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厂做到“一个流”了吗?
(2022-05-26 15:31:11)分类: 精益管理 |
—1—
“一个流”生产的八大要点
(1)单件流动
(2)按加工顺序排列设备
(3)按节拍进行生产
(4)站立式走动作业
(5)培养多能工
(6)使用小型、便宜的设备
(7)“U”形布置
(8)作业标准化
—2—
“一个流”生产的优点:
(1)生产提前期(Lead Time)短
图3.29为传统批量生产方式与一个流方式的Lead Time对比。从图中可以计算出,传统批量生产方式就如同我们去医院的各部门体检一样,每过一个项目就需要排队等候,它的Lead Time为20分钟。
千万不要忽略这种快速生产,事实上现在的消费市场,质量、技术往往相差无几,竞争的往往是速度,看谁能最快地推出新品,最快对市场作出响应,抢占最初的高额利润,而不是后来红海的低价血拼。
(2)在制品存量少
(3)占用生产面积小
(4)易暴露问题点,解决问题彻底迅速
(5)容易适应市场与计划的变更
(6)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
问题处理彻底迅速,可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因为单片流动,可避免批量性不良,追溯及时有效,并避免了批量生产时,产品间因相互刮擦、碰撞及堆积等原因造成的不良。
(7)不需要高性能的、大型化的设备,减少投资
(8)减少管理成本,确保财产安全
—3—
“一个流”生产对设备的要求
(1)设备的选择
1)买简易的设备
2)门当户对的设备
3)小型化的设备
(2)流动的设备
1)要小型化
2)设备要有轮子或容易搬运
3)设备的水电气应设快速接头、插座
4)物品在加工时的出入口要一致化,有自动弹出装置更好
5)设备的管线要整齐并有柔性
(3)柔性的设备
1)设备的适用性要强。只要改变某些部位,就能转变成其他用途。
2)设备切换速度要快。产品一有变化,仅需更换部分机构或组件就可生产该产品。
3)明确各生产区域。保持其弹性变更的能力,尽量不隔离成不同的房间。
4)设备要有扩充产能的可能性。
5)设备要能够标准化。不要再花时间去做调整或者是试作的工作
(4)狭窄作业面的设备
作业面缩短,不但可以减少作业者走动时间的浪费,也可以减少作业者的周期时间。
1)前制程的出口为后制程的入口。
2)作业面的接近、高度与深度要使作业者尽量靠近作业点的位置,站立工作时的高度以肚脐的高度为准,深度以手腕前后动作的适当深度即可。
3)狭窄深长的设备。
4)减少无附加价值的走动。
(5)动作理想的设备
从现有的机器动作的品质来改善提升,不但花费的投资少,同时又能很快地满足市场需求的快速成长。
1)有高效动作的设备。设备应能产生有附加价值的加工动作,无效的动作都应去掉。
2)有“连结”功能的设备动作。前后相连的动作有一部份是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动作,它不但可使动作的品质高,而且所花费的成本较低,周期时间也短,产能较高。
3)有移动功能的设备动作。机械设备的动作必须多能工化。
—4—
“一个流”生产对物流的要求
1)单件(小批量)流动。制程中应实现产品的单件流动,避免出现在制品堆积,使得产品品质更有保障。
2)物品不能落地。
3)交通的改善。物流的道路通畅可使物料流动时不受阻碍,同时在生产线变动时能更快速切换。
4)可流动的周转容器。原物料、配件等尽量用可流动的周转容器来搬运,可做到定容定量,方便流转的作用。
5)不能交叉的物流。生产线的布局不能让物流交叉,避免混流。
6)辅助人员保证物流。生产线应设立辅助人员来完成非标准的动作,尽量减少生产线作业员因各种变异因素而造成停线。
7)零配件的放置应符合动作经济原则
1. 两手同时使用。----物料应扇形对称布置
2. 基本动作单元力求减少。----物料、工具应按顺序放置
3. 动作距离力求缩短。----物料、配件应置于正常工作范围内
4. 舒适的工作。----原物料的高度应适当
—5—
“一个流”生产对人员的要求
1. 多能工----一人多岗制
2. 作业标准化----改善的前提
3. 少人化----有弹性的组织
4. 辅助人员----做非标准的工作
5. 团队协作----荣辱与共
—6—
“一个流”生产对质量的要求
1. 每一道工序是前道工序的用户。
2. 每一道工序是后道工序的供货商。
3. 每一道工序只接受前道工序合格的产品。
4. 每一道工序只生产合格的产品。
5. 每一道工序只提供合格的产品给后道工序。
6. 遵循内部用户原则的具体方法是开展自检、互检,并严格按工艺操作规范进行生产。
—7—
“一个流”生产的推行步骤
一般来说,一个流生产大致需要按照以下几个推行步骤:
(1)全员的意识建立。
总体动员及培训,使全体人员深刻了解什么是对客户真正有价值的作业。一个流生产方式中与传统批量生产方式的不同之处。
(2)成立示范改善小组。
成立由生产管理、工程、品管、IE等不同部门人员的中坚干部组成的示范改善小组。建立各自工作职则及团队活动机制,并设立团队目标及奖惩机制。总指挥必须为厂部最高主管,并由事务部门进行改善总体规划及管理。
(3)选定示范生产线。
选取订单、质量较稳定的产品及对应生产线,即从最容易的地方着手做示范,建立改善目标及KPI管控。KPI必须包含Lead Time,WIP、人均产能、良率、损失工时等必不可少的几项指标。
(4)现况调整分析。
选定示范线后,应先充分了解该产品的生产状况(如生产流程图、生产线布置方式、人员配置、设备的架动率、设备瓶颈状况、关键质量控制点等)。
(5)设定生产节拍。
改善的出发点要以生产节拍为依据,生产节拍受生产时间及订单量的变化而变化,与现场的设备、人员的生产能力是无关的。
(6)决定设备、人员的数量。
根据生产节拍、各制程的加工时间和人力时间,计算出各个制程的设备需求数和作业人员的需求数。这里要保证每个工序的Cycle Time要较长(至少大于10秒),即工作内容适当合并,使取放等辅助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较小。
(7)布置一个流的生产线。
要依据制程加工顺序、排列组合设备及人员的工序顺序,设备尽量拉近以减少人员走动及物品搬运的距离,设备小型化、滑轮化、专用化。
(8)配置作业人员。
依计算所得的作业人数及机器设备的布置,以“生产节拍”为目标,将各制程分配到每一个作业员,使得每一位作业员所分配到的制程人力时间的总和能与“生产节拍”完全一致,最好或越接近越好。作业者必须要有能操作多项制程的多能工,才能有效充分地利用人力时间。
(9)单件流动。
工序间划定最小WIP区,产品必须且只能放在WIP区域内,建立“一工序中断,整条线停线”及“正常生产中不进行异常处理”等机制。保证产品能进行一片一片连续性流动。
(10)维持管理与改善。
流线化生产线配置好之后,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应尽量改善,对于人员的排斥,应予以沟通让其接受。同一产品多条生产线不同班次间建立竞争机制。用控制图进行长期推移管理,检查平均值是否达标,变异是否合理。
(11)标准化及水平展开。
建立一整套作业管理机制及标准化文件,并在全工厂内推广。一个流生产可以有效消除生产中的浪费,让产品的生产前置期和在制品WIP降到最少,因为单元内生产高度标准化、节奏化,所以工人的等待浪费,过量生产以及在制品WIP库存管理上的问题可以有效暴露出来,可以促使现场尽快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