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柯桥融光寺的前世佚事----陆游与柯桥灵秘禅院

(2019-05-27 07:42:52)
标签:

陆游

柯桥灵秘禅院

杂谈


    [ 史海钩沉 ]

         柯桥融光寺的前世佚事 

      ---- 陆游与柯桥灵秘禅院 

                   

柯桥融光寺的前身,是宋代的柯桥灵秘院。据《嘉泰会稽志》载:灵秘院,在县西三十里,柯桥馆之旁。绍兴中1136,僧智性创柯桥接待院。初帷蘧蒢一厦,日益增葺。请于府,移江北安昌乡灵秘废院额。智性九十余精神不衰,犹能领院事。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准尚书礼部符,甲乙主持

《嘉泰会稽志》这段记载,说明:一是地理位置,宋代的灵秘院(即后世的融光寺,下同),在县西三十里,位于柯桥驿(馆)旁边。二是,灵秘院的前身,为宋高宗绍兴年间 (1131 - 1162) 中期,由僧智性创立的柯桥接待院并非在汉代古柯亭的废址上所建;三是,柯桥接待院后来改名为灵秘院,是先报请绍兴府同意后,将原先建于西小江北安昌乡,已遭毁圮的灵秘院废院额,移用到柯桥接待院的;四是,柯桥接待院改用灵秘院院额前,虽然报备过绍兴府,但根据宋代时寺院的管辖权限,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才由礼部正式批复改名,并决定了为灵秘院的主持为僧甲乙。这个佛家寺院,在200多年后的明正统十二年(1447,又由礼部命名为柯挢融光寺。


柯桥融光寺的前世佚事----陆游与柯桥灵秘禅院

                     

                     (  明万历《 绍兴府志-柯桥图 中的柯桥融光寺  


  那么,爱国诗人陆游与柯桥灵秘院又有何联系呢?

 (一)历史文献中记载中,显示陆游与柯桥灵秘院的联系。

 《嘉泰会稽志》乾隆《绍兴府志》载:陆游不仅为《嘉泰会稽志》作过序,他本人与长子陆,还为《嘉泰会稽志》撰过稿。《嘉泰会稽志》中对柯桥灵秘院的记载,与陆游遗世文集的描述,如同一辙。现今的人们大多未必了解,陆游与柯桥灵秘院,曾有过一段不浅的渊源。

 陆游从山阴每次外出奔赴仕途,或在寓居镜湖“三山”期间,接送几个外出做官的儿子,曾无数次地途经过柯桥。其间,亦曾多次落脚于柯桥驿(馆)。“小市初晴已过春,朱樱青杏一番新。灞陵老子无人识,暂借邮亭整角巾”。这首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的《柯桥客亭》,便是其中记述他歇脚柯桥草市的景况。在柯桥驿借宿时,陆游亦时常会步入旁边的灵秘院,接触院内主持与僧人,从而与他们结下过一段难忘的友谊。

 陆游在作于淳熙八年1181十二月的《题接待院壁》诗里,他吟道:“笙歌凄咽离亭晚,回首高城半掩门。叠叠山横翠霭,娟娟新月耿黄昏。未嫌双橹妨欹枕,自是孤舟易断魂。遥想柯桥落帆处,隔江微火认渔村” ;在嘉泰四年(1204),作的《出游》中,陆游又乘兴挥毫:“禹窆胥涛中路分,画桡冲破一川云。 柯桥僧阁凌空起,梅市渔歌带月闻。蟹束寒蒲大盈尺,鲈穿细柳重兼斤。酒家报我新醅熟,且撜闲愁寄一欣”…… 等等,都记述了当年柯桥灵秘院(接待院)及周边地区的景观。这些传世佳句,记入了放翁的诗作巨篇《剑南诗稿》里。

(二)陆游曾两次应寺院高僧之请,专门为柯桥灵秘院撰写过铭与碑记。

一次,是在绍熙三年(1192)。应柯桥灵秘院第二代主持德恭(僧甲乙)之请,为该院创院主持智性和尚撰写《海净大师墖铭》。墖铭记述了了智性的身世经历品行,与开创柯桥灵秘院经过等事项。

   据《海净大师墖铭》载:灵秘院主持僧智性(海净大师)本系山阴县民桑氏之子,七岁入广福院(据《嘉泰会稽志》 载:广福院在会稽县南四十里,晋天福六年建。云门四寺相比,广福最在其上)为僧,由崇教大师慧超剃度;九岁赐紫方袍,法号“海净”。大师坐拥佛门长达八十三夏,享年九十岁(其中,驻广福院32年,后赴山阴县创立柯桥接待院、灵秘院达51载),生前剃度弟子覃永等七人、徒孙德恭等四人、曾孙行昭等二人。

      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鄞县人、魏国公史浩,于乾道年间中期(1168-1170),应诏出任绍兴知府。史浩立身清高,器资庄重,凡士大夫中,非有素负才望者,难以登其门庭。但他闻悉智性和尚,品行端肃,孤身苦行,将初创时期仅一屋的柯桥灵秘院,建成名刹之列后,便智性和尚刮目相看,以礼相交,常请他来府攀谈。凡有大的寺院兴造,均托付给他。智性当时虽年已七旬,仍慨然从命。且每次办理均井井有条,为府内上下与佛界所信服。

陆游原先就与智性等人相识。淳熙年间后期(约11881189年十一月底前在任),陆游曾任礼部郎中,兼领祠部(寺庙与祭祀事务)。当年,根据僧智性推荐,绍兴知府上报朝庭,曾要求批准由智性决定,让其徒孙世守寺院香火。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经礼部批准,由僧甲乙(德恭),接替年事已高的师祖智性和尚(海净)主持院务。作为礼部直接经手此议的当事人陆游对此这两位大师的情况自然十分清楚

两个月后的这年冬天,陆游再次退隐山阴故里。事隔五年,绍熙三年(1192)一个夏日,柯桥灵秘院第二代主持智性和尚的法孙僧德恭,赶到位于镜湖“三山”的陆游寓所,告知九十高龄的智性,六月初五坐化后,遗骨将安放于小夾山的地宫,并在上面建造砖墖。故上门请求陆游,为其师祖僧智性撰写墖铭(即碑文)。陆游获悉来意后,欣然从命,写下了330余字(原文无标点)海净大师墖铭》。

值得一提的是,陆游生前虽然曾为不少名人与亲友写过墓志铭,但一生中仅为嘉州峨眉山(四川乐山)天王禅院杭州灵隐寺净慈寺等高僧,写过8篇的墖铭。而《海净大师墖铭》,正是这区区8篇的墖铭之一。这既表明了智性和尚在僧界的地位,也充分表达了陆游与柯桥灵秘院间非同一般的友谊


柯桥融光寺的前世佚事----陆游与柯桥灵秘禅院


第二次,撰写《海净大师墖铭时隔16年的嘉定元年(1208)夏。陆游再次应柯桥灵秘院第二代主持德恭之请,为该寺院撰写了《灵秘院营造记》

 作于嘉定元年(1208)夏五月,这篇(无标点)460余字的《灵秘院营造记》,澄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明确了柯桥灵秘院创院时间。《嘉泰会稽志》载:“绍兴中,僧智性创柯桥接待院。…… 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准尚书礼部符,甲乙主持”。而在明嘉靖《山阴县志》中却记载:柯桥接待院建于绍兴六年(1136[注6。两部方志间,对僧智性创立柯桥接待院的具体年份不一。由陆游亲撰于嘉定元年(1208)五月庚申(十四日)的《灵秘院营造记》则载明:柯桥接待院系僧海净大师智性,“自绍兴中1141-1150年间),筑屋设供,以待游僧”所创。由此足以佐证:宋代《嘉泰会稽志》记载柯桥灵秘院的创院时间是正确的。

是,而据《嘉泰会稽志》明载》:柯桥灵秘院(前身为柯挢接待院)由僧海净大师智性,“自绍兴中1141-1150年间),筑屋设供,以待游僧”所创。南宋会稽县人詹骙考中状元的时间,是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由此可见,民间所传:柯桥灵秘院为状元詹骙“为报皇恩母恩所建” 一说, 缺乏历史依据。 

是,明确了柯桥灵秘院两代主持高僧的法号。“智性年九十,坐八十三夏而终,以其法孙僧德恭领院事。”据《嘉泰会稽志》记载,柯桥灵秘院的二代主持为僧甲乙;而陆游所作的《灵秘院营造记》中则记载,出家83年,90高龄僧智性去世后,二代主持为法孙德恭;在海净大师墖铭》中,则又将创院主持海净大师称之为智性。初看起来,两者不象是同一僧人。但其实,这只是所记的法号与法名的不同而已。一般而言,出家僧人至少会有3个名字:一是父母取的俗名,二是法名,三为法号。就象僧智性,原系山阴桑家之子,出家后法名称作“智性”,法号又称为海净大师,法名与法号有所不同那样,僧“甲乙”与僧“德恭”,其实也是同一僧人的法名与法号。 

是,陆游所撰的《灵秘院营造记》,着重记述了德恭大师为传承师祖海净的遗志,振兴寺院所作的努力,及当年灵秘院香火最为鼎盛时期的情景。据《营造记》记载:德恭年“少学于四方,有器局。迨今二十年,食不过一箪,衣不加一称,而惟众事是力。夕思昼营,心揆手画,施者自至,魔事不作。用能于二十年间,或改作,或增葺,光明伟丽,毫发无憾。上承先师遗志,下为子孙基业。闳堂杰阁,房奥廊序,栖钟之楼,椟经之堂,馆客之次,下至庖厨湢浴,无一不备,为屋仅百间。自门而出,直视房览,道路绳直,而原野砥平。一远山在前,孤峭奇秀,常有烟云映其傍。卜地者以为:在法百世不变,且将出名僧。今院才一传,其兴如此,后乌可量哉”!…… 

僧德恭主持灵秘禅院后20年中,经过精心构建,苦心营造,嘉泰四年(1204)时,寺院宏敞,僧房规模已仅百间,成为西兴运河这处漕运国道旁一大佛家寺院。为此,陆游再次应僧德恭之请,作《灵秘院营造记》(此文中的“仅”字,则应作“接近”解,即僧房近百间)。陆游在嘉泰四年(1204)秋,所作的《出游》诗中,“柯桥僧阁凌空起”句,正是僧德恭继承其师祖智性大师遗业,夕思昼营,艰苦兴院,创业成果的一种真实写照。 

(三)陆游绍熙三年(1192),应柯桥灵秘院德恭大师之请,为灵秘院创院高僧智性和尚撰写海净大师墖铭》后,他在嘉定元年(1208),再次应德恭大师之请,撰写了《灵秘院营造记》。先后两次为同一寺院撰写铭文碑记,这在陆游一生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纪录。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所撰的诗文,不仅记录了他与柯桥灵秘禅院的两代主持高僧间的珍贵情谊,也是后人研究绍兴与柯桥文史,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由海净大师开创德恭大师弘扬广大的柯桥灵秘院(寺),香火历经了150余年辉煌。据明嘉靖《山阴县志》载,柯桥灵秘院(寺)除了本寺外,在元朝末年,还并入了位于附近阮社与福严(年)的3座寺庵:

1由僧守中建于唐祥符三年(876, 后被毁的阮社教寺;2由僧普吉创于元泰定元年(1324, 遭火焚的弥陀教寺;3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的道堂庵。因此,当年的柯桥寺内的僧人中,还有小部分僧尼。

四寺(庵)合一,柯桥灵秘院(寺)规模益发宏大。从而为后来的柯桥融光寺,成为明代浙东名刹,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明万历《绍兴府志》(“柯桥图”)中,殊为难得地专门绘有柯桥寺的图景,记录历史上在绍兴府城30里外,位于浙东运河畔的这所古刹。这在历代方志中,同样又是颇为罕见的一例。 

在元朝末年的战乱中,柯桥灵秘院(寺)曾一度被毁:明高祖洪武十四年(1381,由海印大和尚主持在原址重建;正统十二年(1447),融光寺寺名正式确立,这已是后话。鉴于柯桥融光寺正式命名后的史实著述甚多,本文不另赘述。


                         [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