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光桥北的柯桥城隍庙
童
志 洪
柯桥古城隍庙,位于浙东运河畔、柯桥融光桥北首的东官塘下岸。如今的人们,对这座名闻遐迩、初建于三国时期的古庙形态与沿革,大多已无印象。
记忆中,柯桥城隍庙的建筑形态,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庙顶两端为飞檐,中有铜镜;庙门口有石狮一对,门上彩绘有"哼哈两将";大门两边为硃红色围墙,与绍兴马臻庙类似;大门与庙檐间,为蓝底庙额,上书"城隍庙"三字;主殿为一进,旁边有廂房与附房;廂房还有一些泥塑神像,内摆有不少专供信徒做道场时用的靠背竹椅;后门与另一台门相接,有通道可达下市头直街;城隍庙门对面临河边,建有高约一米多、长约1.5米、厚约15公分的石板护栏,
中间有数个立柱固定,立柱上部雕有小石狮子;临河东边,紧靠茶馆店主沈家贞(绰号"老湖苔")家楼房旁,建有一人高的石制古戏台,上面有四根石柱,戏台顶部覆盖的是石质斗拱。从戏台底部到戏台顶,总高度约3.5-4米左右。 旧时城隍庙每逢庙会,此处会演社戏。
柯桥城隍庙祭祀之神,为唐代在越州总管(总督)任内颇有政声的庞玉。作为府城隍庙行祠,庙堂所祀之神,当然也是庞玉。
![[古镇怀旧之二十七]历史悠远的柯桥城隍庙 [古镇怀旧之二十七]历史悠远的柯桥城隍庙](//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柯桥城隍庙的占地约2亩左右,面积并不大。这应该与它历史上打下的基础,及后来市镇逐步繁华,人口增多,又处于人居密集地段相关。
柯桥城隍庙历史的沿革,有几种说法:首先,据宝庆《会稽续志》载,绍兴府城隍庙初建于唐朝初年;其二,旧时的柯桥城隍庙内存有一楹联,明载:
“庙建赤乌二年(238),市开弘治七载(1494)”。
赤乌二年(238),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国主孙权的年号。根据这一楹联的说法,柯桥城隍庙的始建年代,远早于绍兴府城隍庙;其三,据清康熙《山阴县志》载:柯桥城隍庙又系" 宋时建"
。
其实,这三种看似矛盾的表述,与中国城隍庙演变史之间并不矛盾。据《史记》载:早在秦代秦始皇东巡时,祭祀名山大川与“八神" 隨着祭祀对象与范围的变化,出现了祭祀城水、火、土、谷、树、海、河、江等等诸多的神灵;三国时期的柯桥,虽然草市尚未形成,但已有了自然村落。在自古信奉鬼神,有"
好祭祀”之称、土庙已遍布城乡的越地,民间为消灾灭祸,保佑平安,在赤乌二年(239),就地建起祭祀土神、水神之类的小型神庙。自唐宋以降,郡县皆祭城隍。因此,唐朝前的柯桥此庙,尚没有"
城隍" 之名。
南宋时,绍兴府城一度成了南宋王朝"绍祚中兴"的临时首都,府城东南又建有宋代皇陵攒宫;在汉代在鉴湖驿路所建的高迁亭湮废数百年后,朝庭再次在运河畔的柯桥,建起了柯桥驿馆;而此时,融光寺的前身柯桥灵秘院,已经成为僧房百间的运河名刹;柯桥境内的西兴运河,已是南宋时期连通临安,与浙东地区的主要漕运国道。南来北往的朝庭命官、赴京赶考的学子、商贾士人与香客,似过江之鲫,接踵经此。......民间乡绅为求得一方平安的护佑,顺应当地的现实需求,便在原先土神庙基础上,集资重建起了城隍庙。
宋代重建并改名的柯桥城隍庙,已是比较正规的道家祭祀场所。庙堂所供奉的,也不再是土谷神,而变成了城隍神。但当年的柯桥城隍庙,还尚无绍兴府城隍庙行祠的名份。因此,在嘉泰《会稽志》与宝庆《会稽续志》两部宋代的绍兴府志中,只载有绍兴府城隍庙,而无柯桥城隍行祠的文字。但宋代时的柯桥城隍庙,作为历史沿袭,上接赤乌二年所建的土庙,下连明代初年确立的府城隍庙行祠,完全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与延续性。而且,也为当年府、县统治阶层所承认,并一直存在于西兴运河之滨。
最早将柯桥城隍庙,作为绍兴府城隍庙行祠载入方志的,是明万历十五年(1587)刊印的《绍兴府志》。该方志载:"府城隍庙,旧在卧龙山西南之颠。自昔纪载皆云:神姓庞讳玉,为越总管,惠泽在民。既卒,郡人追怀之,祠以为城隍神。梁开平二年,吴越王钱镠奏封为崇福侯。宋绍兴元年,.....赐额显宁,封昭佑公,.....淳熙三年封忠应王,.....
专祀于山麓下,其上存为古胜概焉。.....又,府城西三十里柯亭北,有城隍行祠"。该志还附有包括城隍行祠在内的"柯桥图"。
正式赋予柯桥城隍庙,为绍兴府城隍庙行祠地位的具体时间,应是明洪武三年(1370)。鉴于此前历朝对各地各个时期不同的城隍神,存在封号过多、过滥,庙制很不统一等现状,为规范设置,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再次重申只有在府、州、县城内才准许设立城隍庙,并将原先历朝对各地城隍神名目繁多的封号一并撤除,统一规定了尊为府、州、县城隍之神。其中,万历《绍兴府志》明载:"皇明洪武三年(1370),诏去前代封号,称绍兴府城隍之神"。这便是自明代初年起,庞玉的正式封号。
依照明代礼制,只有县城内方能设立城隍庙。当年柯桥只是山阴县西部的一处比较繁闹的农贸集市,而并非县城,依例不能设立此庙;但客观上,由于柯桥早在宋代,就在三国时期土庙的基础上建有城隍庙,不仅历史悠远,且广为民间接受,已不可能撤庙。为此,最终采取"变通"方法,不是将其命名为山阴县城隍庙的分祠,而直接将其规范成绍兴府城隍庙的行祠。从而使其上符合朝命,下合民意,正式具有了朝廷认可的合法地位。此举亦使柯桥这个西兴运河畔的繁华大市场,享受了"准县城"的待遇。作为绍兴府内仅有的一种特例,这应当是从实际出发,最后考量的结果。
在随后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绍兴府志》 、康熙二十二年(1683)《绍兴府志》
、康熙五十八年(1719)《绍兴府志》 这3部志书,与乾隆五十七年(注1799)《绍兴府志》 ,及嘉庆八年(1803)《山阴县志》
等官修方志中,均与万历《绍兴府志》所记一致。后世对柯桥城隍庙,作为府城隍庙行祠的地位,并不存疑。
柯桥城隍庙的历史沿革,前后长达1700余年。它比1954年就已圮废的,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的安徽省蕪湖城隍庙,存世时间至少长了10余年。鉴此,完全可以称之为是浙江省,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古老、存世时间最长的城隍庙之一。
![[古镇怀旧之二十七]历史悠远的柯桥城隍庙 [古镇怀旧之二十七]历史悠远的柯桥城隍庙](//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