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2017-05-12 10:00:44)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所掌握的诗歌鉴赏知识分析鉴赏诗篇,并灵活把握答题技巧。
2、进一步学会细致分析诗篇,尽量答题准确完整,向细微处扣分。
二、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此时已完成了所有语文专题知识的复习,已进行了多次模拟考试及综合套题的训练,已掌握诗歌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这一阶段需要通过再细心的阅读和更完整的答题,取得诗歌阅读的高分或满分。
三、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细读诗篇,把握诗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领悟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2、指导学生细心分析领悟,展开讨论,教师总结。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深透的理解取得本阅读的满分。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赏析第一篇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①此题为编者所加。
②苏:今江苏苏州。秀:秀州,今浙江嘉兴。作者曾几曾任浙西提刑,这首诗可能作于浙西任上。
③霖:一连数日的大雨。
④此句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
⑤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⑥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
⑦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望岁:盼望丰收年成。
作者介绍: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不仅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译文:
(二)鉴赏并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 尾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 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
解析:B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将前人的作品(诗句)化解开来,组合运用,形成一个与前人诗句有联系(渊源)与现代表达又相关的新的语言形式。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理解的再造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乃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是语言和思想的创新。
“化用”和比喻、拟人、设问、用典等一样同属于文学修辞手法。但若沿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路途一路走来,或仅作闲庭漫步,已不难发现它又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常用大修辞。它的本质意义和使用的妙处,可从“师”“造”“新”三个层面来界定和把握。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E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型: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含蓄委婉;清新明丽、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恬淡宁谧、婉约细腻;幽默讽刺、诙谐风趣;豪迈雄奇、慷慨悲壮;沉郁顿挫;俊爽旷达;整散结合、音律和谐等等。)
(答出一项3分,答出两项5分。)
2.特点:雨大,及时。(2分)
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4分)(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以上理解可由教师点拨分析,学生回答。
此处也可以提及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对杜甫的诗篇《野望》的鉴赏得分情况。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
C.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作者在写景时,既有概括,又有细描,颈联由远及近地对江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
E.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C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错误,“侵”在这里是“靠近”的意思,引申为“覆盖”。D项,“颈联由远及近”错误,前三联总体来看是“由远及近”的,颈联只是对近处景物的描绘。选C给2分,D项给3分,全对给5分)
2.(1)对时光流逝、年华空老的伤感,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尾联表现出来的,“扁舟空老去”是说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去,“空”表现出一种无奈和伤感(3分);(2)于国无补、壮志难酬的无奈和遗憾,“无补圣明朝”是说作者想要报国而不能,透露出一种于国无补的遗憾。(3分)
学生在答题时因为对文本及问题阅读不够细致,理解不透不准,所以很多学生选择题失分严重。比如不注意对选项表述中有效信息的把握,C项已解释说“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从中可知“侵”是“覆盖”的意思,并不是“入侵”的意思,作者只是在描写,并未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中表述的“颈联由远及近”的错误也很细微,需要结合前三联仔细判断。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赏析第二篇
注释:
⑴槎:竹木筏。一作“楂”,通“杈”,旁出的树枝。
⑵萝:《全唐诗》校“一作薜。”《楚辞•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薜萝指隐者之服。薜:香草名。
⑶长歌:拉长声调唱歌。
负:背,扛。这里的拄持的意思。
策:木细枝。这里指手杖。《方言》二:“木细枝谓之杪,燕之北鄙、朝鲜例水之间谓之策。”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诗歌鉴赏: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本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含蓄地表达了隐居的幽趣。首联上句“采樵入深山”写的是采樵人,意思是说,樵夫打柴进入深山。下句采用顶针手法,“山深”连接上句的“深山”。“山深”以下三句写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作者捕捉“桥崩”“卧槎”“垂藤”等生动形象入诗,写得很传神。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劳动的艰辛。后四句写日暮时拄着手杖唱歌返回,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译文:
采樵人为了打柴进入深山,只见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桥梁崩塌了,只能靠横卧的树权来支撑,勉强可以通行。道路艰难险阻,山崖上垂下的长藤互相缠绕着,连接在一起,采樵人就攀着长藤通过险要之地。夕阳西下,采樵的同伴渐渐稀少,山风吹拂着身上的萝衣。采樵人拄着轻便的手杖.放声歌唱,望着平野的炊烟款款而归。
(四)鉴赏并回答问题
1.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2.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阅读答案:
1.打柴打进深山里头,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桥梁崩塌横卧树杈支撑,道路险阻垂藤缠绕连
接。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2分)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
采樵人劳动的艰辛。(3分)
2.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3分)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七、诗歌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1、结合选项和问题读懂诗歌。
2、领悟诗歌关键词句,深层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3、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调动所具备的历史知识和答题技巧,具体、全面、准确地鉴赏诗歌并答题。
八、知识链接
1、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
鉴赏要目 |
举 |
|
形 |
人形象 |
品质、性格、节操等 |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
思想情感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
物形象 |
物之特征 |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
|
景(或环境) |
特点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
表达技巧 |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托物言志(或象征) |
托物言志诗 |
||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 |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
||
虚实结合 |
苏轼《江城子》 |
||
动静结合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
用典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
||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语 |
清新、自然、朴素 |
山水田园诗 |
|
豪放俊逸 |
李白诗 |
||
沉郁顿挫 |
杜甫诗 |
||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
边塞诗 |
||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
||
通俗、直白 |
白居易诗 |
2、讲析过程中也可提及期中考试中学生的诗歌阅读答题情况。
醉落魄
惊鸥扑蔌。萧萧卧听鸣幽屋。窗明怪得鸡啼速。墙角烂斑,一半露松绿。
歌楼管竹谁翻曲?丹唇冰面喷馀馥。遗珠满地无人掬。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
题为: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词的上下片的内容。(6分)很多学生因为鉴赏不够细致,无法判明哪句是实写哪句是虚写,所以无法得到高分。
也可提及2016年全国2卷的诗歌阅读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这两道题都需要细致阅读鉴赏、在诗句中找寻细节,这样才能答准答全。
九、课后作业
继续阅读鉴赏诗歌,并完成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