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总结说明
(2018-01-12 08:11:11)
标签:
教学诊改教务主任工作教育 |
分类: 教学技术研究 |
教学成果总结
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课堂教学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一般路径和组织形式,因此教学模式改革便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乃至职业教育改革的必备条件。课题组全体成员都是长期工作在机电专业教学一线的教育教学人员,对职业学校特别是机电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都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因此,课题研究人员立足工作实践,探讨专业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力图从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角度,推动整个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几年来经过课题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从机电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组织形式、基本步骤、师生合作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的尝试性的探索和改革,提出了和探索运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运用的过程中,课题组研究人员相继参加了系列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了系列奖项;同时开发了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配套的些列课程资源,并且在省市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推广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在具体专业科目教学中继续进行专题研究,获得了国家、省、市等三级立项,相当部分课题已经结题,并在在一定区域内推广。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各种成果也存在相当部分的缺点和不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适应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下去。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简介
本项目研究重点以PLC技术应用、钳工技能等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为研究载体,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心任务,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抓手,促进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学习效率为目的,在学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系列实践性研究。经过5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应用,在PLC技术应用等专业课程教学中,相继出现了系列研究成果:(1)研究课题10个,除一个国家级课题未结题,其余都结题。(3个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6个)。(2)撰写并出版了9本教材和发表论文10篇(国家级)。(3)开发了实用性较强的市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9个(网址一:http://222.133.28.139:8080)和发表专利6个。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分析了现阶段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滞后。(2)学生的观念落后,学习动力不足,我们的学生看到又脏又乱的车间,都不愿从事这个专业,尽管待遇一直提高,但还是出现了大量的用工荒。(3)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
2.初步构建并探索实施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其宗旨是以实际项目导入教学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参与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从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其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当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利用情境、协作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构建的目的。
3.开发了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所需要的系列课程资源等,例如:《PLC项目实训》精品课程资源、《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应用》精品课程资源、《装配钳工》精品课程资源、《车加工技术》精品课程资源、《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精品课程资源、《计算机绘图与零件测绘》精品课程资源、《电子技能项目实训》精品课程资源等。
二、
(一)机电专业课堂教学情况调研和问题提出阶段
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包括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还有从事专门教学研究的人员。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对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如学生现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关系、教材等教学资源的适应性等都有着深刻的了解,为课堂教学改革和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相当丰厚的实践基础。
课题组全体成员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改革愿望,对当前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因此,经常聚在一起探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积极性不足、师生配合不协调、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学效率低下等现象和问题,深入探讨存在这些问题的各层面的原因,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最终问题集中到一起指向了机电原有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出要进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改变专业课程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为了验证“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适应性和对教学效益的提升效果,课题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在单科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检验。随机抽取了两个班级(15机电一班和15机电二班)进行实验,实践时间为1个月。以《PLC技术应用》和《钳工技能》两门课程来试验,给15机电一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5机电二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的初期阶段效果已经明显显现出来。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课堂睡觉和玩手机的现象明显减少;教师教学激情和掌控教学的能力明显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由于技能实践锻炼安排在前,理论知识的取舍和学习完全取决于实践锻炼的需要,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也明显提升。与之相对应的技能考证过关率为87%。但是按照原有模式进行教学的班级课堂教学仍然死气沉沉,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最后任课教师放弃管理并且牢骚满腹,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与之相对应的技能考证过关率只有30.5的学生拿到中级技工证书,20%的学生仅考取了初级技工证书。
(四)教学成果产出及推广阶段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尝试改革实行最初只是在机电专业个别专业科目尝试实验,后来由于效果呈现,推广到整个专业的实训技能课程,个别教师开始在专业层面后推广到学校层面开展教学观摩课,得到了学校教师和领导的广泛好评,随后被推广到市、省甚至国家层面的示范课比赛取得了一系列奖项。后来为了进一步提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程教学的效益,我们专业课教师开始着手课题研究和相配套的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随之各级课题的立项和研究研究相继开展 ,相应的课程资源陆续开发出来,并在专业课教学中广泛使用、改进和提升,这些课程资源的得到了德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认可,获评德州市中职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并在德州市中职学校推广使用。
(五)后续问题的发现和深入研究阶段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在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中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这种教学模式只适合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同时也受到专业差异的影响。但是课题组曾经尝试在文化课程和德育课程教学甚至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中适用,效果不太明显。同事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容易受到任课教师个人教学特点的影响,因此不同的教师其使用的效果差别也比较大。
三、
(一)
机电专业的学习内容应用性不强,再加上原有课程教学内容难度超出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范围,致使学生学习困难,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通过探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五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编写了机电专业的若干本教材,公开出版了9本教材。
(二)教学思路实现了由理实一体教学向工学结合转变
在机电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扭转了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在一体的局面。原有的常规教学模式只是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思路来开展教学,也就是说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但是结合的方式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还是思理论中只是在前实践锻炼在后的原则来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实践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养成和技能的掌握来自于实践而不是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因此必须把理实一体化向工学结合转化,强调先实践技能的学习,后根据实践技能的需要来选择和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让理论知识的教学辅助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实现了由理实一体化向工学结合的发展变化。按着这种教学模式,项目组成员在几年的时间里研发了本专业的教案集、课件集、教学工作页、课程资源等。依托于这些教学资源包,可以很好的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创设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交往职业教学情境,使学生形成会学的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系列成果
(一)课题研究成果
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机电专业课题研究中相继开展,其中有省级课题《对一体化教材技术应用>的开发研究》,获得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相关市级课题研究成果五项,均已全部结题,另有一项国家级课题已经立项正在研究过程中。
(二)课程资源相继呈现
与该教学模式相配套的课程资源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8项获得德州市优质课程资源并在德州同类学校推广使用;与上海宇龙合作研发的教学仿真相关软件获得国家专利,并在同类学校推广使用;编写的《PLC技术应用》等教材已经出版,并在山东同类学校推广使用。
(三)各类教学观摩、展示、比赛效果明显
在全国各地开展示范课、公开课、信息化教学大赛等系列教学活动,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一次,省二等奖一次、市级奖项四次。
(四)学生技能大赛成绩凸显
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得奖项9项,其中市级大赛6项,省级奖项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