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西游记》双叉岭活吃人背后主题是什么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这章写的是,唐僧离开长安城,没有遇上孙悟空之前的惊悚一幕幕。离开长安城,唐僧除了一匹马做脚力外,还有两个随从。由于唐僧是大唐天子御弟身份,所到之处得到地方当局和寺院的礼遇。
原文:众僧们灯下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钳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可以看出,唐僧对西天路上磨难多,心知肚明!也看出他无奈、无助、无手段、甚至是恐慌。并非是为了坚定信仰,慷慨赴死的刚勇信徒。倒不是鄙视唐僧胆小怕事,要知道唐僧除了一些虚荣光环,只是一个寻常僧人而已。在他离开之前,曾到佛前原文是这么写的——
玄奘遂穿了袈裟,上正殿,佛前礼拜,道:“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
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出唐僧此刻的心态!对前途充满迷茫,就好像现在的大学生毕业,面对复杂陌生的社会,心里没底!唐僧只能拜佛许愿,乞求早日遇到如来,取回真经!再看我们现实中,拜佛的人群都是人生境遇不顺的人,未来模糊!倘若唐僧是虔诚的佛教徒,出自本心前往西天取经!那么面对群僧所说路途多虎豹,毒魔恶怪,他该马上义正言辞反驳,用自己高大理想让群僧折服。而不是说自己发了弘誓大愿。隐约间透漏出他的迫不得已……
一个迫不得已的人,去做迫不得已的事。遇到困难,自然会迷茫、恐慌。出了边界之后,由于起的太早,撞见熊山君、寅将军和特处士!这个三是唐僧遇到的头一伙妖魔!唐僧三人连同白马都被绑了,但是三位魔王只吃掉了唐僧两个随从,唯独留了唐僧和白马,不想绝不是魔王减肥。而是另有原由。其中原文这样写:只见那从者绑得痛切悲啼,那黑汉道:“此三者何来?”魔王道:“自送上门来者。”处士笑云:“可能待客否?”魔王道:“奉承,奉承!”山君道:“不可尽用,食其二,留其一可也。”
“不可尽用。”意思是不能都吃了!不能吃的人就是唐僧,熊山君知道唐僧不能吃,或者是不敢吃。那么为何吃掉两个随从?
很简单,观音安排孙悟空做唐僧大徒弟,跟随唐僧取经的名额有限。区区两个凡夫俗子岂会有福气跟随唐僧取经,事后成为金身罗汉!显然他们俩不够格!于是被吃掉,被唐僧看着吃掉!把唐僧差点活活吓死!
太白金星出现目的是安慰唐僧,不要怕!你死不了!太白金星知道这三个妖怪的底细,稍加揣摩不难发觉,这一幕活吃人闹剧就是事先安排好的。策划太白金星!执行者是熊山君、特处士和寅将军,配角是唐僧和随从。
太白金星最后把唐僧领出坎坷山林走上大路,太白金星走后留下一张简帖
吾乃西天太白星,特来搭救汝生灵。
前行自有神徒助,莫为艰难报怨经。
这张简帖才是活吃人惊悚事件的主题:表明身份和来意之后,对唐僧说了。不要担心、恐慌、迷茫,你前头自有神徒相助。是不是一颗定心丸!你是唐僧看到这张简帖,大概除了大难不死,想到的应该是必有后福。
这次双叉岭活吃人事件,唐僧之所以没死!是因为有贵人相救,之后太白金星告诉唐僧,你以后还有贵人相助,也就是说困难有的,办法会的。例如:课堂上老师叫优等生帮助另一名差等生,嘱咐你:不要怕题难,不会多问问他!差等生是不是心里会更有底。
——有困难解决困难,才是事情成功的基础。如果有困难,听之任之,那么结果唐僧只怕会调头回长安城。因为怕嘛。你我生活在现今社会,也有类似唐僧对未来路途的种种怕,是不是社会也像太白金星一样,适当为我们解决掉我们心中的怕,让我们对未来不再迷茫、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