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台语片”巨擘余汉祥的电影之旅——《海魔》(1975)

对于一个研究台湾电影的人,如果没有看过台语片那是很不完美的。虽然我对台语片涉猎不深,但是对于早期台湾电影的收寻过程发现台语片在整个台湾电影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天介绍的台语片导演则是让人感到陌生的余汉祥,本以为是平庸的小众导演,可翻开他的电影记录,他所拍摄的电影数量却令人啧舌,在香港影库记录他从1965年到1981年的台语片共49部,而在健全的豆瓣电影里显示一生的电影作品将近90部,对于这么一位量产高的导演却给我留下很多神秘的印象,他的电影可以概括为「无电影海报」、「无电影剧情」以及「无电影资源」,就是这么一位“三无”导演,无任何电影履历,无任何电影殊荣,甚至连导演头像都无人见过。对于这样一位谜一样存在的导演,我只能选择一点一滴从他最早期的台语片研究起,发现他的电影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展现,分别为「余汉祥的台语片」、「余汉祥的歌仔戏」、「余汉祥的特摄片」以及「余汉祥的电影遗珍」,所以本文将围绕这四大类型从新梳理和认识这位被历史遗忘的台语片巨擘余汉祥以及他自导的特摄绝版片《海魔》。
http://s5/mw690/003DbPy0zy7eraKPsZS34&690关于余汉祥电影的梳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虽然枯燥但不乏味,我对于他的关注主要是因为我接触很多的电影基本都有余汉祥的影子,比如在圈子被炒作的女斗题材的《邪门》,圈里人习惯的把它叫作为陈鸿烈的绝版,而不是余汉祥的绝版,可以看出我们对于该导演的淡忘。在余导的所有电影里,陆续被人发现和流出的电影也就十来部,而且很多电影早期都是收藏人的绝版,所以文章也会一一列举这些片子从新解读余导可望被挖掘的几部比较有价值的绝版片。
一、「余汉祥的台语片」
余汉祥早期的电影除了片名并未留下其他有价值的信息,而且片子的顺序杂乱无章,无人梳理,索性在“台语电影列表”里找到了台湾当时几乎所有的台语电影,所以我便建立一个新的Excel单独摘取余导的所有台语电影,按“时间”、“片名”、“公司”、“类型”等进行了归类,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
http://s10/mw690/003DbPy0zy7eraG3JYB69&690
从这个列表能看出余导的最早的电影可以追溯到1965年,当时就以导演的身份拍摄了台语片《艺妲嫁乞丐》,之后便开启了他辉煌的台语片之旅。《艺妲嫁乞丐》这是否是余导最早的电影呢?无意中看到《艺妲嫁乞丐》的摄影师陈喜乐的简介上是这么写的:1964年成立佳成影业公司,创业处女作为《台北人》,由余汉祥导演并且自己担任摄影师,当时这些影片都交由大都影业公司冲洗。后来查了下资料,原来早在1964年5月7日余汉祥便以“余哥”的身份拍摄了人生第一部电影。在这个列表里还发现有意思的是在1967年余导的台语片数量颇多,尤其在1月13日到1月27日每间隔不到一个星期便有一部台语片上映,更匪夷所思的是11月23日居然有两部电影同时上映,即使一位量产很高的导演也是很难在一天同时上映两部电影的。要想了解这其中的原因,需对什么是台语片先有个认识。
《牛家大院》珍贵电影资料
台语电影(Taiwanese cinema),又称为台语片,狭义上是指以台湾话(闽南语)配音的电影。目前的台语电影是专指台湾于1955年至1981年,以台语发音的台湾电影,当时系为与国语片、厦语片等做区隔。在台语片中,不管脚色背景为何,几乎一律以台语发音为主,这与当时国语片情况相同矛盾。1982年后,电影中的语言不再受到制约,多视其脚色而定,且制作方式亦有别于早年几近土法炼钢的方式,因此不在“台语片”定义范围内。
另外,最后一部台语电影是1981年由杨丽花主演的歌仔戏电影《陈三五娘》。1955年至1981年间,台语片总产量达1000多部,现存于国家电影资料馆者约200多部。另外,新世纪多元电影重燃台语热潮,但多与日语华语并用如《浮世光影》(2005)。
《七岁凶手》珍贵电影资料
1962年,已建立一定规模的台语电影市场与制作经验,这使得台语电影又迅速重新站起来,当时台语片的制作预算高达新台币二十至三十万元。当年度,台湾共生产120部台语电影作品,而当时的国语片全年却只有7部影片。
这时期的台语片主要的拍摄场景,主要集中在台北的北投,因为北投的温泉馆林立,室内的拍摄场景,既可有房间也有办公室可以选择,附近的河边又可当作海景拍摄,当红的影星最多一次辄上8部戏。因为拍摄预算门槛低,吸引许多人投入台语片市场,包括没有电影制作背景的人,以摸索的方式参与,造成劣币逐良币的现象,加上电视机逐渐普及,视觉的声光刺激慢慢被电视机取代。后期的台语电影为了吸引观众,开始在电影情形中以置入性行销的方式帮商品打广告,甚至在《海女》系列的电影中,有情色的镜头出现。在乡间的电影院,甚至有看电影免费加映情色电影(俗称小电影),或是在片中穿插现场的脱衣舞表演。
导致1963年以后,台语电影的数量又呈现迅速下滑的趋势。而从1955年到1981年,这一时期的台语电影共只存在26年。在层层限制与政府任其衰退的政策下,台语电影终于在1981年画上暂时休止的符号。这一年,台语片的摄制工作至此划下句点。
1981年1月1日,台湾上映最后一部纯以闽南语配音的“陈三五娘”(杨丽花主演的歌仔戏电影)上映,,叫好不叫座。由于1981年以后到1990年,这时期,广播与电视的蓬勃发展,讲国语的电视剧与综艺节目开始流行,台语电影又逐渐沉下去。
台灣女導演研究2000-2010:她.劇情片.談話錄
从这则介绍我们大致知道台语片的发展历程,从1955年到1981年这短暂的26年时间里,台语片总产量达1000多部,可现存于国家电影资料馆者约200多部。而余导的电影虽然产量多,但也难免很多电影早以佚失,不得不惋惜一番。关于台语片拍摄时间为什么会如此之快,可以看下黄仁著的《日本电影在台湾》书里,文中介绍到1966年余汉祥的台语片《恋爱情报站》改编自日片《冰点小说》,可《恋爱情报站》的导演是李锡津,显然作者是没有认真核对过,而书中这样的错误比比皆是,虽然这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电影书籍,但还是有很多糟粕。改编自小说《冰点》的电影还有几部,比如郭南宏的台语片《零下三点》以及邓荣轩的国语片《冰点》,而我说的则是出自另一位台语片大师辛奇之手的《冰点》。
http://s15/mw690/003DbPy0zy7erb7OrqC1e&690
1966年是辛奇的丰收年,他执导了两部大戏。一是他的电影代表作「后街人生」;二是他将日本畅销小说「冰点」拍成电影。其中「后街人生」是辛奇最满意的电影作品。也是获得第41届金马奖终身成就奖阿匹婆的电影代表作,这是一生都演配角的阿匹婆,在辛奇的提拔下唯一演主角的大戏。
《街头巷尾》电影海报
「后街人生」描写小市民在台湾经济转型期,打拼失败后,发生在违章建筑大杂院的有趣故事。故事剧情和李行导演拍过的「大街小巷」很像。辛奇以戏谑的镜头语言,淋漓尽致地呈现众生相,剧中有被包养的穷苦少女、孤苦伶仃老人、酗酒男等,一群小人物彼此传递同悲欢、共扶持的友情。辛奇拍的虽是小人物,敏锐的性格不改,他以包养女孩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包「一三五」、一个是包「二四六」,讽刺分属每周排「一三五」、「二四六」两班的电检人员。他把剧中坏人的名字,用当时恶名昭彰的议员姓名谐音,观众看了都哄堂大笑。现在反讽时事的搞笑综艺节目,多少受到他的影响。
「冰点」是他执导的第一部国语片,这部影片创下本土电影与日片对打,大胜日本片的纪录。改编自日本畅销小说的「冰点」戏中的雪景,在台湾改成利台风来时的景象代替下雪的场景。由于当年台语片拍片底片多依赖进口,价格非常昂贵,货源大多来自黑市买卖。拍摄期少则三天,最多一周。冒雨工作的辛奇因为过劳工作,得了气喘病。后来辛奇也拍过一段时间文学作品台语片。他的表现可圈可点,被来台湾搜索人才的香港邵氏电影公司老板邵逸夫发掘至香港拍戏;他还曾和郭南宏导演合作替香港邵氏公司拍了一部电影「隐身女侠」,当时台语片被国语影片抢走风采后,台语片没落,辛奇也想改拍国语片,他仿效胡金铨风格拍了一部武侠电影,结果因特技等技术问题无法解决而作罢。他在邵老板邀请下,也到香港拍了几部电影后,惟因为不太适应,又回来台湾发展。
通过以上的了解大致知道为什么台湾早期拍摄的台语片时间会这么短,当红的影星最多一次辄上8部戏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拍摄预算门槛低,不乏有很多粗糙烂制的电影,台语片会又迅速的衰退,原因大约有:
1)台语影片赶工拍摄情况并未改善,常常以十天的拍摄工作天来制作一支片子。
2)拍摄场地缺乏,最常拍摄的地点是台北北投,而常常几组人马一同拍摄。
3)台语影片只能供内销无法拓展市场。
4)影片无法从黑白片升级到彩色片等因素。
5)台湾政府的态度。因为台湾政府不重视台语电影,认为台语电影过于“粗鄙”。
6)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后,制定北京话为国语的政府当局者提倡国语电影。
7)数量过多,题材剧本无法突破,导致观众不但分散,且日渐稀少。
8)诸如李行导演,以国语发音拍摄台湾社会写实片与爱情片的不合社会实情的因素。
9)无线电视的开播。
南洋商报, 30 September 1978, Page 34古铜箫四院今晚半夜场
二、「余汉祥的歌仔戏」
说完台湾的台语片之后,我们再看余导在台语片后期的几部电影,1980年的《郑元和与李亚仙》以及1981年为第一公司拍摄的《陈三五娘》,这两部电影都是歌仔戏天后杨丽华担当主演的。其实余导对于歌仔戏的造诣也很深,尤其与歌仔戏名伶叶青可以说是相爱相惜,两人合作了很多的作品,比如1985年3月4日在台湾首播的30集古装剧《周公与桃花女》,1985年4月首播的30集电视剧《描金扇》以及1985年10月9日到11月23日播出的神仙剧《巫山一段云》等,而叶青的歌仔戏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潇湘夜雨》、《陆文龙》、《红尘客》、《彩云天涯》、《秦淮烟雨》、《杨家将》、《春江花月夜》、《才子佳人之花木兰》等等。
对于叶青网上是这么介绍的:叶青女士出身戏曲世家,自幼学习歌仔戏。1969年,台湾中视开播电视剧歌仔戏,叶青以“花田错”一剧反串小生,一举成名,开始踏入电视歌仔戏圈。1982年,叶青转入“华视”,成立“华视叶青歌仔戏团”,主演了30多年的歌仔戏。叶青演出无数,获奖无数。1993年以其杰出的成就,获邀赴纽约领取“亚洲最杰出艺人奖”,并成为登上林肯艺术中心演出的台湾戏曲艺术家第一人,这是林肯艺术中心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歌仔戏演出纪录,在之前的150年里还从没有歌仔戏踏足这个舞台,为此全团及华视上下都感到万分荣幸。另外她还多次荣获 “金钟奖”,“终身学习奖”“华视奖”等台湾重要奖项。2003年07月,在北京接受中央电视台的访问,成为台湾歌仔戏走入中央台的第一人……
联合晚报, 7 February 1986, Page 25歌仔戏容易唱吗?
关于歌仔戏的发展之路,找了些资料大致了解下:歌仔戏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宜兰,目前台湾民间最兴盛的传统戏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传统表演艺术。歌仔戏是以掺杂古典汉诗、汉文的文言文及闽南语(台湾腔、厦门腔、漳州腔、泉州腔)为主的戏剧。早期演出内容多半为让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辞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是早期农业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也是台湾常民文化的代表。历经时代更迭曾几度遭到打压、排挤。步入当代的歌仔戏演出型式内容日渐丰富、多元、精致,当代更出现许多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戏团与重要文艺传承人。2009年颁定为台湾文化资产之重要传统艺术类。
南洋商报, 26 May 1973, Page 33「情婦」今半夜場明早場
1)电影歌仔戏
1955年,都马班拍摄台湾史上第一部歌仔戏电影“六才子西厢记”,然票房不佳。拱乐社陈澄三随之组织华兴电影制片公司,拍摄“薛平贵与王宝钏”,由刘梅英、吴碧玉等人主演,于1956年播映。此后引发电影歌仔戏风潮,如赛金宝、美都、新南光、日月园等戏团也拍摄电影歌仔戏作品,至1965年后,电影作品止歇。电影歌仔戏将原有舞台剧本长篇故事浓缩、剪裁,于两、三小时内呈现,深受观众欢迎。
2)电视歌仔戏
在1962年台视成立之后,歌仔戏进入电视屏幕,首先演出的是金凤凰歌剧团,真正轰动的是杨丽花。由象征剧场走向写实剧场,使传统歌仔戏有了变化,例如骑马不再以道具身段演出,而是真有其马。此外,唱腔减少,因为电视台语节目只有半小时,扣掉片头片尾和广告,较能配合剩余约21分钟的演出时间。当时电视的三台都有歌仔戏团,台视杨丽花、中视黄香莲、华视叶青,非常竞争。约在1971年时,推行国语运动,布袋戏和歌仔戏消失过一段时日。【状元楼】是当时电视歌仔戏的主题曲。
南洋商报, 28 September 1974, Page 28龍潭虎穴四院今半夜場
三、 「余汉祥的特摄片」
讲完余导最重要的两个板块之后,我们再来看那些年余导拍摄的特技电影。关于余导的特摄片我们应该不陌生,因为有几部都是最近几年流出的,比如1974年的余汉祥执导的灵幻片《一寸法师》。常满公司耗费数百万制作,讲述一寸法师的传奇,以及飞天童和天仙女等人,如何扫妖除魔的故事;再比如1985年的《符法奇兵》,也叫《中国邪术》,是一部仙道斗法娱乐钜片;
http://s2/mw690/003DbPy0zy7erdXV58511&690
还有一部之前找到的海报名为《神童》的电影,海报里小孩的造型跟《一寸法师》的海报相似,但看了标语是“幻影术大破天雷神功”,误以为是1973年的电影《飞天神童》,之后找到与之类似的海报才明确是1982年的《小飞龙》。除此之外,关于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是雌雄莫辩,比如豆瓣上和DVCD的封面关于《小飞龙》的导演写的是杜鲁波,而早期发行的《神童》海报则写的是余汉祥,直到我看到电影资源之后导演原来是林鹰,而余汉祥实际是执行导演,就好比余汉祥早前在郭南宏的电影指导的《吹牛大王》与《大侠史艳文》一样。《小飞龙》海报宣传说是“诡异莫测的突来袭击,玄妙的脱险幻术”、“一场在武林中的大滑稽神剧”。讲述的是沉寂已久的江湖邪风四起,风流倜傥的小飞龙遇一艳遇,随后遭到一连串诡异莫测的袭击,令他身不由己,濒临绝境关头,小飞龙遭奇遇,最后终于揭开一个惊世大秘密……
当然说到特摄片不得不说的是1978年的三部由唐宝云主演的神怪片《张天师捉妖》、《蛇郎君》与《陈靖姑收妖》。可惜这几部电影都无缘见到,最有希望的《陈靖姑收妖》在露天拍卖的价格则是高达一万台币。《蛇郎君》的原型是取材自台湾的民间故事,但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先找了两个看看。
(一)一个老人误采蛇的花朵,蛇帮他拾回失落的斧头。老人有三个女儿,蛇要老人把其中一个嫁给他。三个女儿中只有小女儿为解老父之忧而嫁蛇,嫁后蛇恢复了人形,夫妻生活美满。但这引起大姐的忌妒,把妹妹引到井边照影而把她推落井中淹死,并冒充她到蛇郎家中。妹妹的亡魂则变形为一只鸟,讥讽她的姐姐。鸟被姐姐杀死后,从鸟尸长岀一棵竹子,姐姐用来制床或椅,但一坐上去就跌倒。姐姐把床或椅烧掉,结果火星蹦瞎了她的眼;亡魂又变成一条蛇咬死了姐姐。连续变形后,女主角变回人形,设法让丈夫认岀,夫妻团圆。
http://s15/mw690/003DbPy0zy7ercvDP5A1e&690
(二)有一个老公公有三个女儿,每天早上就挑菜去卖,都会经过一遍花园的地方,每次走过就会摘三朵花,给他家的三个女儿,就在那时,蛇郎君经常看老公公,有天就抓了他,寻问他为何一直偷摘他的花,要做什么?蛇郎君要抓老公公,就把他抓走了,老公公说:「不行啦!我有三个女儿很爱漂亮」,摘了三朵花给他三个女儿,就有天蛇郎君说:「好,那你这样子的话,其中一个给我作太太,肯的话,我就不会把你带去关,不肯的话就要被关」。结果老公公回去后,女儿就问他:「爸爸爸爸,你在烦恼什么?」我(老公公)苦恼的是,蛇郎君要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他,问大的,大的不要,问老二,老二不要,小的看爸爸这样愁眉苦脸的样子,小女儿就答应嫁给他。
有一天就蛇郎君要来娶她,要娶她的时候,小女儿不知蛇郎君就是蛇变的,长得很英俊,然后就结婚了,结婚后过得很幸福,穿得好,吃得又好。大姐二姐就嫉妒她,想尽办法想害死小妹,然后又想要嫁给蛇郎君。有天妹妹在洗衣服,就把她推到水里淹死她。淹死了以后,姐姐就很高兴要假装成妹妹,到蛇郎君家住,结果妹妹虽然是掉到水里淹死,但是她变成一只鸟在竹子上,就一直在竹子上一直叫:「不要脸不要脸,你霸占你妹妺的丈夫」,姐姐一听到,妹妹的声音喔,她就把鸟给打死,拿去烤~烤鸟仔巴,烤好的时候虽然妹妹被烤成鸟仔巴,但是她又变了,姐姐还是没有得逞在那边过好生活。结果妹妺又变成一个凳子,姐姐一边烧火煮饭的时候,凳子就一直摇摇摇摇,姐姐又想,那一定是妹妹,就给它砍下来烧火,把凳子放到灶里烧。
当蛇郎君知道这件事情后,知道这个是姐姐,心这么坏,妺妹给她害死了几次,还要害她,结果蛇郎君有天,等姐姐在床铺时,引来蛇,在蚊帐和床铺到处,结果姊姊就被吓死了。
南洋商报, 17 May 1975, Page 24蛇女奇聞三院今半夜場
看了下《蛇郎君》故事原型之后发现这部电影跟余汉祥1974年的《蛇女奇闻》很相像,同样这也是余导早期的一部特摄片,讲述的是传奇神怪人蛇畸恋的故事。余导1978年另外一部特摄片则是岳阳主演的《张天师捉妖》,特聘日本小林朝炼,担任特技指导。片中张天师与鲤鱼精斗法,金娘子与牛魔王、艳尸精比武等镜头,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
《张天师捉妖》绝版海报
接着说下葛小宝与葛香亭演的《陈靖姑收妖》,在海报宣传上说是“耗资千万倾全力拍摄神怪特技电影”,根据民间神话传说改编而成,菩萨知道蛇妖危害人间,滴血向西北弹送至福州南台下渡地方陈家投胎为女以收服妖蛇……对于陈靖姑可能我们不是很了解,关于祂的介绍网上很多,我找了一篇可了解下。
http://s7/mw690/003DbPy0zy7ercToalE56&690
陈靖姑是福建的一位民间女神,与海上保护神天后妈祖林默娘齐名。民间对其信仰从福州、闽江流域扩展到闽东、闽北、台湾并流传海外,其庙宇遍布各地,历千年而不衰,从民间传说到小说、戏剧、评话、地方志,形成了民间文化,今天仍有研究价值。
陈靖姑不是神话人物,确有其人。《闽都别记》、《福州府志》、《闽侯乡土志》等和古田、罗源、长乐、闽侯等县志都有记载。
陈靖姑是闽侯藤山下渡人(现属福州市仓山区)。出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年),正月十五日,其父陈昌,母葛氏,陈昌偕妻弟葛如川,设馆教书。陈靖姑自幼聪慧,信奉观音大士,朝夕参拜,三岁能念观世音经咒,七岁就读家馆,与古田刘杞莲同学,亲如兄妹,并由双方父母议定婚约,陈靖姑十四岁时,为避婚事,入“闾山大法院”学道,由许真君传授闾山正法,因不想出嫁,拒学护胎救产法。许真人叮嘱其二十四岁不能动法器,因不遵师嘱,脱胎祈雨而仙逝。
http://s16/mw690/003DbPy0zy7erd6nUlxdf&690
南洋商报, 11 October 1978, Page 12陈靖姑收妖两院今天起映
陈靖姑由人变成神,由于她降妖灭怪,祈雨救灾,护胎救产,保护妇幼,造福人民,才深受人民爱戴,信奉为神,这是一种信仰、文化。关于她的传说至今仍被传诵:
传说古田临水洞内白蛇精,与长坑鬼勾结,将山洞变为华屋,蛇精变为美女,诱青年入洞加以杀害。适刘杞莲会文回家,路过此地,被骗入洞,逼婚不从,被绑到吊梁上。欲加害时,陈靖姑赶到,破洞救夫,在双方家长要求下,念与杞莲数载同窗,遂改变初衷,在古田与刘杞莲成婚,后将临水洞改为临水宫。
白蛇精逃往福州皇宫,变为陈金凤皇后,真皇后被长坑鬼关在长坑山洞,白蛇精在宫内残害三十六位宫娥,又迷惑闽王王延钧,欲取陈靖姑之心以治病。靖姑将计就计,入宫除妖,将白蛇精斩为三段,分别埋在开元寺铁佛古井内、井楼门七星井内与龙潭角龙潭中。并破长坑洞府,救回陈皇后,救活三十六位宫娥。闽王感德,敕封慈济临水陈夫人,下令修建临水宫。
陈靖姑还用闾山正法破袁广智茅山邪法,灭蝴蝶精,平定叛乱,避免屠城之祸,挽救将士百姓。闽王王璘甚为感德,复封陈靖姑为崇福临水陈夫人。
陈靖姑在除妖灭怪过程中,对顽固不化、残害人民者,如白蛇精、蝴蝶精、长坑鬼则坚决消灭之,而对愿意改邪归正者,如丹霞石猴等,则收归正果,协助除妖。
陈靖姑二十四岁时,福州大旱,若不下雨,将颗粒无收。闽王令陈守元等道士设坛祈雨,因法力不够,越祈越晴,闽王发怒,责令五日内再祈无雨,则用柴塔烧死诸道士。陈守元无法,只好恳请陈靖姑祈雨。陈靖姑当时怀孕,脱胎祈雨,自身十分危险。为了兄长守元及诸道士,更是为了广大灾民,毅然答应施法祈雨致遭产厄。
相传陈靖姑死后英灵回至闾山,深悔当年不学护胎救产之法,许真人于是又教其护胎救产之法,故成为民间儿童妇女之保护神。
文章说到这里,特摄片还没有讲完,再来说说圈里的一部绝版,也是渴望能得到的一部特摄片《金刀斩怪魔》,它有个别名叫《海魔》,这是由美溥机构出品,“耗资千万拍摄完成的一部传奇神怪特技电影”。关于这部电影的资料同样也是相当匮乏,万幸的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则保留了一些记载,在2009年9月21日一名孟飞的日本影迷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海魔(陸を行く、じゃなくて)》的文章,看完介绍之后原来《海魔》也是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我这边先把文章主要的内容大致翻一下,因为我不是学日语的,懂日文可以看下文章最后备注的链接。
香港刊登时的报刊广告(一九七六年三月)
1970年代前半期,《奥特曼》和《假面骑士》等日本的英雄人物在香港和台湾大受欢迎。但是1972年日台断交,台湾禁止放映日本电影(包括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合作的电影,日本人投资的香港电影),所以当时香港电影抛弃去了日本的特效场面和日本演员以“国片”的名义用这种擦边球的方式在台湾上映。
直到1975年7月9日由长弓制作的《铁超人》片中部分片段剪辑自日本特摄百变龙,被怀疑是“假国片”,在上映后不久将会被重新审查。
而同一年8月1日在台湾上映的由三上睦男负责特效,西本正(贺蘭山)拍摄的香港电影《中国超人》,台湾当局对此重新审视对待,从这之后,台湾当局也慢慢放宽了限制,日本演艺人员参与的香港电影可以在台湾放映,而台湾电影也慢慢放松了对日本演员演出的制约。
在这种潮流下,台湾的制作公司——美鸿企业机构有限公司(海报署名为美溥机构)让高野宏一负责《海魔》的特摄制作,拍摄时高野宏一从日本招致了20名左右的制作团队,其特效也得到了高度评价。
http://s9/bmiddle/003DbPy0zy7erdudYTK08&690
《中国超人》珍贵电影资料
看完介绍之后,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邵氏电影公司制作的《中国超人》,编剧出自倪匡之手,袁祥仁负责特技演出。对于这部电影,一名豆瓣网友是这么评价的:仿日式的港产特摄。布景、道具都很精致,皮套更是直接由日本制造。片中借鉴有大量经典特摄元素,怪人与杂兵,机车与闪灯,等身战与巨大战,骑士风拳脚与奥特式光线技,可谓应有尽有。不过端掉庞大邪恶组织的故事还是更适合单元剧集的表现形式,拍作电影局限性比较大。
http://s8/mw690/003DbPy0zy7erdKDGzJ17&690
文中提到的《铁超人》其实也算是一部稀有之物,目前能找到的是西班牙语版本,《铁超人》系根据世界著名漫画小说《铁甲万能侠》改编,电影由秦沛、何志强等主演,是锦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宣传声势不比前面几部差到哪,“耗资千万创新超级科学幻想无敌钜片”,看到这则标语评论里会打上666,但看到电影开头的怪物出现时头上飘来一万只草泥马,卧槽,这就是千万级神片……
「正宗電影並非電視片集」とあるのが笑えます。
还有一部比较生冷的电影是1974年日本与泰国拍摄的《哈努曼和七个奥特曼》,关于这部电影有几个别名,从找到的海报可以看到片名叫《飞天超人》,在《香港影片大全》说《飞天超人》是《中国超人》别名,但我觉得跟这部日本与泰国拍的电影极其相似的,其海报的小标题也写得很可爱:正宗电影并非电视片集。另一则小标题写到:七超人大显神通,六奇招力斗怪兽。另一张海报则叫《猴王大战七超人》,而且宣传上更逗:太空深处魔兽!星球围着它跳舞!口吐电光大神怪!今天呼呼来了!!!还有一则小标题写的比较震撼:荣获今年亚洲影展特技密特拉奖巨片。看来这部电影还是有必要花时间看看的。
四、 「余汉祥的电影遗珍」
最后一个章节是聊聊余导最近一些流出的电影和有待挖掘的绝版片。除了前面介绍的几部电影之外,余导的电影在网上有源的还有几部,我罗列下:上海滩马素贞(1972)、失身(1973)、古铜萧(1978)、太极阴阳拳(1980)、名门正派(1980)、陈三五娘(1981)、新火烧红莲寺(1982)。听朋友说岳阳1979年的《城隍爷》也被人偷偷流出,关于这部电影之前没有找过,所以绝版程度未知。从我找到的一则海报写着:民间传奇盗亦有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果!劝人为善!水鬼升城隍死囚守信义!
《城隍爷》绝版海报
不过早在1975年,余导就和岳阳合作了一部奇情神怪片《鬼屋艳遇》,同样也是一部值得挖掘的绝版。这是一部包括两段不同性质的故事,充满喜趣而令人遐想的艳遇,更有充满恐怖紧张的气氛。在海报上则写着:古装、时装交错穿插,一张票价、双料娱乐。
http://s14/mw690/003DbPy0zy7erecWTP72d&690鬼屋艷遇 (1975)
导演: 余汉祥
编剧: 董炎良
主演: 韩湘琴 / 梁修身 / 岳阳 / 陈莎莉 / 葛小宝 /
类型: 喜剧 / 奇幻 / 鬼怪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75-10-18(台湾)
又名: The Romance in the Ghost House
http://s10/mw690/003DbPy0zy7eregWn2h19&690
http://s14/mw690/003DbPy0zy7ereknkVnbd&690
http://s14/mw690/003DbPy0zy7ereppbkhdd&690
备注:
1)1976年3月25日付『華僑日報』(「『海魔』特技出色 孟飛子可觀」)及び1976年3月26日付『香港工商日報』(「海魔特技比美超人」)による。
2)陳靖姑收妖 唐寶雲, 劉長銘, 梁二, 葛小寶 1975 (神怪)
3)台湾电影列表
诚心之作,转载请标注!
更多精彩可以扫扫二维码,与我们互动。一起学习,共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