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幼儿自主游戏实践研究》方案
(2016-10-13 20:59:16)《混龄幼儿自主游戏实践研究》方案
宝塔区成长幼儿园井燕燕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四个老人、父母双方以及孩子(简称“四二一”家庭)构成现代社会的最小单元,幼儿得到关爱与保护的多少就理所当然地上升为这个家庭最主要的任务。入学前,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认知水平、能力结构以及处理与客体关系等方面参差不齐,自身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孩子入学后,生活自理能较差,不会与同伴交往、相处,不懂得奉献、分享,不懂得感恩、关心别人,容易形成蛮横、自私等不良习性。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专家们的注意,据调查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不得当级期望又太高,造成很多独生子女性格任性、依赖性强、,所以导致孩子都很自我、以我为中心。而混龄教育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像兄弟姊妹很多的家庭一样的环境,可以弥补独生子女这一社会问题。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分享、切让的学习机会,让幼儿良好的行为既可以模仿又能得以实践。
二、研究目的与价值:
由于当前我幼儿园乃至更多幼儿园硬件条件的限制,校舍较小,游戏空间受到很大的控制,在室内无法做到游戏内容丰富,更谈不上给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进行充分交往。通过考查,大多数幼儿园在幼儿进行游戏时,多采用集体性或整体性的模式,自主游戏项目、时间、环境等十分简单,进行游戏的基础设施、游戏的具体环节和过程不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混龄幼儿自主游戏的实践研究,探索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如何参与游戏本身,如何完善游戏内容与规则,如何交流协作创新游戏以及如何发展个体身心,让不同年龄段和发展水平不等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同一时间一起交流合作,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缓解“四二一”家庭结构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当代幼儿园如何利用户外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自然空间,为幼儿创设良好积极交往的混龄游戏大环境和条件,充分拓展混龄幼儿见识,让他们在多层次、综合化的游戏场景中,得到更多的交往、表达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丰富、有趣的游戏中身心各方面获得发展。
三、研究范围和对象
1.混龄幼儿的概念
混龄幼儿是指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入学后,通过集体学习、模仿渐渐形成混龄幼儿这一群体。幼儿园混龄游戏: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同处一个环境展开的游戏活动,扩大幼儿的接触面,在游戏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轮流合作等社会行为,为形成积极健康的性格奠定基础。
 
一是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于自身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儿童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二是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三是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主要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四是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互补性体现的是儿童在群体之中,其身心发展受周围同学、老师、环境影响,其自身机能、思想行为等得到部分补偿,为自身发展奠定某些优劣条件。五是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由于孩子在入学前处于不同环境,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在知识构成、认知水平、对事物或环境了解程度等都不尽相同,逐渐呈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
四、指导思想和原则
1.皮亚杰教育理论:按照皮亚杰发生认知论的观点,由于智力的发展,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不仅能认识真实的客体,而且也能考虑非真实的、可能出现的事件。此时的儿童能够简单地进行假设——演绎思维,即不仅从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对于可能和假设的情境,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同时还能进行系统思维。例如进行自主游戏时,能随着参加人数、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的变化,不断改善游戏内容与规则,形成新的游戏项目。
2.维果斯基教育理论:他认为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与发展水平较高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力强、专家型的同伴能够推动幼儿超越当前水平,顺利达到“最新发展”。
3.蒙特梭利认为混龄活动有利于幼儿的交往与合作,通常年龄大的幼儿会自发地去帮助年龄较小的幼儿,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会被年幼的孩子重复时,就会要求自己为年幼者做出更多的跟积极的、正面的示范行为。而年龄较小的幼儿,则能从较大幼儿的工作中获得灵感和榜样。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1.设计户外混龄自主游戏活动方案,创设户外自主游戏的环境,提供游戏材料,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2.户外混龄自主游戏是否愉悦幼儿的身心,自主游戏中幼儿自娱自乐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情绪是否得到了宣泄,天性自由是否得到了表现,个性是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游戏中是否逐渐完善了人格的建构,是否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和整理有关混龄自主游戏的理论和文件资料,确立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研究的价值.理论依据、课程背景和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研究目标。
2.实地考察:学习别家幼儿园自主游戏具体过程,借鉴具有办学特色的名校经验。
3.游戏体验:与幼儿一起自主游戏,听从幼儿的安排,体会幼儿的世界。
4.观察记录、分析研究:不设定游戏,让幼儿自己组织,教师进行观察、分析、记录、汇总。
六、研究内容
 
2. 不同年龄段孩子通过自主游戏相互学习,为幼儿提供智力和语言发展的机会。混龄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时,可以满足幼儿追求成功的心理。在游戏过程中,大年龄幼儿可以帮助、包容比自己小和比自己能力弱的孩子,从而获得并感受着这份成就于快乐。同时,年龄较小的幼儿也可以在自主游戏过程中享受大龄孩子带给他的关爱并延续下去,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及良好的品质。因此大家在一起自主游戏就像兄弟姐妹,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改善独生子女蛮横、自私等不良行为。
3. 混龄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时,可以培养相互之间协作、包容、忍让、学习、分享、感恩等优良品质。诸多幼儿喜欢与比自己年龄大点的孩子玩耍、喜欢模仿比自己能力强的孩子,这样就可以扩大幼儿的接触面,不仅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缓解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形式给孩子带来的很多弊端。
七、研究过程和步骤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6.3——2016.6)
1.报送课题申请评审书,申请立项。
2.通过实地考察,积累混龄幼儿自主游戏经验,收集关于幼儿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研究方面的资料,设计课题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6.7——2016.10)
1.开展户外混龄幼儿自主游戏,在游戏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主要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互动)。
2.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与同伴的互动、游戏的情节、解决问题的过程等)。
(1)了解幼儿在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的发展过程,研究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价值。
(2)探索户外混龄自主游戏适度、适时的指导方法、原则,以及不断推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指导策略。
(三)课题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6.11——2017.1)
1.分析、汇总案例,形成阶段性成果
在第二阶段的实施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自主游戏中的指导方法、指导原则和指导策略,评价混龄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发展水平。在游戏的实践开展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与调整。在观察、记录、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2.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重视课题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资料归档并打印成册,申请鉴定验收。
(2)每月进行课题组探讨。全园教师进行与课题有关的培训,全园开展户外混龄幼儿自主游戏活动,使课题研究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相结合、与教研相结合,总结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3.报送材料,课题评审组评审。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阶段性论文;
3.自主游戏图片;
4.自主游戏案例。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