬天,树叶变得光秃秃;植物经过了春天的百花齐放,夏天的硕果累累,秋天的丰收喜悦,它功成了,它名遂了,然后到了冬天,万物身退了。

天就是这样工作的,夏天河水上涨,灌溉万物;冬天河水下化结成冰块,天也在做功成,名遂,身退的事情。

老子通过天道的运行,就知道当一个人功成之时,就是身退之机如果久居其位则有其祸,久守其财则有其灾,久享其名,德不配位必有余殃。

圣人的第一个特质就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外在的成果名相所累,不为自己所得所累。

圣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逍遥大自在的心理,能够创造万物而不据为己有,能够创造丰功伟业,仅仅为了利益天下,不求名利,但求心安。

所以圣人的起点就很高。普通人只想着如何求名求利,如何繁华富贵,而圣人的第一条就是,如何从脱离这些。

这就是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普通人还在路上,而圣人已经下山。他已经从名利的巅峰、从国王的宝座上下来,因为他心中,有比名利和世俗的王位还要贵重的东西,那就是他们心中的大道。

他们只不过为了践行他的大道,为了让大道造福更多的人,他们才出山,他们才开始为社会作贡献。但一旦做成,他们的使命完成,他们不被一切名相所累,这就是圣人的基本品质。

只有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可以成为圣人,所以,你不能拿普通人的成就,来跟圣人的成就相比,凡人只求名利双收,圣人只求性命攸关。凡人追求成事,圣人追求人成凡人求做成事,圣人借事练人,圣人贵人,凡人贵事。

第二章(原第77章):天道如弓,损补唯平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释义】一个圣人需要超脱名利的幻象,执守心中的大道,但是在现实世俗中,他往往会和凡人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如何做?

他们以天为对照物,向天学习,以天道的方式,来做自己行为的指导。射过弓箭的人都知道,如果目标在上,你要举弓;若目标在下,你要抑弓;若目标在中,你要平弓。

所以道的运作就是,随着你想要的方向,可以不断的发生变化

为什么我们要调整弓的方向?如果我射的目标过高,在往下抑的过程中,是在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通过举弓的现象,反应了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交流和打交道的对象,如果我们的对象情绪低落,你是不是能让他的情绪高涨起来;

如果他的情绪过于高涨,你是不是能让他安静下来;

如果他生活比较困苦,你是不是能够支持他丰盛起来;

如果他在财富中打转而身体脆弱,你能不能协助他强壮起来。

这种情况下,你用的就是对高的部分要损之,对不足的部分要补之,这一损一补就是天之道

天是怎么做的?天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有余对常人来讲,代表美好富贵,但对天来讲,有余代表有害。为什么有余代表有害?历史上很多故事说明,当你占据很多财富和很高的地位,但德不配位,或者没有力量保护,就会被冲击和伤害。

所以,过渡的有余就是有害,无论是吃过多的事物,过多的营养物质,都是有害,但是常人始终都没有悟到这一点。

很多人说越大越安全,但如果仅仅追逐外部有的层面,那无论再大,再多,都不能保障你的安全,因为天之道的运行,是损有余的,终有一天,你会被损掉。

而人之道,往往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当我们有了智慧和能力,我们用我们的智慧,从不如我们的人身上赚钱,这时我们自鸣得意,我们认为自己更有才智,可以在众人身上赚钱。

但当我们发展到更高文明维度时,会发觉,我们从比自己低等的人身上赚钱,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我们的智慧是用来呵护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而不是来掠夺他们。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和天道吻合,我们就打破了传统的损不足以奉有余。

以往的穷苦人家身上,会被征收重税和增加劳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多余财富给到他们。以中国为例,几十年前,农民要交税、交公粮;现在农民不但不交税了,很多地方土地还有补助。

所以当国家真正强大了以后,我们是去帮助弱者,而不是让弱者为我们做贡献,不是去损他的不足而奉我们的有余,而是用我们的有余去补他的不足。现在很多国家的社会状态开始迈向天道的状态,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那谁能不只补一个人的不足,还要补天下人的不足?只有道者,他要以己侍奉天下。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当我们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你要想靠你有限的物质,去奉献天下很难,但在今天物质已经基本保障了,你可以用你的智慧去创造,比如一首歌、一幅画,都可以侍奉于天下。老子的这部道德经这两千多年来,还在滋养很多人,侍奉很多人。

所以通过这一章我们需要思考,作为有道者,作为圣人,我们可以拿什么有余的部分来侍奉天下呢?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有余的部分,首先要让自己成为有余,我们就需要自我提升,为有一天可以骄傲自豪地,为天下人去贡献自己有余的部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个现象在我们这个年代要发生逆转,人道和天道合一,天人和一,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章(原第53章):大道之行,唯施是畏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释义】很多人都愿意去学习新知,探索新领域,但到了真正行动的时候,反而会畏手畏脚,止步不前。

大道是一条宽阔的大路,越走越无限,但是老百姓老是喜欢走捷径,而这些捷径恰恰让你背离了大道。

为什么老百姓喜欢走捷径呢?因为捷径里有一些利诱和果实,让你脱离了大道的本质。

老子对他所处朝代进行了描述,田地都荒芜了,粮仓都没粮了,但统治阶层还在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利剑、带着银票,吃山珍海味,好像是在给别人传递说,我们吃的穿的都很丰盛,这个国家还是很有道。

老子说,这是盗贼的盗,是浮夸,是假象,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不是靠你装扮出来的。这一章,老子也已经失望透顶,不道早矣,他知道那个时候大道的时机还没有来。

人们总个希望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我们今天把这些做一个内在的比喻,如果把‘朝甚除’比做你的心性,把‘田甚芜’,比做你的心灵,把‘仓甚虚’,比做你的智慧。

这就相当于一个人智慧全无,心性无主,但是穿着大牌的衣服,开着豪车,拿着银行卡来炫耀自己,这也是一种非道的表现!

所以在古代,老子讲的朝廷,我们今天可以把我们自己比做一个王国,我们自己是不是头脑里智慧空空、内心里心灵空空、而我们的自主意识和对生命的认知也空空如也,我们想仅仅靠用金钱打扮的外在,来证明自己是有道的、是成功的,但这与’民好径’有什么区别呢?

当一个浪潮过来,就会让很多人原形毕露。所以当很多人没有把道的根基树立起来时,是经不起外在风波的挑战,一个巨浪过来,就会被淹没。你会发觉,这些靠外在物质和名利堆养起来的,就像在沙滩上建的高楼一样,被浪潮冲垮。

这章让我们看到了成圣的难处,因为常人是只求其名,只求其华,只求其形,而不求其实,不求其厚。只有充盈的心灵、大道的智慧和对未来确定的坚定的意识,才能够协助你真正的前行。

而我们能够在繁华中反观自己,从内心深处着手,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才是最大的保障和财富,这需要巨大的洞见和觉知。生命是最昂贵的奢侈品,生命是最无价的宝藏,生命创造了你所拥有的一切,但往往我们会忘本逐末。

老子用一个‘伪道’的形象,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正道’。让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生命最重要的部分。

成圣人,就是要超越名相,当一个人贫穷困苦,想要逃离非常容易;但当你在荣华富贵中,你就不愿意逃离。正是因为荣华富贵是一个无形的牢笼,让我们忘掉了生命所去的方向,让我们忘掉了我们内在最尊贵的部分是什么。

让我们对我们的生命做一次盘点,问问自性,我们的生命从何来,去向何处,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在成圣的路上不断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