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2019-05-27 07:51:38)
标签:

走进京城

“绍兴会馆”

杂谈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新春前夕,咋暖还寒,京城的天蓝得出奇。那天午后我来到京城宣武门外,寻访神往已久的绍兴会馆出地铁站口,面前就是70宽那车流不息的菜市口大街。走过百余米长的烂熳胡同,便到了南半截胡同7绍兴会馆旧址。或许因为刮风,胡同内人影稀少。 

在呼嘨的北风里,站在绍兴会馆旧址前,我细细打量。这处大宅院,和与京城一般老旧四合院没有什么差别。会馆的大门,比周边的大门略高一头;青灰色的砖瓦有些已经破碎,门簪变成了黑色;两扇对开的斑斑驳驳红漆大门,上面钉着几个邮箱,贴着陈旧的喜字;一个光秃秃的石抱鼓门墩,立在左侧门脚下,还有的一个已不知去向。如果不是门边宣武区与北京市文保单位的碑牌及铜匾的提示,谁能知晓这地曾是前清时期的京城十大会馆是昔日山阴两邑举子赴京赶考的落脚之地?

会馆门上方,悬挂"早签协议 早选房 早安家 早受益"的红色横幅,在北风中飘拂;墙上贴着一些与院内住户动迁、腾退相关安置补偿政策相关的公告。这一切,向人们宣示:此地即将走上重生

历尽百年沧桑,当年京城数百家各地会馆大多不见,它能得以幸存,无疑缘于被誉为“中国的脊梁”的鲁迅,世纪前曾经寓居于此有关

      据北京市档案馆藏资料载,今南半截胡同7号这处由南、中、北三组的五处院落组成大宅院。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 。由当年多位在京的山阴、会稽籍官员发起并筹资购,用以充作山阴、会稽两县进京赶考的举人棲身之地。馆内曾设有仰蕺堂、晞贤阁、涣文萃福之轩、绿竹舫、藤花别馆、嘉荫堂、补树书屋、怀旭斋、一枝巢等建筑。旧时,曾供奉自汉代以来的240名越中先贤的牌位,墙上嵌有11块山阴会稽、两县在清朝历年科举中举者芳名的石匾。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当年山阴、会稽的举子赴京入住会馆,不用付房租,只须过年过节时给管理房子的“长班”交点小费即可。对于租住不起客棧包间的平民举子,实在是一大利好。即便来“小康人家”,能在3000里外,免费与乡亲一道入住,亦是好事。绍兴会馆建成后,到光绪三十年(190470多年间内,山会两县籍包括比较有名的谭廷襄、平步青、李慈铭、蔡元培等200多名文科进士,及更多的不第举人,在赴京赶考时,大多曾到此歇脚。冥冥中饱经沧桑的大门前,似乎留有前清举子高中后欣喜若狂的笑声,与诸多落第举子落寞的叹息声。                     

民国元年(19125530岁的文学青年周树人,应同乡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从古城绍兴的都昌坊口,水陆兼程,辗转抵京。在次日的《鲁迅日记》中,他写道:"上午移入山会邑馆,坐骡车赴教育部"……日记上的“山会邑馆” ,初名山阴会稽两邑会馆 。民国初,山会两县合并为绍兴县,这里也改为“绍兴县馆”。刚开始时,鲁迅住在绍兴会馆院东藤花池旁的藤花别馆 内。为避喧闹,多年后又移居补树书屋。当年,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志士仁人,与周家的亲友,都曾在该会馆出入。直至19191121乔迁新居。鲁迅生前在北京的南半截胡同、八道湾胡同、砖塔胡同与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等4处旧居总共住了14年。其中,仅绍兴会馆一住便是七年半。因此,这里不但是他在京城入住最早、时间最长的一处旧居,更是他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向黑暗的封建制度发出声讨檄文的地方。 

驻足绍兴会馆,愰忽中我的眼前似乎看到在风雨如磐的年代,蛰伏于低矮灰暗的平屋内的鲁迅,在昏暗的灯光下,一支接一支地抽着“哈德门”香烟,在思索着中国的未来,在奋笔疾书,向旧社会发出愤怒的呐喊;在“藤花池”畔,局促而充斥着烟味的空间里,与来访的何燮候、蔡元培、钱玄同、许寿裳、刘半农、钱德承、孙伏园、宋紫佩等促膝交谈;在胡同北“广和居”酒楼餐桌旁,与友人呷着绍老酒,纵论国是的场景。……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在这里,鲁迅写下了创作了《狂人日记》---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接着,又写出《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我之节烈观》等等著名小说,及《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一批重要杂文随感和50多篇译作。作为他早期作品的“摇篮”,绍兴会馆见证了一代文豪,从抑郁、沉沦到觉醒,进而成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斗士的过程。可以说,文学青年周树人驻足了绍兴会馆之后,才成为鲁迅的。也正是在这处颓败的老建筑内的寂寞与压抑,让他如化蛹的蚕,破茧而出,最终蜕变为一位向旧世界宣战的战士。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怀着敬畏之心,我步入大门洞开的院内,试图寻觅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化巨匠当年的踪迹。遗憾的是,注目四顾,院内早已腾空,走遍大院内逼仄的各处角落,未见一人。除了见到几株光禿秃的老树,一只受惊鼠窜的野猫,滿眼则是门上贴着“已腾退”的纸条,那充斥着改建与搭建的各种老旧建筑,与一些租户们遗弃下的破旧家杂。…… 就象电影《七十二家房客》般地杂乱无章。灰暗的大院寂静无声,一阵北风刮来,令人不寒而慄。历史的沧桑感,到此地步,实令我始料未及。佇立在大院内,让人生发出一股莫名的惆怅。


       
从院内回到大门口,与附近一位正在晒太阳的八旬老翁攀谈,打听鲁迅曾住过的籐花馆籐花池与补树书屋。据老先生称:院内的池塘早就填掉,房子大多改建过了。这80多间低矮狹窄的平房内,一度挤进了40家租户。因为政府的安置补偿政策比较优惠,承租户不仅能安置新房,而且根据《腾退公告》规定,在的35天搬迁奖励期限内腾房,每户还能多得20多万元的额外补偿。因此,目前院内的租户早已全部搬走。至于绍兴会馆租户腾退后的用途,具体要问 “动迁办”。

此时,见位南半截胡同8 “动迁办”门口一位同志刚在锁门。我抓住时机说明来意,向其请教。他向我简单介绍了相关情况:20181113日起1217止,西城区开展对绍兴会馆内的租户的动迁,现原有公房租户已全部搬离此地,“动迁办”任务业已完成今天到此,是临时遗留下的一点东西的至于这里腾空后的用途,区会按照原定计划,在修复绍兴会馆,于其余多处修复的文保单位一道,在2020年公开亮相。今后绍兴会馆的利用,肯定会结合北京与绍兴的历史和鲁迅的经历,与文物的特点,延续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听罢此言,无疑让我在寒风中平添了一阵暖意。匆忙中向该同志道谢,竟然忘了询问其尊姓大名。

开南半截胡同,我想,历尽百年沧桑,虽然绍兴会馆内部景况已不复当年,但好在它躯壳尚全,地盘无改。按原貌恢复几组(平房)四合院建筑,应当无大的技术难度。在政府重视下,它的浴火重生,显已指日可期。这不仅是传承京城文化的一件幸事,也让日后去京城的浙江人,多了一处凭吊先贤的怀古处所,当为之庆贺!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  写于2019年3月19日 ]

走进京城的“绍兴会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