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即,今年重庆将有20名科协代表出席。在代表们看来,科技创新离不开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同时一线科研工作者的敬业精神需要鼓励。
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新民:
人才评价是高校人才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要想推动科技创新,杨新民认为改革现有人才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不管什么学科,现有人才评价机制尤其是职称评定都太过强调论文数量。”杨新民认为,不同行业的创新是不同的,一味追求论文数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对于美术专业的人而言,埋头写论文并不能推动艺术创新,如果改为通过同行业专家根据画作来评定职称,那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杨新民说。
此外,杨新民期望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进一步带动相应的科研经费体系改革。据杨新民介绍,现有科研经费体系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科研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在报销流程上造成了很大的阻力,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蒋兴良:
除了高校在职称评定时看中论文数量,很多企业也把员工的专利数量作为考核标准,这在蒋兴良眼中是非常片面的。“一个好的专利可能产生几千万产值,如果不能创造效益,那就算有一万个专利又有什么用呢?”蒋兴良说。
在蒋兴良看来,原有知识的积累是科技创新的一个前提,“知识应当是在你的脑子里,而不是存在手机里。如果在学术探讨过程中提到的某一概念是你看手机、上网搜索才能讲清楚的,那是非常不专业的。”蒋兴良说。
对于重庆即将启动的科协改革,蒋兴良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如何鼓励科研人员的敬业精神,尤其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创新是一种实践,需要我们去摸索,例如曾有研究人员花几个月去观测一个鸟窝,我们的科研人员是否有这份敬业和精力值得思考。”蒋兴良说。(完)
本文来源于新华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