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镇怀旧之三十一]历史文献记载的三处“古柯亭”

(2020-11-11 11:27:17)
标签:

历史文献

三处“古柯亭”

杂谈


[古镇怀旧之三十一]


           历史文献的三处古柯亭”


            童志洪

 

历史文献上,柯桥周边曾记载有三处柯亭。后世的一些文人,常会将这三处年代、出处不同的柯亭”,与东汉名士蔡邕“椽竹为笛”的故事相提并论。有待认真加以梳理,弄清由来。


             [古镇怀旧之三十一]历史文献记载的三处“古柯亭”

 

一、最早的柯亭,是汉代设于柯桥南首鉴湖畔的驿亭()高迁亭。高迁亭,曾名千秋亭。由于此亭位于柯山山麓,故后世称之为柯亭。


高迁亭,是汉代设在会稽郡山阴县湖畔的一处驿亭(馆)。出于国家管理的需要,汉代在驿道上设立驿站,30里为一驿,又称为“置”。它既是骑传送公文军情的“驿”,又是兼有迎送专使与接待过往官员职能的机构。驿站的主官为置啬夫,与乡啬夫等基层小吏的级别大体相当。 


东汉后期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133—192),在赴避祸会稽郡途中,以议郎的身份,入住山阴县高迁亭驿馆,并在此地发生了椽竹为笛的千古佳话。对此,历代史志均有相应记载。同时,这也是“柯亭之竹”这句用以比喻良才的成语的出典。对此,史志有诸多记载,现仅举数例:

   

据北宋时期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引《会稽旧记》载:“[高迁亭]汉纪云:蔡邕避难宿于此亭,仰观椽竹,知有奇音。因取为笛,遂以为宝器”  


嘉泰《会稽志》载:柯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文选《伏滔长笛赋序》云: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注:柯亭在会稽郡…….  


万历《绍兴府志》载:柯亭;汉时名高迁亭,在府城西三十里。《伏滔长笛赋序》云: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注:柯亭在会稽郡。张骞文士传:蔡邕告吴人云:吾昔尝游会稽高迁亭,见屋椽中东十六根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 


高迁亭所以会设在镜湖畔的柯山山麓, 是由当年客观的交通条件所决定的。西晋以前,山阴西部去固陵的主要水陆驿路仅为一条。即春秋时期的山阴古故陆道与故水道,也就是在东汉永和五年(140),由会稽太守马臻所筑的镜湖西湖水道畔。驿站设于驿道,这只是常识。


作为从钱塘江渡江后,至会稽郡治山阴县境的必经之地,汉代在湖旁设立驿站-- 高迁亭,一直迁延到东汉末年至三国孙吴时期。据三国志吴书》董袭传载:当年孙策受任会稽太守时,会稽守将(司马)、余姚人董袭,就从郡城出水路30里,到高迁亭迎接孙策上任。这处驿馆历经东汉、三国,在两晋时代曾名千秋亭。


汉代的高迁亭设在湖的水、陆道畔,因何未见此亭遗存与痕迹?其实,在历代方志中,早就记载过汉代柯亭的遗存,已毁于1500多年前南朝刘宋时期的一次战乱。其中,仅嘉泰《会稽志》中所载的就有3


 1“柯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文选《伏滔长笛赋序》云: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注:柯亭在会稽郡。宋褚淡之为会稽太守,孙法亮等攻没郡县,淡之破之于柯亭,贼遂走永兴,柯亭即此地也”。 


      2“褚淡之(380—424),字仲原,为会稽太守。景平二年(424),富阳县孙氏聚合门宗谋逆,......直攻山阴。淡之自假凌江将军,以山阴令陆邵领司马,王茂之为长史,孔欣、谢苓之并参军事,贼遂摧锋而前。淡之遣陆邵督带戟公石綝、广武将军陆允,以水军拒之。又别遣行参军灟恭期,率步军与邵合力,淡之率所领出次近郊。恭期等与贼战于柯亭,大破之”。



      3“陆邵,景平初,为山阴令。富阳贼孙道庆等攻没县邑,直抵山阴。会稽太守褚淡之自假凌江将军,以邵领司马。邵与行军将军灟恭期合力,大破贼于山阴”。


 
      从以上记载看,景平二年(424),富阳农民军起义的孙法亮等部,在攻占永兴(萧山)后,直逼山阴县。会稽郡太守褚淡之统率步、骑、水军分兵三路,将孙部合围筑于柯亭的营寨。  

   

方志中战于柯亭,大破之这简明的文字背后,仅仅省略了血肉横飞、玉石俱焚的鏊战惨状。经过这场“柯亭大战”,无辜民众生灵涂炭,流离失所。汉代驿站高迁亭遗存、周边村市均毁于一旦。 


明代山阴县梅墅村人名士、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祁彪佳,在崇祯七年(1634),所撰写的《重建融光桥碑记》明载:考之志乘,越西南有柯山,去城三十五里。世传蔡邕避难江南,宿于柯亭之馆。柯桥市与桥之名,所繇始也”。梅墅村就在柯山之东,世居此地、熟知越史的祁彪佳,自然知道蔡邕遗韵的古柯亭(高迁亭),位于柯山下湖畔的史实。


     清雍正《浙江通志》:“蔡邕经会稽高迁亭,见椽竹可以为笛,取之有异声。《伏滔长笛赋序》云:柯亭之观(馆)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其声独绝。柯山得名以此” 。这一记述,表明了柯山之名,缘于汉代时在此附近所设的柯亭。


     民国《浙江通志稿》载:“鉴湖 ...... 柯亭在绍兴县西三十里,柯镇之南,三面临水,风景幽蒨。《后汉书》载:蔡邕避难会稽,宿于柯亭。其后柯山、柯水、柯岩、柯桥市,皆以柯名 ......便是当地乡人的共识


二、宋代在西兴运河畔的柯桥灵秘院( 明代融光寺前身)旁,设立过柯桥驿。亦曾作为柯亭,被记入府、县方志。但究其实,它与汉代的高迁亭并无传承关系。

[古镇怀旧之三十一]历史文献记载的三处“古柯亭”

                               

      ( 修复后的柯桥灵秘院,即融光寺前身。据嘉泰《会稽志》宋代柯桥驿在此寺院旁  )

 

嘉泰《会稽志》:灵秘院,在县西三十里,柯桥馆之旁。绍兴中,僧智性创柯桥接待院。初帷蘧一厦,日益增葺。请于府,移江北安昌乡灵秘院废额。...... 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准尚书礼部符,甲乙主持宋代绍兴府志的这条记载,证明灵秘院在柯桥驿馆之旁,但这是两处负有不同接待任务的设施。从柯桥接待院演变成的灵秘院,作为民间佛家寺院,接待的是云游四方的僧人与佛门信众:而柯桥驿是官府的派出机构,接待的是途经休息的朝廷命官与往来的官衙信使。

 

古代的驿馆,通常又被俗称为驿亭、邮亭等。陆游所撰《柯桥客亭》诗中,小市初晴已过春,朱樱青杏一番新。灞陵老子无人识,暂借邮亭整角巾。此诗题目既将柯桥驿称之为柯桥客亭,而在诗中又称之为邮亭便是例证。后世民间将它简称为柯亭,当然也不奇怪。但此柯亭非彼高迁亭,这两者唯一的相同点,仅仅只是都属于驿馆而已。

 

南宋时期在灵秘院旁设立的柯桥驿馆,曾历时150余年。随着元朝忽必烈铁骑攻陷临安绍兴,南宋灭亡后,柯桥驿即告废止。灵秘院与柯桥驿,方才有了瓜葛随后,柯桥驿的废舍,便为灵秘()收纳,成了寺院僧房的一部分。因此在南宋灭亡的数百年后,民间以讹传讹,把它称为柯亭,与汉代柯山下蔡邕"椽竹为笛"的高迁亭(柯亭)混为一谈,甚至还正式记入了府、县方志。


据考,最早将柯桥驿()误传为鉴湖畔柯山山麓的柯亭的,应是嘉靖山阴县志》。该志记载融光教寺,在县西北三十里。本名柯桥接待院,旧传柯亭即其地云。...... 在尔后刊印的万历绍兴府志》中,则更进一步删去了"旧传"字,记成了()亭己废为柯桥寺


类似这样的记载,在方志中并不鲜见。如万历绍兴府志》祭祀志载:府城西三十里柯亭北,有城隍行祠康熙绍兴府志》所附柯桥图,还将柯桥寺下的一处建筑标为"柯亭新市"。从而让后人,极易误将灵秘院(融光寺)视作是汉代高迁亭的延续。


          三、柯桥东官塘下岸永丰坝旁的古柯亭。


   [古镇怀旧之三十一]历史文献记载的三处“古柯亭”


     这处古柯亭的建年代,未见方志明载。根据相关方志记载,可以推断出此亭应建于清朝前期。其理由:


   首先,据方志载,玄烨帝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农历二月,南巡赴绍兴祭禹途经柯桥时,曾在柯桥永丰祠的放生池前亲临放生。当年此处除了存在修塘禅院(寺)、永丰祠等建筑,还有柯桥放生庵,但当年尚无古柯亭的记载。

 

      乾隆《绍兴府志》嘉庆《山阴县志》,对柯桥永丰坝百余米内的建筑,记述非常清楚,连一个小庵都没拉下。其中:一是,康熙十年(1671)所建的柯桥放生庵(祠);二是,康熙十六年(1677)建造,并由兵部尚书吴兴祚提写寺额的修塘禅院(寺);三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前,早已存在的永丰祠:“永丰祠,......在河(柯)桥永丰坝北。前为放生池,禁渔人网罟。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十四日,御驾亲临放生。郡守李铎等勒石恭纪”。


      康熙皇帝在南巡时,曾游历绍兴府城卧龙山越望(望海)亭,留有《登卧龙山越望亭》诗。假定当年名闻遐迩、留有蔡邕故事的古柯亭早已存在于此,且就近在他“御驾放生”的永丰坝边,按常理,崇文尚武的康熙帝,可以不去附近那历史不长的寺庵,但必定会去柯亭一转。史志之所以未载,并非疏漏,而是因为客观上,当年这处柯亭还没有出现。


      现存绍兴方志中,最早将柯桥永丰坝上的古柯亭记入方志的,是乾隆五十七年(1799)的《绍兴府志》。该志书载:“乾隆翠华南巡,有御制题柯亭诗,恭纪卷首”。该志书记载了乾隆十六年(1751)农历三月,弘历帝在赴大禹陵祭禹途中,御舟停靠于运河畔后,从古柯亭正门进入,经甬道步入中郎祠内怀古、游览柯亭,并赋《题柯亭》诗的一段史实。


永丰坝上的这处古柯亭,在乾隆十六年(1752),弘历帝南巡前就已经存在,且已成了山阴县纪念蔡邕的一处著名景点。由于此亭已毁,具体建造年代已不可考。但可推断出其建造年份,应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后,至迟到雍正初年(1722),由山阴县与柯桥当地的有识乡绅集资建造。


南宋灭亡后的元、明、清三朝,均未再在柯桥设立过驿馆。因此,这座古柯亭,并非驿亭,而山阴后人为祭祠东汉先贤蔡邕,传颂柯亭之竹笛扬佳话,所易地复建的纪念场所。也是乾隆皇帝到此游历,并赋《题柯亭》诗的一处著名风景名胜虽然复建后的柯亭,并不在时的高迁原址,中间相隔1000多年,但在精神与文化层面上,无疑具有历史的传承关系。20世纪90年代前期被拆迁止,推算出永丰坝畔的这处古柯亭建筑遗存,存世时间在250年以上。 


[古镇怀旧之三十一]历史文献记载的三处“古柯亭”

                             

                                (   原载2020年11月9日《绍兴日报副刊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