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们继续学习新译版【道德经】,这个新译道德经的版本对道德经的原有顺序以及断句,都做了大量的调整,并将道德经的所有内容,按照逻辑顺序,将81章分为了9篇,每篇一个主题,分别为:道篇、国篇、民篇、兵篇、法篇、德篇、无为篇、长生篇、成圣篇。
前五周,我们讲了新译【道德经】的前五篇:道篇、国篇、民篇、兵篇、法篇。按照这个节奏,我们这一期,继续讲新译【道德经】的第六篇:德篇。
第一章(原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释义】人修道以德为先,人行道以过为先。
真正有德的人,一定是随道而来,一定是秉道而行。
探索到万事万物共同的那个一,越走到共性,越接近于道,最后会发觉道是靠一渗入到万事万物当中的。
修道的核心是把明道的道理变成自己真实的体验去验证。
第二章(原第10章):万物和合,玄德之妙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义】修行的五条道路:身体、智慧、福德、能量、大愿。
身体:神魂、心神、身体完整合一,气柔顺得像孩子一样深匀而且悠长。
能量:心回归到清净的状态,思想回到率性的状态。
福德:爱国不仅指外在的国家,把生命身体当做一个王国,把身体的每个器官,内在的每个念头都当做民众,身安心安则国土静。
大愿:从内在的自修转到和更大的天道和外在的宇宙浑然一体。
智慧:通达无碍。
修行身体,但不执着于身体;修行福德,但不争功争德;
开启智慧,但不把智慧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
修行能量,但要明白,能量是来自天地宇宙,我们只是借而用之,并不执着为己有。
大愿大行,却轻松自由。
第三章(原第38章):不仁不义,只求大道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释义】道为体,德为用,道赋予了万物德性,德性彰显时,就是道显化的时候。
所有的道路都是支持人达到想去的方向,而不是牺牲自我的天性归附于道路,道路可以变化,可以生灭,但目的地不变。
老子的智慧要求把聚焦点放在人上,道路作为支持、工具和桥梁,把人作为最重要的修道成道的主体。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道为基,才能真正的让人人积德成道,最后皆成圣人。
第四章(原第51章):道生德畜,尊道贵德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义】道生之是因缘,因缘中的因代表种子;而德畜之是让种子发芽的聚焦过程;当德聚足道临界点时叫物形之;完全的因缘具足叫势成之。
万物的演变都是道生,德畜,物形,势成。而人不过是借道德之力,自己毫不费力。
只有一种情况需要自己做,就是让自己的天赋得到施展,让自己心满意足。虽然做,但是在享受,在无为的状态。
道推动宇宙万事万物运行,利用道生,德畜,物形,势成的法则,让万物生长,让万事经历考验,让辉煌之后的覆灭变得坦然接受,才能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才能不居功自傲,允许因缘变化,推动事情的自然演变,真正进入到玄德。
第五章(原第17章):为不认知,皆为自然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释义】若天下人把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对国家的妄议上,当人人都是圣人,国家自然会改变。
如果内在的智慧和德性具足,无论外在的环境多么恶劣,你都会安全无忧。
有德之人只求功成不求功有,功成受益的是全天下,也极大的保全了自己。
人通过成事来成人,人比事重要,你通过那个惊天伟业让人受益,而你远比这件事情尊贵,你可以做到进退自如,潇洒自在。
第六章(原第23章):同频合心,同志合道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就,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释义】每个人的志向不同,追求不同,要给予的也完全不同。
道与仁义礼智信最大的不同在于,仁义礼智信是拿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人按照这条路径去走,而道无限的允许,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特性。
但一旦他对某部分体验和发现有更高的智慧,有更高的道德,他就会生起上进心,推着他往道德的方向迈进。
第七章(原第79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义】失去的东西,上天会给你回报,你不是在跟某个人做交易,是在跟苍天做交易,你做的事只要对这个世界是有益的,终究会加倍的回流。
真正的德和能是利益苍生,是服务天下,造福社会,然后不求功名利禄,潇洒的离开。德赋予你的能力,回报给你力量和智慧,你不再依赖外在的虚名、虚利来满足。
有德的人内心是充盈的,天地都归属于你,有德司契,把契约放在和天地同在的位置上,就会获得天地的护佑,得到大道的赏赐。
第八章(原第28章)有德乃足,天下溪谷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在做事之前,有一双冷静的眼睛,像婴儿一样,抓住别人最柔软最不在意的地方,但是又对未来的发展根基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领域,它没有那么快有明显的成效,但是耐得长久,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做事中,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你黑的部分,让白离不开你,就像大树失去树根一样。
在事做成后,有德的人甘愿做别人不在意,看不起,不重视的事情,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他们成功之后身退又复归于朴,变成平凡普通的人,甚至你都不知道他曾经做了如此大的贡献。
第九章(原第54章)修身至普,观己知天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释义】修德成功的三层次:
所修的功德让后人刻骨铭心,谨记于心,不愿意放弃,后人愿意主动继承和发扬。
创造出让别人愿意主动拥抱的品质、精神和智慧。
留下对子孙有益,最有时效的,他们愿意世世代代继承和发展的品质。
德修从自我开始,道天下受益为新的超越,通过德打破自我,让生命得到升华,开始从个人变成一体,从我走向我们。
想要修行得道,需要先修德,通过’道生、德畜、物行、势成’的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历经考验后形成的德才是最高境界的玄德。
而一个进入玄德境界的人,在乎的不是做成了多伟大的事,得到了多大的名和利,而是能潇洒的抽身,没有执念,淡泊名利,在乎的是能否为这世间创下伟大的功德,而不是如梦幻泡影的名利。
若一个人能以德修道,以德显道,也必定会得到天道的奖励,最终进入玄德境界,达到与道合一的状态。
道德经整理6
这一期,我们继续学习新译版【道德经】,这个新译道德经的版本对道德经的原有顺序以及断句,都做了大量的调整,并将道德经的所有内容,按照逻辑顺序,将81章分为了9篇,每篇一个主题,分别为:道篇、国篇、民篇、兵篇、法篇、德篇、无为篇、长生篇、成圣篇。
前五周,我们讲了新译【道德经】的前五篇:道篇、国篇、民篇、兵篇、法篇。按照这个节奏,我们这一期,继续讲新译【道德经】的第六篇:德篇。
第一章(原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释义】人修道以德为先,人行道以过为先。
真正有德的人,一定是随道而来,一定是秉道而行。
探索到万事万物共同的那个一,越走到共性,越接近于道,最后会发觉道是靠一渗入到万事万物当中的。
修道的核心是把明道的道理变成自己真实的体验去验证。
第二章(原第10章):万物和合,玄德之妙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义】修行的五条道路:身体、智慧、福德、能量、大愿。
身体:神魂、心神、身体完整合一,气柔顺得像孩子一样深匀而且悠长。
能量:心回归到清净的状态,思想回到率性的状态。
福德:爱国不仅指外在的国家,把生命身体当做一个王国,把身体的每个器官,内在的每个念头都当做民众,身安心安则国土静。
大愿:从内在的自修转到和更大的天道和外在的宇宙浑然一体。
智慧:通达无碍。
修行身体,但不执着于身体;修行福德,但不争功争德;
开启智慧,但不把智慧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
修行能量,但要明白,能量是来自天地宇宙,我们只是借而用之,并不执着为己有。
大愿大行,却轻松自由。
第三章(原第38章):不仁不义,只求大道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释义】道为体,德为用,道赋予了万物德性,德性彰显时,就是道显化的时候。
所有的道路都是支持人达到想去的方向,而不是牺牲自我的天性归附于道路,道路可以变化,可以生灭,但目的地不变。
老子的智慧要求把聚焦点放在人上,道路作为支持、工具和桥梁,把人作为最重要的修道成道的主体。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道为基,才能真正的让人人积德成道,最后皆成圣人。
第四章(原第51章):道生德畜,尊道贵德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义】道生之是因缘,因缘中的因代表种子;而德畜之是让种子发芽的聚焦过程;当德聚足道临界点时叫物形之;完全的因缘具足叫势成之。
万物的演变都是道生,德畜,物形,势成。而人不过是借道德之力,自己毫不费力。
只有一种情况需要自己做,就是让自己的天赋得到施展,让自己心满意足。虽然做,但是在享受,在无为的状态。
道推动宇宙万事万物运行,利用道生,德畜,物形,势成的法则,让万物生长,让万事经历考验,让辉煌之后的覆灭变得坦然接受,才能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才能不居功自傲,允许因缘变化,推动事情的自然演变,真正进入到玄德。
第五章(原第17章):为不认知,皆为自然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释义】若天下人把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对国家的妄议上,当人人都是圣人,国家自然会改变。
如果内在的智慧和德性具足,无论外在的环境多么恶劣,你都会安全无忧。
有德之人只求功成不求功有,功成受益的是全天下,也极大的保全了自己。
人通过成事来成人,人比事重要,你通过那个惊天伟业让人受益,而你远比这件事情尊贵,你可以做到进退自如,潇洒自在。
第六章(原第23章):同频合心,同志合道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就,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释义】每个人的志向不同,追求不同,要给予的也完全不同。
道与仁义礼智信最大的不同在于,仁义礼智信是拿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人按照这条路径去走,而道无限的允许,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特性。
但一旦他对某部分体验和发现有更高的智慧,有更高的道德,他就会生起上进心,推着他往道德的方向迈进。
第七章(原第79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义】失去的东西,上天会给你回报,你不是在跟某个人做交易,是在跟苍天做交易,你做的事只要对这个世界是有益的,终究会加倍的回流。
真正的德和能是利益苍生,是服务天下,造福社会,然后不求功名利禄,潇洒的离开。德赋予你的能力,回报给你力量和智慧,你不再依赖外在的虚名、虚利来满足。
有德的人内心是充盈的,天地都归属于你,有德司契,把契约放在和天地同在的位置上,就会获得天地的护佑,得到大道的赏赐。
第八章(原第28章)有德乃足,天下溪谷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在做事之前,有一双冷静的眼睛,像婴儿一样,抓住别人最柔软最不在意的地方,但是又对未来的发展根基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领域,它没有那么快有明显的成效,但是耐得长久,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做事中,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你黑的部分,让白离不开你,就像大树失去树根一样。
在事做成后,有德的人甘愿做别人不在意,看不起,不重视的事情,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他们成功之后身退又复归于朴,变成平凡普通的人,甚至你都不知道他曾经做了如此大的贡献。
第九章(原第54章)修身至普,观己知天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释义】修德成功的三层次:
所修的功德让后人刻骨铭心,谨记于心,不愿意放弃,后人愿意主动继承和发扬。
创造出让别人愿意主动拥抱的品质、精神和智慧。
留下对子孙有益,最有时效的,他们愿意世世代代继承和发展的品质。
德修从自我开始,道天下受益为新的超越,通过德打破自我,让生命得到升华,开始从个人变成一体,从我走向我们。
想要修行得道,需要先修德,通过’道生、德畜、物行、势成’的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历经考验后形成的德才是最高境界的玄德。
而一个进入玄德境界的人,在乎的不是做成了多伟大的事,得到了多大的名和利,而是能潇洒的抽身,没有执念,淡泊名利,在乎的是能否为这世间创下伟大的功德,而不是如梦幻泡影的名利。
若一个人能以德修道,以德显道,也必定会得到天道的奖励,最终进入玄德境界,达到与道合一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