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堆”画法,使乾隆官窑变得极尽奢华

标签:
锦灰堆乾隆锦灰堆乾隆珐琅彩 |
分类: 我的收藏 |
乾隆时期,珐琅彩绘画有了新的发展。其一,郎世宁这个意大利画师曾是乾隆的御用画工。画式画法中的阴阳向背与凹凸感就不仅出现在纸绢画上,也出现在珐琅彩瓷器的绘画上。珐琅彩绘上有用矾红勾画面部的,用不同浓淡、深浅、颜色表现人物衣衫,配景极为传神。其二,“锦灰堆”画法的大量运用。“锦灰堆”(即规矩花)几何纹饰,繁缛而精巧。就是在一种彩色质地中用各种颜色绘制各式各样的织锦纹、丝绸纹和其他花纹,花纹中又添绘各式各样的缠枝花和其他图案,所以也叫“锦上添花”。“锦灰堆”这种繁密的华丽是乾隆在位时的流行时尚,而且愈演愈烈。乾隆后期,“锦灰堆”内还要根据画意的主题描绘大开光,再有多个小开光的也不新奇。开光内绘画山水、人物、诗句种种,极尽奢华之事。
可是我们能够见到的乾隆“锦灰堆”并不多。本人搜索了大量的资料,对于它的工艺述说并无可靠资料。古人用此法作画,创造了“锦灰堆”画法,现代也有画家开始研究“锦灰堆”的画法,但是费时费力,自娱自乐而已。并不为广大藏友看重。但是并没有失去它的艺术性。
笔者费尽心思找到了两个参照物可以满足“锦灰堆”画法解释:“一种彩色质地中用各种颜色绘制各式各样的织锦纹、丝绸纹和其他花纹,花纹中又添绘各式各样的缠枝花和其他图案,所以也叫“锦上添花””。一件是馆藏的,一件是自家的。看到这些繁复的纹饰给我们提出了问题?它是手工画的?没有笔画。还是模板画的?没有生硬。还是模板堆积后烧结的?从微观世界看,有烧结的痕迹。
图一、馆藏珐琅彩,见上下蓝地白色织锦纹。应当是“锦灰堆”画法。
http://s11/mw690/003DCHMmgy6EUg6NQ4aaa&690
图二、胭脂红地织锦纹、花卉纹繁复而有序。典型的锦灰堆画法。
http://s6/bmiddle/003DCHMmgy6EUgqrPq5e5&690
图三、无数的圆点堆积而烧结。
http://s9/bmiddle/003DCHMmgy6EUgBW7VK98&690
图四、无数的点组成了直线。
http://s14/bmiddle/003DCHMmgy6EUgEnEIZ4d&690
如果能把此“锦灰堆”工艺问题解释的清楚,对于那些乾隆时期的特殊的作品有个真实的认识。对于专家的鉴定也有个依据,免得专家们一看到这些匪夷所思的、精制技巧的乾隆艺术品,一律打为赝品、仿品的嫌疑。可是至今对于这些复杂的乾隆时期官窑瓷器的加工技术,我们专家们并没有几人能够潜心去研究、去挖掘。失去了这些技巧,又如何帮助认识真品和精品,又如何进行鉴定和断代哪?
http://s1/bmiddle/003DCHMmgy6EUgULEPu20&690
期望高仿大师进行仿制,一较高低。
http://s2/bmiddle/003DCHMmgy6EUgYMUIpe1&690
http://s4/bmiddle/003DCHMmgy6EUh21DQn43&690
“此物只有乾隆有,只为此时有乾隆”。乾隆皇帝在位60年,经济繁荣,他本人崇尚奢华,酷爱各种工艺品,对烧制瓷器亦是刻意求精,加上督陶官唐英的干练与才能,使乾隆时期的官窑器普遍繁复而奢华。 “锦灰堆”制瓷技术的失传,也就顺理成章,我们缺少了热爱艺术的乾隆皇帝,他的恢弘的艺术品,也就成了我们人类历史的艺术高地,永远放出光辉,无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