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怀旧之三十二]柯桥--一座不应遗忘的宋代古桥

标签:
柯桥不应遗忘的宋代古桥杂谈 |
[古镇怀旧之三十二]
现今生活中,一些人常常把柯桥的融光桥,误认作800多年前所建的宋代古桥--柯桥。并将它 “名正言顺”地将此记入了现代方志中。而真正的那座柯桥,却被人们所遗忘,甚至连个桥名都没有记上。这实在令人为之困惑!
融光桥,就是古代方志记载的柯桥吗?如果你认真查核、考证一下史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据考证,据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载,宋代在绍兴府城与山阴、会稽两县境内有古桥达160余座。其中,山阴县境内有包括柯桥在內的宋代古桥28座,但并无融光桥(即“柯桥大桥”)在列。
一,现存宋、明、清历代绍兴府县志,对柯桥及相关的文字记载共13条,附有柯桥地貌图多幅。为了叙述的方便,现分别罗列如下:
(一) 宋代绍兴府志记载的3条(无附图):
(1) 嘉泰《会稽志》卷第十一 :桥梁:“柯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文选伏滔长笛赋序云: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注:柯亭在会稽郡。宋褚淡之为会稽太守,。孙法亮等攻没郡县淡之破之于柯亭,贼遂走永兴。柯亭即此地也。汉地志:上虞县有仇亭,柯水东入海,然俗传柯水即此”。
(2) 嘉泰《会稽志》卷第十
:水:“水经云:柯水东北迳永兴,东与浙江合。今山阴县二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
(3)
(二) 明代绍兴府志有文字记载的2条:
(4)
(三)
(6)康熙十二年(1673)、(2)康熙二十二年(1683)、(3)康熙五十八年(1719)《3部康熙年间刋印的《绍兴府志》及所附《柯桥图》中的景物,与万历《绍兴府志》完全相同。
(四)
(10)
(五)
(11) 康熙十年(1671)
《山阴县志》卷之五 山川志下:
“柯桥,去县西北三十里,柯亭下”
嘉靖、康熙《山阴县志》这两部方志,记载柯桥的方位正确,但是,称柯桥位于“柯亭下”,则明显有误。据考证,汉代柯亭作为驿馆,位于当年的驿道,即镜湖畔的柯山下,在刘宋时期早已毁圮,千年以降,柯桥桥旁边并无柯亭。将柯桥寺误成柯亭,这是嘉靖《山阴县志》根据民间“旧传”的误载(相关依据,详见本书《蔡邕遗韵的古柯亭遗址考》)。
南宋时期,灵秘院旁曾设立柯桥驿。古代的驿馆。通常又被俗称为驿亭、邮亭等。陆游在所撰《柯桥客亭》诗中,“小市初晴已过春,朱樱青杏一番新。灞陵老子无人识,暂借邮亭整角巾”。此诗题目既将柯桥驿称之为“柯桥客亭”,而在诗中又称之为“邮亭”。后世民间将它简称为柯亭,当然也不奇怪。但此柯亭非彼高迁亭,这两者唯一的相同点,仅仅只是都属于驿馆而已。
柯桥驿,曾历时150余年。随着元朝忽必烈铁骑攻陷临安、绍兴,南宋灭亡后,柯桥驿即告废止。柯桥驿的废舍,便为灵秘院(寺)收纳,成了寺院僧房的一部分。因此在南宋灭亡的数百年后,民间以讹传讹,把它与汉代柯山下蔡邕"椽竹为笛"的高迁亭(柯亭)混为一谈,称为柯亭。进尔还以:"今亭已废为柯桥寺"数字,记入了相关方志。
(12) 嘉庆八年(1803)《山阴县志》卷五
土地志: “县西北……二十五里,曰兴安桥,曰柯桥。旧志桥三十里,此据府志”
(13) 嘉庆八年(1803)《山阴县志》卷四“柯水:山阴二十里柯桥,其下为柯水。……
二,融光桥并非宋代所建,那么,宋代古桥柯桥又在何处?
(三) 崇祯七年(1634),由明代山阴县梅墅村的名贤祁彪佳,所撰的《重建融光桥碑记》中,对柯桥市的地名,与柯桥的桥名出典等,作出过十分明确铨释。
(1) 记述了自唐浙东观察使孟简,在西晋会稽内史贺循开凿的西兴运河堤塘基础上,筑起用于水陆交通的运道塘后,与萧山的大致距离,以及集市贸易、交通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使身处漕运国道的柯桥,出现了货物流转、人员往来的盛景。在明代山阴县境內的9大集市中,当数柯桥市最负盛名;
(2) 说明了古代的这座柯桥,在山阴县百座古桥中之所以较为著名,不仅因为它在宋嘉泰《会稽志》中就有记载,也不是因为它的体量,而是因为此桥地处跨越柯水的孔道(古纤道),是面对西兴运河、出入山阴县水陆通道的必经要冲。
需要说明的是,在绍兴府的古纤道史志上,“孔道”一词,常用于区分不同纤道的区位。如民国《绍兴县志资料》载:''自郡城东百里抵曹娥为四明(余姚)孔道,西百里抵钱塘为武林(杭州)孔道"。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载:''.....吾虞运河,在邑治南数十步。东接通明,西距梁湖。又东北有新开河,抵新通明堰,为越(州)明(州)孔道'',等等。
(3)《碑记》明确指明:位于府城西南的柯山,去城35里;汉代蔡邕避难江南,投宿的柯亭驿馆在柯山下;柯桥,作为山阴县的一个(市)名,同时又是一座古桥名。而这地名与桥名,其出典均与柯山有关。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柯桥,并非融光桥的客观史实。
(四) 宋、明、清历代府县方志中,对柯桥此桥方位的记载,大体相同。但最准确的,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府志》(注:据该志记载,此条目属于“采访事实”),与嘉庆八年(1803)《山阴县志》一样,均明载:““山阴二十里,柯桥其下为柯水。”
上了年纪的“老柯桥”人大多记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融光桥西南首的这座石拱桥的桥洞上方的扇形桥额上,还曾刻有“柯桥”阴文。虽然自 70年代初起至本世纪前期,这座柯桥曾经二度改建、复建,但不能否定它的前身,是宋代古桥的史实。
二, 融光桥并非宋代所建,但它又建于何时?
柯桥融光桥并非宋代古桥,是因为在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印行时,它尚未开建。
虽然柯桥融光桥在明清时期绍兴府、县方志的山川、桥梁篇中,均未见诸文字记载,但它又确实是一座至迟在明代中叶前,在西兴运河上建成的跨河大桥。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柯桥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橫跨母亲河----
从文史研究角度,对祁彪佳《碑记》中所称的“成化间复建桥,为融光桥”
在没有发现新证据的情况下,应按对融光桥历史最明确的记载认定。即此桥复建于成化年间(1465-1487),重建于崇祯七年(1634)10月。即融光桥至少是一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桥。
(三)
(一)明代时,相关地段早已建有2座毗邻的石拱桥,但自宋代至清代的府、县方志中,因何只记载了柯桥这座古桥,而无融光桥的文字记载?这需要作具体分析。
(1) 宋代两部府志因何记载有柯桥?这是因为,宋代时,西兴运河早已成为漕运国道,并在柯桥街市上已建有柯桥驿,东来西往的皇亲国戚、大小官吏,去灵秘院(融光寺前身)旁的驿馆歇脚,舟楫必经位于柯水上的那座拱桥--柯桥。陆游与其子陆子虡等一批直接参与嘉泰《会稽志》的编纂、撰稿、写序者,由于常到驿馆歇脚,对此桥自然了如指掌。
(2)明、清方志所以未载这座融光桥?是因当年乡间的修桥铺路,多系当地乡绅为积德行善,方便里人出入,而集资所建,并无官方档案记载。而更重要的是南宋灭亡后,元、明、清时代,再未在柯桥市上设过驿站。尔后的绍兴府、县大小官吏,东来西往,经出此处,不再在此歇脚,舟楫飘然而过,自然对柯桥旁边再建新桥之类的变化,了解不多。
由于古代测绘、科技手段的局限,此图只绘有西兴运河两岸的柯桥寺、城隍行祠、柯亭新市、及融光桥等数处建筑,而无法展示被融光桥所遮挡,它背后西南首的宋代古桥--柯桥。而且因图纸所限,柯桥融光寺也只简单注明为柯桥寺;融光桥上则只有桥形,而并未标明它的桥名。
因此,对这2座在西兴运河上毗邻而建的古桥,后人(尤其是非当地人),如不实地考证、查考历代方志,仅凭方志附图,的确会
(5) 后世的人们因何一再将融光桥(“柯桥大桥”),附会成它旁边那座曾为宋代所建的古桥---柯桥,恐怕还与现代出版的一些“权威”志书内的误载有关。从而导致这些以讹传讹的文字,一再见诸传媒与书籍中。
( 原载柯桥区史志办主编《越地春秋》202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