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连载小说(第十一)
(2024-06-26 10:54:56)
作者:乡情
江南水乡一般到处暑过后,天气才一天天凉爽。九月以后慢慢进入秋季初步阶段。旱地的红薯大豆努力结出果实,晚稻开始孕穗儿。双季稻已经收割完毕。农家人唯一的希望就是盼着秋后五谷丰登,盼着交公粮完毕,能够多分些稻谷解决温饱。
那天,婆婆把冬莹叫到房间说:“你户口还没迁过来,当下提倡晚婚晚育,你属于早婚早育,万一罚款别连累了我们,还是分家吧!”冬莹心里明白婆婆那是找借口想把自己分出来,眼下自己再过两个多月就要生娃,要有不少开支费用,分开后一切费用只能自己承担。心想,当时是你们家催着紧才过早结婚的。虽然这么想也没敢吭声。
不管冬莹同意与否,第二天婆婆把冬莹房间后隔壁那半间朝北门的破屋叫瓦工砌了灶台,一个破锅,一个小水缸。没有桌子,就一个小板凳,分给她二十多斤米,一斤油这家,就算分了。
那朝北门的一间半屋,那是冬冷夏热,而且下雨漏的厉害。她知道既然公婆强调要把自己分出来也只能服从,只要自己好好过日子。她坚信只要勤劳努力一切都会有好起来的。
自从分家,老公开始在自己家里吃饭,那二十来斤米要吃两个多月,当初的日子肚子里没有油水,胃口都大。晚稻才刚孕穗。自己虽然有孕在身,舍不得吃米饭,因为她得知老公在生产队里劳动非常辛苦,每天吃饭都给老公盛上一碗米饭,自己吃从自留地扒来到红薯。可是无论怎样节俭,这二十多斤米也没法维持两个多月。
几天后突然收到哥哥的寄来的户口证明。真实年龄可以领到结婚证,还得等到明年,哥哥托人找关系改了一岁,从那,她的户籍年龄永远比真实年龄大了一岁。户口已经迁过来,可以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
冬莹听老人说田埂和河边低洼处,有一种草叫;夜夜钻,叶子像兰草,草的根部用镢头挖开有很多像小枣那么大的果子可以吃,在三年自然灾害农家人靠着这些东西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午后她每天扛着镢头,出去刨夜夜钻回来洗干净放一点点盐煮了当饭吃,每当老公回来盛饭,碗底下都是煮的夜夜钻根果,上面盛上薄薄的一层米饭。自留地里採回几根豇豆角也不敢多採,因为婆婆家人也得吃。回来洗净放点盐煮一下,那就是就米饭的菜。分家的那点油只能保持破锅不生锈罢了。
老公是个非常粗心的人,几口饭扒拉完就走人,也不管家里是否还有粮食。冬莹是个非常独立的人。她知道那些粮食不可能吃到新稻谷接上,于是就和村里老人打听,谁家过的富裕一些。
她并不喜欢出去聊天,然而为了借米她不得不出去与村上中老年人聊家常。她嫁过来还不到一年,不出去交往一下谁也不认识。生产队里偶尔也有没农活的时候,乡村人喜欢聚集在一起说说话,为了想办法借米她必须参加这里的聊天。聊天中才得知本村人粮食都紧张没多余米借,只有隔壁村里有户人家,丈夫在供销社工作,日子过的富裕一些,听村民说也许她家可以借到米。
家里还有几斤米,不能吃的一粒没有才出去借啊!午后,她拿着两只口袋一支小扁担一路打听着来到这隔壁村庄。虽说是隔壁村也有二里多路。
冬莹来到这户人家,进门礼貌的说:“您就是唐婶儿吧?您好!”这位被称呼唐婶儿的女士四十五六岁的样子,个子不高一脸和善,她见冬莹拿着袋子心里明白肯定是来借米。于是问道:“请问你家老人是谁?”冬莹说“我是某某的三儿媳妇,家里断粮了想借点米”冬莹说出了公公的名字唐婶儿当然认识。
唐婶儿打量着冬莹说:“想借多少?”冬莹不好意思的说“您看着借吧,到晚稻收割晒干分粮,起码还得一个多月,假如可以的话就借三十斤吧”唐女士看着冬莹挺起的大肚子说“就三十斤吧,你身子重成这样了能行吗?”能答应借三十斤冬莹已经很满足了。她微笑着回答说“没事儿的我在家啥活都干”她想了想又说“这米等分下稻谷我立马就还送过来,太谢谢婶儿了!”唐婶儿把米秤好说“不急,路上慢慢走”唐婶儿见冬莹把三十斤米分两个袋子系在扁担上,然后放在肩膀上。唐婶儿目送着冬莹笨重的身子慢慢远去,不仅暗暗佩服。
冬莹借回三十斤米,可以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解决了口粮问题,日子就感觉过得好快,转眼已经进入农历十月份,她已经到了预产期。虽然已经分了家,不过,有很多活还是在一起的。比如自留地里的黄豆已经收割回来,晒干后摔打脱粒必须要人工摔打。勤劳的她,见黄豆棵已经晒干可以摔打,于是就跪着摔打脱粒黄豆。
虽然已经农历十月初 在江南正午阳光依然有点浓烈,使劲儿摔打和阳光的热度,汗水挂满她的脸颊。
整整一下午就这么坚持着摔打着,当太阳偏西,想着要回家做晚饭,这才想努力站起来,可是几次的努力都没能站立,她见不远处有棵大榆树,于是爬过去扶着树终于站立起来,可是没办法迈步走路,她感觉到孩子的头似乎就要出来了。
这时村上有在厂里上班的已经下班,她二大伯哥在厂里下班回家,正好看到这情景,见到婆婆说:“妈你也真是,冬莹都快生了,你还叫摔黄豆”婆婆委屈的说“我没让她摔黄豆啊,是她自己硬要来干活的”
冬莹在树边靠了好一阵子,见没人了这才艰难的走回家。晚上肚子开始隐隐作痛,估计快要生了。她此时记起母亲的话,生娃阵痛不连着来暂时生不了,阵痛一阵接阵的来,那赶紧去医院。
晚上疼了几阵就不再疼了,直到后半夜感觉肚子疼痛难忍,忍不住叫醒老公说:“我大概要生了,送我去医院吧!”这老公用如今的话说就是妈宝男。啥事儿都听他妈的。于是说“我去问问我娘”说着起身去了母亲那里。
不一会儿婆婆来到冬莹房间说:“去医院生娃可要三十多块钱呢,我看还是叫接生婆吧,可以省不少钱呢!请接生婆只要五元钱”于是老公就听他母亲的去请接生婆去了。冬莹疼的满天大汗,无力争辩任他们摆布。
不一会接生婆来了,疼的实在熬不住就把毛巾塞进嘴里怕喊出来丢人。冬莹疼的死去活来,而老公请来接生婆后就像任务完成,像没事儿人似的下地干活去了。眼前转来转去的是婆婆,她好想老公能来安慰她一下。她后悔自己怀孕疼痛如此地步。下决心坚决不生第二胎。
洋水破了,就是生不下来,这样持续时间太长,肚子里的孩子会窒息死亡。接生婆急了,只好用剪刀火里烧一下,剪开后孩子的头才出来。
由于憋的时间太长孩子生出来浑身发紫没有呼吸,只见接生婆把孩子倒提起来轻轻抖动,拍打后背。不一会儿房间传出婴儿的哭啼声。
公公在外面高喊问道:“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接生婆回应“给您添了个大孙子”
汗水泪水夹杂在一起,挂满冬莹的脸颊。她疲惫的闭着眼睛,当接生婆把婴儿包好放到她身边时,她感觉到一切疼痛煎熬都是值得的。她疲惫的眼神一刻不离的看着自己新生儿。那婴儿满脸都皱纹,像个小老头,瘦弱无比。
(请继续阅读下文)
江南水乡一般到处暑过后,天气才一天天凉爽。九月以后慢慢进入秋季初步阶段。旱地的红薯大豆努力结出果实,晚稻开始孕穗儿。双季稻已经收割完毕。农家人唯一的希望就是盼着秋后五谷丰登,盼着交公粮完毕,能够多分些稻谷解决温饱。
那天,婆婆把冬莹叫到房间说:“你户口还没迁过来,当下提倡晚婚晚育,你属于早婚早育,万一罚款别连累了我们,还是分家吧!”冬莹心里明白婆婆那是找借口想把自己分出来,眼下自己再过两个多月就要生娃,要有不少开支费用,分开后一切费用只能自己承担。心想,当时是你们家催着紧才过早结婚的。虽然这么想也没敢吭声。
不管冬莹同意与否,第二天婆婆把冬莹房间后隔壁那半间朝北门的破屋叫瓦工砌了灶台,一个破锅,一个小水缸。没有桌子,就一个小板凳,分给她二十多斤米,一斤油这家,就算分了。
那朝北门的一间半屋,那是冬冷夏热,而且下雨漏的厉害。她知道既然公婆强调要把自己分出来也只能服从,只要自己好好过日子。她坚信只要勤劳努力一切都会有好起来的。
自从分家,老公开始在自己家里吃饭,那二十来斤米要吃两个多月,当初的日子肚子里没有油水,胃口都大。晚稻才刚孕穗。自己虽然有孕在身,舍不得吃米饭,因为她得知老公在生产队里劳动非常辛苦,每天吃饭都给老公盛上一碗米饭,自己吃从自留地扒来到红薯。可是无论怎样节俭,这二十多斤米也没法维持两个多月。
几天后突然收到哥哥的寄来的户口证明。真实年龄可以领到结婚证,还得等到明年,哥哥托人找关系改了一岁,从那,她的户籍年龄永远比真实年龄大了一岁。户口已经迁过来,可以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
冬莹听老人说田埂和河边低洼处,有一种草叫;夜夜钻,叶子像兰草,草的根部用镢头挖开有很多像小枣那么大的果子可以吃,在三年自然灾害农家人靠着这些东西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午后她每天扛着镢头,出去刨夜夜钻回来洗干净放一点点盐煮了当饭吃,每当老公回来盛饭,碗底下都是煮的夜夜钻根果,上面盛上薄薄的一层米饭。自留地里採回几根豇豆角也不敢多採,因为婆婆家人也得吃。回来洗净放点盐煮一下,那就是就米饭的菜。分家的那点油只能保持破锅不生锈罢了。
老公是个非常粗心的人,几口饭扒拉完就走人,也不管家里是否还有粮食。冬莹是个非常独立的人。她知道那些粮食不可能吃到新稻谷接上,于是就和村里老人打听,谁家过的富裕一些。
她并不喜欢出去聊天,然而为了借米她不得不出去与村上中老年人聊家常。她嫁过来还不到一年,不出去交往一下谁也不认识。生产队里偶尔也有没农活的时候,乡村人喜欢聚集在一起说说话,为了想办法借米她必须参加这里的聊天。聊天中才得知本村人粮食都紧张没多余米借,只有隔壁村里有户人家,丈夫在供销社工作,日子过的富裕一些,听村民说也许她家可以借到米。
家里还有几斤米,不能吃的一粒没有才出去借啊!午后,她拿着两只口袋一支小扁担一路打听着来到这隔壁村庄。虽说是隔壁村也有二里多路。
冬莹来到这户人家,进门礼貌的说:“您就是唐婶儿吧?您好!”这位被称呼唐婶儿的女士四十五六岁的样子,个子不高一脸和善,她见冬莹拿着袋子心里明白肯定是来借米。于是问道:“请问你家老人是谁?”冬莹说“我是某某的三儿媳妇,家里断粮了想借点米”冬莹说出了公公的名字唐婶儿当然认识。
唐婶儿打量着冬莹说:“想借多少?”冬莹不好意思的说“您看着借吧,到晚稻收割晒干分粮,起码还得一个多月,假如可以的话就借三十斤吧”唐女士看着冬莹挺起的大肚子说“就三十斤吧,你身子重成这样了能行吗?”能答应借三十斤冬莹已经很满足了。她微笑着回答说“没事儿的我在家啥活都干”她想了想又说“这米等分下稻谷我立马就还送过来,太谢谢婶儿了!”唐婶儿把米秤好说“不急,路上慢慢走”唐婶儿见冬莹把三十斤米分两个袋子系在扁担上,然后放在肩膀上。唐婶儿目送着冬莹笨重的身子慢慢远去,不仅暗暗佩服。
冬莹借回三十斤米,可以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解决了口粮问题,日子就感觉过得好快,转眼已经进入农历十月份,她已经到了预产期。虽然已经分了家,不过,有很多活还是在一起的。比如自留地里的黄豆已经收割回来,晒干后摔打脱粒必须要人工摔打。勤劳的她,见黄豆棵已经晒干可以摔打,于是就跪着摔打脱粒黄豆。
虽然已经农历十月初 在江南正午阳光依然有点浓烈,使劲儿摔打和阳光的热度,汗水挂满她的脸颊。
整整一下午就这么坚持着摔打着,当太阳偏西,想着要回家做晚饭,这才想努力站起来,可是几次的努力都没能站立,她见不远处有棵大榆树,于是爬过去扶着树终于站立起来,可是没办法迈步走路,她感觉到孩子的头似乎就要出来了。
这时村上有在厂里上班的已经下班,她二大伯哥在厂里下班回家,正好看到这情景,见到婆婆说:“妈你也真是,冬莹都快生了,你还叫摔黄豆”婆婆委屈的说“我没让她摔黄豆啊,是她自己硬要来干活的”
冬莹在树边靠了好一阵子,见没人了这才艰难的走回家。晚上肚子开始隐隐作痛,估计快要生了。她此时记起母亲的话,生娃阵痛不连着来暂时生不了,阵痛一阵接阵的来,那赶紧去医院。
晚上疼了几阵就不再疼了,直到后半夜感觉肚子疼痛难忍,忍不住叫醒老公说:“我大概要生了,送我去医院吧!”这老公用如今的话说就是妈宝男。啥事儿都听他妈的。于是说“我去问问我娘”说着起身去了母亲那里。
不一会儿婆婆来到冬莹房间说:“去医院生娃可要三十多块钱呢,我看还是叫接生婆吧,可以省不少钱呢!请接生婆只要五元钱”于是老公就听他母亲的去请接生婆去了。冬莹疼的满天大汗,无力争辩任他们摆布。
不一会接生婆来了,疼的实在熬不住就把毛巾塞进嘴里怕喊出来丢人。冬莹疼的死去活来,而老公请来接生婆后就像任务完成,像没事儿人似的下地干活去了。眼前转来转去的是婆婆,她好想老公能来安慰她一下。她后悔自己怀孕疼痛如此地步。下决心坚决不生第二胎。
洋水破了,就是生不下来,这样持续时间太长,肚子里的孩子会窒息死亡。接生婆急了,只好用剪刀火里烧一下,剪开后孩子的头才出来。
由于憋的时间太长孩子生出来浑身发紫没有呼吸,只见接生婆把孩子倒提起来轻轻抖动,拍打后背。不一会儿房间传出婴儿的哭啼声。
公公在外面高喊问道:“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接生婆回应“给您添了个大孙子”
汗水泪水夹杂在一起,挂满冬莹的脸颊。她疲惫的闭着眼睛,当接生婆把婴儿包好放到她身边时,她感觉到一切疼痛煎熬都是值得的。她疲惫的眼神一刻不离的看着自己新生儿。那婴儿满脸都皱纹,像个小老头,瘦弱无比。
(请继续阅读下文)
前一篇:【盼望】连载小说(十)
后一篇:《盼望》连载小说(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