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课题,谈谈执教《分数乘法(三)》后的一点感悟
(2018-08-31 11:10: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一、 加强操作活动,积累空间感知
小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联想生活中折纸的游戏,体会折纸可以使长方形纸快速被平均分成若干份。接着,教师演示折纸的过程,引导学生也试着这样折一折,然后想一想对折后的样子。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参与认知,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为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打好基础。可以说,小学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就学习方法而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几何推理也以操作为基础。
二、 展示过程
小学生的理解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孩子通过听别的同学说一说,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实际的操作就能获得新的认知,而有些孩子是要通过更具体的过程展示,才能理解和感知。所以在课上,在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后,大部分孩子能明显的看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进而教师还应通过ppt,一步一步的展示脑海中思考的过程,将刚才的抽象具体呈现给孩子。当多次展示后,大部分孩子应有自己脑海中的认识和感知。
三、“虚”“实”结合
在教学中,不仅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表象,而且要重视将学生形成的表象通过一定的方法再现出来,做到“虚”“实”结合。例如,在教学中,经过第一次学生折、涂后,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运用画图方法解决分数乘分数问题的表象。然而这种表象并不深刻,因此要形成清晰的表象还必须让学生将已形成的表象进行再现。表象的再现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来实现。接着,让孩子拿出学习卡,在脑海中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运用已经给学生一部分图示让学生补充完整的方法,可以让教师实时看到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所达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