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这部影片与《失孤》异曲同工,都是一个题材。与之不同的是,这里找到了丢失的孩子,结尾暖心些。离异夫妻,因为儿子丢失,被搅在一起的故事,他们与众多家庭比,是不幸中的幸运家庭。三年后,儿子失而复得。同时,另一家不幸家庭上演,丈夫是人贩子,而且已经死了!但是,此时她也“被迫”成了失孤家庭,只身来到深圳,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不幸。尽管这种不幸是丈夫带来的,没有孩子渴望有孩子,偷别人的孩子,最终自己变成不幸家庭。
韩总也是一个失孤家庭,团结大家一起寻找失去的子女,但是最终精神崩溃,选择生一个,放弃掉寻找之路。其中看到别人找到,自己却希望渺茫!里头有一个桥段——
主角抱着儿子丢垃圾,看到韩总的车,过去想打个招呼,但是韩总闭目(故意回避),讨了个没趣只能抱着儿子离开,韩总发了个微信信息,说出自己心酸!看到主角抱着找到的儿子,替别人高兴同时,自己也是一种煎熬、折磨。这是放弃寻找之路的一个外来因素,自己寻找时间很长,但是并不是幸运的。可能是最不幸运的,因为他放弃寻找……也就意味着那个“孩子”永远找不到了。
主角找儿子遇上骗子——
怪不得有句话“中国什么都假,只有骗子货真价实”,还有人见财起意,用骗来坑害已经很不幸的家庭。人家已经倒在“烂泥”里,还想踩上一脚!也是一种民族劣根!可以去谴责,但是这种人跟人贩子、傻子一样,都不会死绝。
这部影片也有温暖桥段——
韩总组织许多家庭,彼此鼓励,出资一起寻找。都是同病相怜的失孤家庭,相濡以沫一起鼓励,一起寻找。如果主角丢掉儿子后,没有遇上韩总他们,是不是能找到很难说。所以这个桥段是温暖的,一个已经失去温暖的家庭,给了一点温暖,不管是不是现实存在,都不过分。……合情合理!
农村单亲妈妈角色,被迫踏上寻子之路,心酸跟主角夫妻一样,尤其是那一句:不能给他吃桃子。为了抚养权,做出“不愿意”的事情,最后竟然发生“不愿意”看到的事实,是一种不公平?还是恶有恶报的必然结果?
如果她的丈夫没有拐卖人家孩子,也不会有后来的一切发生,尽管穷但是,在农村还能改嫁。其实她是有生育能力的,但是就是丈夫拐卖了人家孩子,才有了后来的不幸发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贩子们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定不明白,甚至没听过。但是道理都懂,但是为了私利还是做了没人道的事情,害人害己。里面还有人贩子被抓的画面,不知道现实中他们有没有自责?真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