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模式有几种?

标签:
育儿教育 |
近年来,幼儿园课程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基本模式,一种是高结构化的“目标模式”,另一种是低结构化的“过程模式”。
1、
美国的课程论专家泰勒创建了高结构化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泰勒提出:“课程编制必须回答四个问题。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②提供哪些教学内容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学?④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后来,泰勒的这一段精辟的论述,被人们称之为“泰勒原理”。
按着泰勒原理构建的“目标模式”的课程,也就具备下列特点。
①以实现社会需要为基本立足点,制定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体系。
②依据预设的目标体系来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内容的组成是结构化的。
③课程的实施以教师的计划为导向,强调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强调教学过程计划性。
④依据课程目标的实现来评价教学效果。以儿童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提高做为评价标准。
目标模式的课程一般属于“高结构化课程”。所谓“高结构化”,就是强调: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预设性、组织性、有序性。教学过程有较高的结构性和可控性。一般采用集体教学形式。
优点:提高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缺点:重视教学结果,不重视教学过程,重视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忽视儿童情感态度的发展。
2、
英国的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全盘否定目标模式,提出“过程原则”。强调儿童自己探索的过程,强调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观体验、情感态度,强调按儿童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然生成教学内容,而不是由教师按预设的教案来展开教学,淡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计划性、主导性,强调对过程体验的评价,反对按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效果。
低结构化课程,用儿童的兴趣选择代替目标预设,因此教学内容是随机的、松散的。儿童以获得感性知识和个人体验为主,教学内容、知识形态、教学过程都呈现出一种低结构特点。
优点:重视儿童的自主性选择,重视儿童内在的情感体验。
缺点:“过程原则”的模糊性使课程实施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往往难以掌握,在推广中很容易扭曲走样。儿童获得的知识零散无序,感性化程度高,结构化程度低,不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