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唐诗》中作者“搞错”的诗真的很多吗?

(2021-01-15 07:50:28)
标签:

《全唐诗》

作者“搞错”的诗

真的很多吗

杂谈

                      
     
                                       《全唐诗》中作者“搞错”的诗真的很多吗?

                                                           

      3年前,拙作《<全唐诗>中的<鉴湖西岛言事>竟有两位署名作者》在报上发表后,有网友称:自己曾从网上下载过一二千首唐诗,在《全唐诗》中,“象这样作者搞错的诗很多”。


    说句实在话,笔者虽在小学时代,就读过《唐诗三百首》,但数十年间,流离飘泊,对唐诗的鉴赏上,并无长进。

    作为一名业余“草根”,我并非唐诗研究专家。之所以要去翻查《全唐诗》等古籍?其中主要原因,是企图在研究水利史、水文化过程中汲取营养,以弥补史志记载简略自身学识的浅薄。说得直白一点,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

     因此,我的重点,主要放在唐代诗人吟咏越地山水风情,尤其是鉴湖等与水文化相关的诗篇上。而《全唐诗》中的《鉴湖西岛言事》有两位署名作者的发现,纯属偶然。只是怀着一好奇心理,才作了一番证。

     象《四库全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的性质样,《全唐诗》作为康熙的“钦定文化工程”,涵盖长达289年的唐诗华,收有2200多诗人,近49000首、900卷的巨作。参与《全唐诗》编纂彭定球等十人,个个都是学富五的翰林、国内颇负盛的儒如果作者断定《全唐诗》“这样搞错的诗很多”,似乎错兀百出的文化豆腐渣工程这些编纂者,岂非犯了欺君大罪?这可是性命交关的大事。一说法,恐怕太小瞧了具文化功底的康熙皇帝,与一众大臣的商与鉴赏水平了吧!


å‘ç°ã€Šå…¨å”诗》中一首署å的悬疑诗



      应当要感谢这位网友:他的质疑,促成我又囫囵吞枣般地再次翻了一遍《全唐诗》。

    那么,《全唐诗》史中,“象这样作者搞错的诗很多”说法,是否确切呢?以说:查阅的结果,与这一说法,并不相同

      平心而论,在缺乏现代印刷出版手段的古代,当年的诗稿,大多为民间木刻,有的还是手抄本。由于历史的局限,在遗存下来的部分诗稿中,确实存有不同的记述。因此,即便出现个别瑕疵,也很正常。

    《全唐诗》编纂中,由于宫庭内收藏的版本不仅相同。身处康熙时期,无法准确核实数百年唐诗中,某些作者姓名、诗名等的情况。因此,对收入《全唐诗》的少数诗作,客观、如实保留了不同版本原作上的一些不同记载,并加以标注。我觉得:这并非《全唐诗》本身的错误。与此相反,恰恰体现了当年编纂者务实精神!

     据我初步剖析、归类,《全唐诗》中的3种主要情况: 

        一是,卷首中,作者简介中的姓名有2人或2人以上的,因难以确定,分别作了标注。如:

     (1)《全唐诗》卷一百一中的作者宋务光,但旁注有“一作宋光”;

       (2)《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八中的作者许彬,旁注有“一作郴、一作琳”;

       (3)《全唐诗》卷七百二十四的作者唐求,旁注有“一作球”。等等。

       二是,诗名,由于版本不同,难以取舍,而如实记录。如:

      (1)《全唐诗》卷三十二中,褚亮的《咏花烛》,旁注有“一作烛花”,即另有诗名称《烛花》;

        (2)同一卷中,褚亮的《在陇头哭潘学士》,旁注有“一作博士”,即另有诗名为《在陇头哭潘博士》。等等。

       三是,因版本的不同,同一作者署名有2人以上,尚疑的。如:

     (1)《全唐诗》方干所作的《清明日送邓芮还乡》诗,在该诗旁注有:“一作戴叔伦诗”;

      (2)《全唐诗》卷五十一中,《芳树》的作者宋之问,该诗旁另注有:”一作沈铨期诗”。等等。

        上述各类存疑的情况,方干、宋之问这类越地人士相对熟悉的唐诗作品中,在《全唐诗》中,的确有一定数量的出现。这恐怕亦是这位网友立论的依据。问题是,他并未提及醒目处,均作了标注。

    从总体上看,上述三种存疑的情况,在有2200多诗人、近49000首、900卷的《全唐诗》中,仅为极少的一部分。而且都在题目旁的醒目部位,用文字作了标记。这本来是治学严谨的体现,岂能将此称误读为“错”?

     即便这位网友从网上下载的诗,确与正版并无二致,那么曾经下载过一二千首唐诗也就是百分之二到四的数量。仅凭此细枝末节,便管中窥豹开口称《全唐诗》“这样搞错的诗很多”,岂非太唐突了一点 ?    
  
        笔者往昔曾一目十行地翻过《全唐诗》,后来再次匆匆查过此书。据我所见,《全唐诗》中,象《鉴湖西岛言事》,同时有两位作者,(一位是唐代越州山阴人朱庆馀,另一位虽生于睦州,但是长期生活在鉴湖畔的“半个越州人”方干)。不仅诗名相同,诗中文字一字不差,且题目旁与结尾处均未有加注存疑的唐诗,至少是我讫今见到的孤例。其原因,在《鉴湖西岛言事》竟有两位署名作者》一文中亦已提及,不再重复。

                                                  


                                                (  写于2019年8月25日  



       附:《<全唐诗>中的<鉴湖西岛言事>竟有两位署名作者》报样


《全唐诗》中作者“搞错”的诗真的很多吗?


                              (  原载2017年8月25日《绍兴日报》文化版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