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理解生命,关注成长-----读《山童岁月》有感

(2013-06-14 13:53:26)
标签:

转载

如何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中,保护教育的“慢”成分,让素养、文化和思考生根,在教育中感悟生命和成长。
感谢博主的推荐——《山童岁月:通向孩子心灵的15条小径》,凌拂。

  理解生命,关注成长-----读《山童岁月》有感

http://s6/bmiddle/58cc4a87gc67372580e95&690生命是一条远路,或三四十年,或七八十年,艰苦、创楚一步一步地走。这其中要学会自在,自己自在,还要别人自在。    

 

感 谢P先生的推荐,赶在儿童节前购买了《理解教育》和《山童岁月》,放在同事的购物筐里享受儿童节优惠价,两本书只花了20元,感觉赚了很多。也许是职业原因,喜欢读这样的作品,于是阅读变成一种享受,尤其是凌拂的语言有些诗意,给人清新拂面的感觉。本书除了序以外只有两部分,第一辑描写凌拂在台湾三峡镇有木国小8年任教期间的师生情谊,分11部分;第二辑是教学手记,分4部分描写了台湾的校园生态环境、国语课本和建构教学等。这位自愿请调入山的小学老师,白天教学,晚上写作,听过本15篇故事,描写了她眼中儿童的纯真,心中对孩子的信任、期望和爱戴,还有她对教育的看法。读罢之后,让我对山村儿童的天性、对台湾的小学改革和理性的教育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一、     我在你的眼里,你在我的心里

有木国小远离市区,位于群山之中。孩子通向学校的路曲曲幽幽寂寞而长,住在东麓连峰里的学生需要步行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学校,所以昏冥的冬日早晨,群山里已经有儿童奔着小脚在上学的途中。学校有一张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标有学生姓名的家住的位置。老师静置图前便可以那所有学生于眼底,距离的远成就了心灵的近。

凌拂刚调入有木时,全校6各年级只有学童131人,她所带的最乱的6年级,也是全校最乱的班级有25人。孩子们原始、生猛、无明、乱糟糟,有人不会念书,有人从不开口讲话,有人连九九乘法都不会,国语水平只有一二年级左右。上课做什么的都有,就是不进教室,她一方面按照大纲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复习旧知识。

是山区的孩子不聪明还是不用功?凌拂说“旷废是学习最大的障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的阿甲;家中一群家中有着众多兄弟和动物的阿乙;还有每天只交一半作业的阿丙;野性十足,不愿写字喜欢将拳头放进嘴里的阿丁;失去母爱的每天早晨早早到校希望得到老师抱抱的阿戊;考试试卷上不写名字只写XX央被校长抓住的阿屏;放学后不愿回家但最终用自己的命赢了自己身体的阿中;还有总反穿鞋子的黑白郎君……,所有的发生老师都看在眼里,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发生老师也心知肚明,其实孩子的一切,从学习到生活一直都在老师的心里。孩子都是天真的,但成长路上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老师要善于观察,也要善于等待。不仅看到问题的表象,还要明白背后的原因不仅要看到孩子的缺点。很多道理在于行而不在于知。

一群想做事的老师精心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专题活动,每周一的语文和周五的科学,利用短短的15分钟,知性感性并重,以学生为主,由全校老师轮流为学生作最有系统的脑震荡。学问和经历一样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成,不过老师们只求一步步落实去做。

 

这让我想到了我老家的中小学教育。恢复高考以来,村里走出的大学生寥寥无几,高中毕业的也为数不多,很多的孩子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凭,早早辍学,又不愿呆在家中。他们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大多数人做的工作是做建筑零工和学习厨艺。

是他们不用功还是他们不聪明?不是,是对学习的旷废造成了这一切。他们打爸爸妈妈要么忙于农事,要么外出打工将子女交给老人看管,加上家长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高,无力承担子女的教育。老师的个人素养、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实难达到应有的水平。如何城乡教育差别应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二、     纷繁世界中要认清自己

     书中提到,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教育环境进入空前的激荡,改革之声自民间哗然向上突围,沸腾汹涌无法遏制,迫使当局不得不做出应对,颁布一连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论是法令、师资、课程、教学、教科书、财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变革。当然,仓促抢登热潮,假以开放之名行纷乱茫无头绪之实也是常有的现象。关键是自己能否保持自己的一份理性,凌拂和她学校的同事们没有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他们坚持做了两件事,一是推展阅读,二是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教育前几年一窝蜂似的学习杜郎办学经验,将教师重新装修设计,砸了讲台,教室四周皆装上黑板,老师闭嘴,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课堂内容,可是几年过去才发现别人的经验再好也不适合自己,于是砸了的讲台又重新垒砌。

开放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考验,一种新的学习。四处闹哄哄,教师时时刻刻处在一个心灵与视觉的动点,如何做到乱而有序,需要静观,需要定力,需要努力。不能否认,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两种极端,一是抱残守缺,无论素质教育口号喊得多么向,将学生的分数放在首位是某些学校和老师的唯一的追求,他们的眼中只有分数,没有学生,学生是考试的机器,不是生命的独立个体。另外一种是热热闹闹的皮毛秀,尤其是公开课比赛和有教师参观的时候。热闹的师生互动是表象,背后缺乏内涵的深层思考,缺乏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可惜很多这样的可被当成好课来评价。

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今日学东,明日学西,而是让素养、文化和思考生根。而让文化、素养和思考生根需要很长时间,不可能速成。急功近利的教育正事我们所面临和解决的诟病。

认清自己,就是对自我生命和成长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三、    坚持生命的正向

          “生命的正向,是祈愿能在回溯中修正未来”。教育是良心事业,需要艰苦的付出和不断的创新。好的教育需要凌拂老师所说谈的“教育情景”,一种从容、缓慢和睿秀的“情景”,置身其中,自己自在,别人也自在。这种情景的出现,并非易事,需要用心寻觅,需要一颗“巧心”。“巧心”何来?

“巧心”源于个人的内涵素养,而素养源于自发地成长。记得上次姚老师在“教育星空”对话课堂教学时,有一个年轻人问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我的观点是如果想成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可能几年就足够了,但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则需要时时刻刻不断成长,就像郑渊洁所说“闭眼即毕业”,成长也是如此。

一个身怀“巧心”的老师是一个善于洞察的老师,他既能洞察自己,也能洞察别人;既能洞察事情的原委,也能洞察事情的发展方向。此外,还需要“耐心”,耐心等待合适的契机,教育本来就是慢的艺术。

 

     凌拂老师白天教学,晚上创作,有人问她是创造滋润了教学,还是教学丰富了创作。她回答说创作与教学都是成长事业,直见性命。创作的思维可迁移于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成长可默化于生活所观。

作者在前言中的两句话可谓是经典总结:早年不懂孩子,因为不懂的生命。后来生命日有经历,遇到的失落与挫折多了,回首之际,发现日渐懂得了孩子,原来是因为懂得了生命。

与生命和成长比较起来,其它都是次要的,大家都来孩子的生命与成长吧。

 

    (再次感谢pplong先生的推荐)

 

 

                《山童岁月:通向孩子心灵的15条小径》  凌拂/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