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治与法治

(2023-01-30 14:36:14)

崇德和尊法凝聚着我国古人的经验智慧,在传统的国家治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崇德尊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植于百姓大众心中,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为世界的社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崇德是国家治理、个人修身的基础


德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符号,是中国人最早的治国理念,是国家兴盛的基石,也是个人修身的标准。崇德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以教化为手段,用自律来约束,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


周朝以德治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系统治国理念的是周朝。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后,对于新政权合法性的解释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就是说:上天无亲无疏,只辅佐有德行的人。周朝统治者从商朝灭亡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商纣王残暴无道是失德行为,也就失去了上天的佑护。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以德立国,敬天爱民,上下明礼,由此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并通过分封亲属和功臣亲信建立诸侯国,辅之以礼乐制度来进行统治,一直延续了近800年。


儒家以德立身。春秋战国期间,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诸子百家都为治理国家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继承发展了周朝的“德治”理念,把德提到了更高的地位,不仅用在治理国家方面,而且推广到个人修养上。孔子对个人品德提出了仁、义、礼、孝、恕等具体道德标准。他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就是说,假如每个人都孝顺老人、敬爱兄长,就很少有犯上作乱的,社会秩序自然就好了。以孝闻名的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方法,反思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要“养浩然之正气”,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强调通过个人的修身和自我约束,实现社会的有序治理。


以忠孝为核心的“德”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采纳,从此,“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成为皇家正统。   崇德,就是让社会有共同的价值导向,人们有高尚的道德追求,有高扬的信仰旗帜。尊法,就是通过法律的强制约束力,抑制可能损害他人或者社会公众利益的言行。崇德,在熟人社会中效果明显;尊法,对于陌生人社会作用巨大。崇德尊法是中国治理的成功实践,为世界社会治理贡献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