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镇怀旧之三十二]柯桥--一座不应遗忘的宋代古桥

(2020-11-11 16:08:05)
标签:

柯桥

不应遗忘的

宋代古桥

杂谈

 


[古镇怀旧之三十二]


            柯桥一座不应遗忘的宋代古桥

 

                                  


 

现今生活中,一些人常常柯桥的融光桥,误800多年前所建的宋代古桥--柯桥。并将它 “名正言顺”地将此记入了现代方志中。而真正的那座柯桥,却被人们所遗忘,甚至连个桥名都没有记上。这实在令人为之困惑!

 

融光桥,就是古代方志记载的柯桥吗?如果认真查核、考证一下史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据考证,据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载,宋代在绍兴府城与山阴、会稽两县境内有古桥达160余座。其中,山阴县境内有包括柯桥在內的宋代古桥28座,但并无融光桥(即“柯桥大桥”)在列。

 

一,现存宋、明、清历代绍兴府县志,对柯桥及相关的文字记载共13条,有柯桥地貌图幅。为了叙述的方便,现分别罗列如下:

 

() 宋代绍兴府志记载的3条(无附图):


1) 嘉泰《会稽志》卷第十一 :桥梁:“柯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文选伏滔长笛赋序云: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注:柯亭在会稽郡。宋褚淡之为会稽太守,。孙法亮等攻没郡县淡之破之于柯亭,贼遂走永兴。柯亭即此地也。汉地志:上虞县有仇亭,柯水东入海,然俗传柯水即此”。


2) 嘉泰《会稽志》卷第十 :水:“水经云:柯水东北迳永兴,东与浙江合。今山阴县二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 


 附带要说明的:一是,据清代山阴名士李慈铭的《乾隆绍兴府志校记》称:柯水实为柯溪。二是,从水的流向看,柯水的形成,除古时的柯溪外,应有鉴湖、梅墅江、阮社江等水流汇聚而成。自潘祊坞(即永进村)与绝倭塗地段起,经柯桥街中心,至柯桥急水弄,连接西兴运河这段河流为柯水,一路向北(柯水经运河去永丰桥北这段,现代又称为管墅直江)。柯水流入西兴运河后,一路向西,方才流向永兴(萧山)。三是,郦道元本人并未到过江南,更未到过山阴,因此他在《水经注》中,对柯水去永兴的流向的西北,明显搞反了方向,记载成了“柯水东北迳永兴(萧山),东与浙江合”。但书中对柯桥处于柯水上的记载则无误。


3) 宝庆《会稽续志》卷四: 桥梁:“山阴,柯桥,在县西二十里。旧曰柯亭,今有桥,遂曰柯桥。唐胡曾诗云:一宿柯亭月滿天,笛亡人没事空传。中郎在世无甄别,争得名垂尔许年” 。


() 明代绍兴府志有文字记载的2条:


(4) 万历十五年1587《绍兴府志》“山川志”:“柯桥,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汉地志:上虞县仇亭,柯水东入海。或云此即柯水桥,东有城隍行宫” 


 (5) 万历十五年1587《绍兴府志》“祭祀志”后,附有《柯桥图》,图中在运河两端分别标有柯桥寺、城隍行宫这2处祭祀点与“柯亭新市” ,其中那座未标明桥名的石拱桥,即为融光桥,并非是它背后的那座柯桥(下同)。  


(三)   代绍兴府志相关记载6条,附有记录柯桥镇主要的地貌图4幅:                                   

6)康熙十二年(1673)、(2)康熙二十二年(1683)、(3)康熙五十八年(1719)《3部康熙年间刋印的绍兴府志》及所附《柯桥图》中的景物,与万历《绍兴府志完全相同。


 (7) 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府志》建置志: “柯桥,[嘉泰志]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汉地志:上虞仇亭,柯水东入海。然俗传柯水即此。[俞志]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桥东有城隍行宫” (无附图)


 以上自宋至清的方志中,对柯桥的记载,与府城的距离、桥建于柯水上,大体准确。但将汉书地理志所载的“上虞有仇亭,柯水东入海” 句插入其中,则明显有误,均系照录嘉泰《会稽志》条目所致。但在经采访后,记入乾隆《绍兴府志》卷六的文字,与李慈铭的考证,才作了纠正:


 (8) 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府志》卷六:川:“柯水[水经注] 柯水东北迳永兴与浙江合[嘉泰志] 山阴二十里柯桥其下为柯水[采访事实] 柯山下有溪,一带土名柯溪。案永兴在萧山,柯水东北流合之东应误。……”(无附图)。


 (9 [清]李慈铭《乾隆绍兴府志校记》载“柯水:案《水经注》之柯水,即汉书地理志上虞之柯水,今之曹娥江也。柯桥下柯水,出于柯山,乃小溪耳” (无附图)。


(四)  明代山阴县志内记载的1条:


(10)  嘉靖三十年(1551)《山阴县志》山川志 :“柯桥,去县西北三十里,柯亭下 (无附图)。


(五)  清代山阴县志内记载的3条:


11) 康熙十年(1671) 《山阴县志》卷之五 山川志下: “柯桥,去县西北三十里,柯亭下 。并附有《柯桥图》。该图所列建筑,与明、清府志基本相同。但将旧志中的“柯亭新市” 标成了为数公里外的弥陀寺。


嘉靖、康熙《山阴县志》这两部方志,记载柯桥的方位正确,但是,称柯桥位于“柯亭下”,则明显有误。据考证,汉代柯亭作为驿馆,位于当年的驿道,即镜湖畔的柯山下,在刘宋时期早已毁圮,千年以降,柯桥桥旁边并无柯亭。将柯桥寺误成柯亭,这是嘉靖《山阴县志》根据民间“旧传”的误载(相关依据,详见本书《蔡邕遗韵的古柯亭遗址考》)。


南宋时期灵秘院设立柯桥驿古代的驿馆通常又被俗称为驿亭、邮亭等。陆游所撰《柯桥客亭》诗中,小市初晴已过春,朱樱青杏一番新。灞陵老子无人识,暂借邮亭整角巾。此诗题目既将柯桥驿称之为柯桥客亭,而在诗中又称之为邮亭后世民间将它简称为柯亭,当然也不奇怪。但此柯亭非彼高迁亭,这两者唯一的相同点,仅仅只是都属于驿馆而已。

 

柯桥驿,曾历时150余年。随着元朝忽必烈铁骑攻陷临安绍兴,南宋灭亡后,柯桥驿即告废止。柯桥驿的废舍,便为灵秘()收纳,成了寺院僧房的一部分。因此在南宋灭亡的数百年后,民间以讹传讹,把它与汉代柯山下蔡邕"椽竹为笛"的高迁亭(柯亭)混为一谈,称为柯亭进尔还以:"今亭已废为柯桥寺"记入了相关方志。


   乾隆《绍兴府志》卷六中(具文见上)嘉庆《山阴县志》对柯桥的记载,就比较务实。


(12) 嘉庆八年(1803)《山阴县志》卷五 土地志: “县西北……二十五里,曰兴安桥,曰柯桥。旧志桥三十里,此据府志 (无附图) 


(13) 嘉庆八年(1803)《山阴县志》卷四“柯水:山阴二十里柯桥,其下为柯水。…… 柯山下有溪一带土名柯溪” (无附图) 


 综上所述:历代绍兴府、山阴方志中,凡明确有文字记载的,均为柯桥,而非融光桥。

 

 囿于历史局限,上述方志中载入了《水经注》等史书中,一些明显有误的文字,如将《后汉书》地理志所载上虞仇亭,与汉代柯水(即后世的曹娥江),与柯桥所跨越的柯水混为一谈;在记述座桥与山阴县衙的距离上,也出现了二十里、二十五里、三十里等不同记载。但总体上看,所载柯桥的大致方位基本正确。嘉泰《会稽志》等历代府县方志所载的宋代古桥,正是柯水上的那座柯桥,而并非它东首由后世所建的那座横跨运河的融光桥(即民间所称的 “柯桥大桥”)。 

 

二,融光桥并非宋代所建,那么,宋代古桥柯桥又在何处?

 

 (一) 嘉泰《会稽志》等历代方志所载的宋代古桥柯桥,便是横跨于柯水(急水弄)口,北挨西兴运河,位于绍兴古纤道上,那座其貌不显的石拱桥。它历来只有一个大名:柯桥,而无第二个桥名。柯桥的地理位置,位于后世所建的融光桥西南首,永丰桥隔河(西兴运河)相对。它是与融光桥是位置相邻,但名称初建年代体量完全不同的两座古桥。宋代的柯桥清代的永丰桥与融光桥这3座桥梁的分布形态,由东至西呈品字形状。

              [古镇怀旧之三十二]柯桥--一座不应遗忘的宋代古桥

              ( 20世纪60年代的柯桥 ,照片由柯桥古镇历史文化顾问王翰樵提供  )

  

 (二) 宋、明、清历代府县方志中,对柯桥此桥方位的记载,大体相同。但最准确的,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府志》(注:据该志记载,此条目属于“采访事实”),与嘉庆八年(1803)《山阴县志》一样,均明载:““山阴二十里,柯桥其下为柯水。”


(三) 崇祯七年(1634),由明代山阴县梅墅村的名贤祁彪佳,所撰的《重建融光桥碑记》中,对柯桥市的地名,与柯桥的桥名出典等,作出过十分明确铨释。


 《碑记》中写道:自东汉马臻筑起镜湖南塘(西晋会稽内史贺循开凿主要用于灌溉的西兴运后),“…… 唐观察孟公简更环以堤,为北塘焉。北塘自西,闉距萧邑延袤五十余里。邑之为市者九,而柯市最著。为桥者百,而柯桥最著。盖地当孔道,凢冠盖之。往来钱货之贸易恒於斯,撃毂肩摩,号为巨镇。考之志乘,越西南有柯山,去城三十五里。世传蔡邕避难江南,宿于柯亭之馆。市与桥之名,所繇始也”。《碑记》中的这段记载,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1) 记述了自唐浙东观察使孟简,在西晋会稽内史贺循凿的西兴运河堤塘基础上,筑起用于水陆交通的运道塘后,与萧山的大致距离,以及集市贸易、交通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使身处漕运国道的柯桥,出现了货物流转、人员往来的盛景。在明代山阴县境內的9大集市中,当数柯桥市最负盛名; 


2) 说明了古代的这座柯桥,在山阴县百座古桥中之所以为著名,不仅因为它在宋嘉泰《会稽志》中就有记载,也不是因为它的体量,而是因为此桥地处跨越柯水的孔道(古纤道),是面对西兴运河、出入山阴县水陆通道的必经要冲。


需要说明的是,在绍兴府的古纤道史志上,“孔道”一词,常用于区分不同纤道的区位。如民国《绍兴县志资料》:''自郡城东百里抵曹娥为四明(余姚)孔道,西百里抵钱塘为武林(杭州)孔道"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载:''.....吾虞运河,在邑治南数十步。东接通明,西距梁。又东北有新开河,抵新通明堰,为越(州)(州)孔道'',


3《碑记》明确指明:位于府城西南的柯山,去城35里;汉代蔡邕避难江南,投宿的柯亭驿馆在柯山下;柯桥,作为山阴县的一个(市)名,同时又是一座古桥名。而这地名与桥名,其出典均柯山有关。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柯桥,并非融光桥的客观史实。 

 

(四) 宋、明、清历代府县方志中,对柯桥此桥方位的记载,大体相同。但最准确的,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府志》(注:据该志记载,此条目属于“采访事实”),与嘉庆八年(1803)《山阴县志》一样,均明载:““山阴二十里,柯桥其下为柯水。”

 

上了年纪的“老柯桥”人大多记得,20世纪五六年代时,融光桥西南首的这座石拱桥的桥洞上方的扇形桥额上,还曾刻有“柯桥”阴文。虽然自 70年代初起至本世纪前期,这座柯桥曾经二度改建、复建,但不能否定它的前身,是宋代古桥的史实。

 

 而在数百年中,为了将柯桥与融光桥这2座桥区别开来,柯桥民间一直根据体量与传统习俈,对柯桥直呼其名;而对融光桥,则称之为“柯桥大桥”。即便在“文革”中,融光桥一度被改为“红卫桥”,民间仍一直称它为“柯桥大桥”。

 

二, 融光桥并非宋代所建,但它建于何时?


柯桥融光桥并非宋代古桥,是因为在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印行时,它尚未


虽然柯桥融光桥在明清时期绍兴府、县方志的山川、桥梁篇中,均未见诸文字记载,但它又确实是一座至迟在明代中叶前,在西兴运河上建成的跨河大桥。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柯桥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橫跨母亲河---- 浙东运河的融光桥,历史仍不失其悠久。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居民,度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这个古运河集贸大市,发展到今日现代化城区的今昔。


[古镇怀旧之三十二]柯桥--一座不应遗忘的宋代古桥

       

      (  万历《绍兴府志祭祀志后所附《柯桥图》左:柯亭新市:城隍行宫    )


 (一) 融光桥作为明代柯桥(市)的地标性建筑的出现,最早见诸于万历《绍兴府志》“祭祀志”所附《柯桥图》中。志 中的“祭祀志”,记载的仅是寺院、庙观、祠之类的祭祀场所,桥梁则应记载在“山志”“土地志”中。但因图所载的柯桥寺(融光寺)、城隍行祠等标志性建筑,分别建于西兴运河两端。因此,运河上的融光桥也就自然而然地画入图中。由此可见:在万历时期之前,柯桥融光桥就早已建成。


[古镇怀旧之三十二]柯桥--一座不应遗忘的宋代古桥


             康熙《绍兴府志山川志所附《柯桥图》左:柯亭新市 :城隍行宫 )



 在康熙年间的3部《绍兴府志》与《山阴县志》山川志中,亦依照万历《绍兴府志》“祭祀志”所附的《柯桥图》照录不误( 注: 康熙《山阴县志》所附《柯桥图》中,寺、庙、桥与上列旧志相同,但将旧志中的柯亭新市,误标成了3公里外的弥陀寺);


 (二) 柯桥融光桥建的确切年代,明末山阴梅墅村人名士、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祁彪佳崇祯七年(1634),苏州、松江等府巡察结束,顺道返回故乡时,曾为重建后的柯桥融光桥撰写过碑记。


 据祁彪佳所撰的《重建融光桥碑记》载:“初,市南建市,曰柯桥接待院,后改为灵秘院。迨明兴,正统间勅赐经一藏,额曰融光寺。成化间(1465-1487)复建桥,为融光桥,更以寺名也”。据《碑记》载,此桥重建时,于崇祯癸酉即六年(1633) 九月开工,崇祯甲戍七年(1634)十月竣工。《碑记》中,还记述了柯桥古镇的历史、融光桥重建的具体经过,及民间出资、出力的相关人员姓名与身份,重建所用资金320银两。因此桥在成化年间(1465-1487)“复建桥”、崇祯七年(1634)的重建,均系融光寺僧人出面所募资;同时,也为了与紧靠西南首的宋代古桥柯桥相区别,因此这座石拱桥,便相应地“更以寺名 ,命名为融光桥 


           [古镇怀旧之三十二]柯桥--一座不应遗忘的宋代古桥

           [古镇怀旧之三十二]柯桥--一座不应遗忘的宋代古桥[古镇怀旧之三十二]柯桥--一座不应遗忘的宋代古桥


 明 -  祁彪佳《重建融光桥碑记》手迹印件,原载远山堂文稿  )


从文史研究角度,对祁彪佳《碑记》中所称的“成化间复建桥,为融光桥” 一节,可有两种理解:一是,成化年间,在柯桥旁又再建了一座新桥-- 融光桥;二是,此处运河上,在元代至明代初期可能曾建过桥,但早已废圮、已无史可考。因而在成化年间,在此地再建起了融光桥。但后一种理解,需要有新的史志资料或考古发现来加以证实。


在没有发现新证据的情况下,应按对融光桥历史最明确的记载认定。即此桥复建于成化年间(1465-1487),重建于崇祯七年(1634)10月。融光桥至少是一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桥。


(三) 20133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兴古桥群”名录中亦证明:绍兴市现存宋代古桥,仅有八字桥(第五批已公布过的全国重点文物)一座。其余新入列群的古桥,其初建的年代分别为明、清及民国时期。而融光桥为明代所建,已史有定论。


 三,后世将柯桥与融光桥这两座古桥,混为一谈的原因探析。


(一)明代时,相关地段早已建有2座毗邻的石拱桥,但自宋代至清代的府、县方志中,因何只记载了柯桥这座古桥,而融光桥的文字记载?这需要作具体分析。


1) 宋代两部府志因何记载有柯桥?这是因为,宋代时,西兴运河早已成为漕运国道,在柯桥市上已建有柯桥驿,东来西往的皇亲国戚、大小官吏,去灵秘院(融光寺前身)旁的驿馆歇脚,舟楫必经位于柯水上的那座拱桥--柯桥。陆游与其子陆子虡等一批直接参与嘉泰《会稽志》的编纂、撰稿、写序者,由于常到驿馆歇脚,对此桥自然了如指掌。

 

 宋代所以未载有融光桥?是因为当年客观上尚无此桥。如果宋代已建有横跨西兴运河、体量又远远大于柯桥的融光桥,自然不可能会在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中出现漏记。


2)明、清方志所以未载这座融光桥?是因当年乡间的修桥铺路,多系当地乡绅为积德行善,方便里人出入,而集资所建,并无官方档案记载。而更重要的是南宋灭亡后,元、明、清时代,再未在柯桥市上设过驿站。尔后的绍兴府、县大小官吏,东来西往,经出此处,不再在此歇脚,舟楫飘然而过,自然对柯桥边再建新桥之类的变化,了解不多。


 3)从古代府、县修志的情况看,从供稿、编纂,到校对、审核的人员很少,大多仅一二十人,最少的甚至只有寥寥数人。即便参与人手最多的乾隆《绍兴府志》中,亦仅30余人。但一些冠名的编纂者,大多属于挂名,且属“易地做官”县籍人,对本地实情了解不多;囿于人力、财力与科技手段所限,又多属“闭门修志”,缺乏实地考察,往往只照录前朝的旧志,适当加以增删。这从本文以上摘录的历代方志记载的脉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4) 特别要指出的是:万历《绍兴府志》“祭祀志”、康熙年间的4部府县、志书“山川志”所附《柯桥图》,记录的只是当年主要的是以柯桥寺、府城隍行祠等地标性建筑,是反映当年明、清时期柯桥市的主要地貌图,而绝非是专门描绘某座桥的地图。


由于古代测绘、科技手段的局限,此图只绘有西兴运河两岸的柯桥寺、城隍行祠、柯亭市、及融光桥等处建筑,而无法展示被融光桥所遮挡,它背后西南首的宋代古桥--柯桥。而且因图纸所限,柯桥融光寺也只简单注明为柯桥寺;融光桥上则只有桥形,而并未标明它的桥名。


因此,对这2座在西兴运河上毗邻而建的古桥,后人(尤其非当地人)如不实地考证、查历代方志,仅凭方志附图,的确 “望图生义” ,极易将把明、清时期5部府、县方志中所附《柯桥图》中的融光桥形象,误认为是宋代的古桥柯桥,用作史志依据,而将这2座地理位置相邻,但初建年代、体量不同的石拱桥混为一谈。


5) 后世人们因何一再将融光桥(“柯桥大桥”),附会成它旁边那座曾为宋代所建的古桥---柯桥,恐怕还与现代出版的一些“权威”志书内的误载有关。从而导致这些以讹传讹的文字,一再见诸传媒与书籍中。


 宣传包括桥文化在內的越文化,是教化后人,弘扬传承名城文化的好事。但在提笔立说,叙述历史古迹时,应本着对历史与后人负责的精神,搞清它地理位置体貌特征与基本史实,杜绝误导后人的文字出现。

 

( 原载柯桥区史志办主编《越地春秋》2020年第2期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