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教学设计

(2018-04-27 10:44:16)
标签:

教育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教学设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实验设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怎样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探讨,让学生形成证明化学反应确实发生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从有新物质产生角度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应。

难点: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探讨。

三、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大理石、稀盐酸、Ca(OH)2溶液、CaCl2溶液、NaOH溶液、酚酞试液、试管 滴管、矿泉水瓶、集气瓶、锥形瓶  各类导管、烧杯、单孔橡皮管、U型管、气球、红墨水、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 

 学生分组实验:充满CO2气体的软塑料瓶,试管、滴管、稀盐酸、NaOH溶液、Ca(OH)2溶液、CaCl2溶液、无色酚酞试液

四、教学流程:

【课堂引入】教师演示喷泉实验:并提出问题。

【问题激疑】观察到什么现象?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该实验能否证明CO2与氢氧化       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主要内容,并板书: 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

 学习活动一:对喷泉实验的分析与思考

【讨论展示】描述实验现象,思考,并解释原因

【问题激疑】甲同学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实验中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另一种原因是二氧化碳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使气体的量减少,你认为是哪种原因形成刚才的现象?或是二者都有?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讨论展示】二者因素都有。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占主导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将刚才实验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做对比,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乙生按所述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讨论分析】描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喷泉实验能形成喷泉的原因是: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和CO2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并与水反应,使烧瓶内气体的量减少,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小结归纳】喷泉实验是从什么角度来证明CO2NaOH确实发生化学反应的?写出CO2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活动二:从证明生成新物质的角度来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反应

【问题激疑】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能否通过证明生成的新物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呢?

【合作探究】1、从CO2NaOH的反应可以看出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若要根据产生了新物质证明反应确实发生,实际就是证明什么?需要用到哪些化学知识 ?

        2、复习归纳:NaOHNa2CO3的化学性质。


        3、你有那些方法能证明CO2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法小结】

1)要证明某种物质的存在,就是利用这种物质有              的化学性质来进行。

2)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整理性质——寻找能反应的物质

第二步:选择试剂——筛选出               现象且                      的试剂。

第三步:设计实验,从                                       三方面描述。

 

学习活动三:课堂小结

1、如何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CO2通入Ca(OH)2溶液中,可以看到                      的明显现象,此反应是通过                     来说明反应确实发生。

对无明显反应现象的化学反应,如CO2NaOH溶液反应,可以通过             

                       来说明反应确实发生。

2、证明某物质的存在的一般思路:

                                                  

学习活动四:当堂演练

【拓展延伸】喷泉实验所得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