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09月15日

(2023-09-15 23:47:52)

   这个星期开始看的雍正王朝,刚把第九集看完,太子被废了。康熙对这个二儿子是真的很疼爱,太子在前九集一直在犯错,大错犯,小错也犯,不谨慎,说话容易被人抓到把柄然后背后捅他刀子,不聪明,不懂康熙的心思,还跟康熙的妃子混在一起,然而康熙一直在教他,属于是手把手都教不会。到第九集的时候,被八阿哥党几兄弟诬陷谋反,大阿哥当了那个出头鸟一脚油门踩到底,可劲儿往里面倒油,恨不得这时候直接把太子给弄死了就达到目的了,三阿哥就猛把大阿哥往坑里推,兄友弟恭啊,把康熙气的一口气没缓上来直接晕过去了。

 

         前期几兄弟应该是三个党派,老二因为是康熙原配皇后赫舍里生的,赫舍里跟康熙感情很好,死的又早,康熙心疼这个儿子从小就没有了妈,立他做太子,而且对他一直非常疼爱,老四和老十三是太子党。大阿哥是老大,所以他一直不服老二的,是明着跟老二斗争。老八给自己立了贤明的人设,老九老十是老八党,老八永远是背后下绊子,拿着老大跟太子的明争做文章,推老大出去整太子,自己躲在幕后坐收渔利,而且总在关键时候超水平发挥,不但给出满分答案让康熙认可,还能让其他大臣都看好他愿意跟他结盟。老四一开始是跟着太子混的,死心塌地对这个二哥,但几次重大事项都是老四在前面冲锋陷阵,太子在背后撤伙,甚至背刺,实在让人寒心。

 

         前期老四手下办事的主要干将就三个,年羹尧、田文镜、邬思道,年羹尧是开场就跟着老四了;邬思道脾气古怪但有大才,为了把邬思道收入麾下于是派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伺候他,两人感情非同寻常;田文镜是赈灾的时候发现的人才,在田文镜最困难的时候出现,把他拉起来并且重用,老四对田文镜有知遇之恩和再造之恩。然后还有李卫,出场的时候按剧本设定是11岁,这太小了不能指望他去办事。老十三是老四最好的兄弟和最铁杆的盟友,十三正直且重感情。

 

         老四办的第一件事是到江南赈灾,赈灾买粮食的钱其实是套的大阿哥的,这么看来这些阿哥们除了每年几万两的俸禄,另外也有来钱的渠道的,所以后面国库空虚需要追缴欠款,怎么太子和老十还能欠这么多银子的,他们应该都有自己的来钱渠道的吧。三阿哥欠了30万两,是为了编书借出去用的,属于正当用途,康熙是很支持他这个事业的,所以康熙用自己的体己钱给他还上了。太子欠了50万两,欠的最多的就是太子了,明明太子俸禄是其他几兄弟的几倍了,一年五万两白银作为俸禄,另外做了这么多年太子他也有自己的财路的,这样都还能欠这么多钱出来,最后是卖了几个肥缺的官位出去把这个窟窿给补上了,弹幕都说卖亏了,那几个肥缺能捞的钱远超过他卖的价,啧啧。老十欠了20万两,这就纯属花钱无底洞,完全是个人享受了,最后康熙问话,老十还说什么,你拿体己钱就给三哥还钱,却不给我还钱,这是偏心,看不起我这个儿子,老八老九悄悄提醒老十不要瞎说话了,老十不管不顾叭叭一顿输出,净是歪理,气的康熙大骂他不学无术,关了老十半年。猪队友啊猪队友,带不动啊带不动,还是要会投胎,再坑队友那也是康熙的儿子,老八的亲兄弟,换成普通大臣家的富家子,老八估计捏着鼻子都不会要这个队友的。

 

         国库追债这事情谁都知道不好办,自己讨不到什么好,净得罪人了,能在国库欠大笔银子的人,能是普通人吗?所以八阿哥躲开了,而且愿意把管理国库这个职位腾出来。太子是康熙最疼爱的儿子,将来还要让他接班的,所以不愿意让太子去做这么得罪人的事情。最后就落到了四阿哥的头上,康熙让他做孤臣,弹幕就在说,皇帝是最大的孤臣。清朝以前的朝代,皇帝一个人斗不过这么多大臣的时候,就会重用外戚和宦官,来制衡这些大臣,外戚和宦官行使的是皇权,代表皇帝个人意志,权力来源完全是皇帝个人,所以高度依赖皇帝的信任,不然分分钟打掉你,大臣行使相权和行政权,组成帝国运行的毛细血管,我这么理解对吧。清朝就已经把外戚和宦官势力规范约束起来了,属于是古代封建王朝集权的巅峰了。

 

然后我也搜了下老八给年秋月一家人抬旗的意思,清朝是满族人统治汉族人,所以对汉人灌输的奴才思想,汉人比满族人低一等,满族人等级划分分为八旗和包衣,包衣是八旗的奴才,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皇帝本人直接统领上三旗,所以上三旗地位最高,比如皇后家族如果不显赫,属于下五旗,那如果皇后家族在的那一旗旗主去世了,皇后还得去吊孝,那就不符合皇后身份了,毕竟皇后跟皇帝是一家子的,是主子,其他旗只能做皇帝的奴才,皇后去吊孝,不像样子。所以皇帝身边重要嫔妃出身如果不显赫,都会抬旗抬到上三旗,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人家分析说给年秋月一家人抬旗,就是老八自己想娶年秋月的意思了,断绝年秋月跟邬思道的念想,因为年秋月的哥哥是年羹尧,老八必须把年羹尧牢牢绑在自己这条船上,如果年秋月嫁给邬思道,年羹尧跟邬思道结成了同盟,年羹尧能文能武,邬思道谋略过人,这样就势力过大了老八会忌惮。而且年秋月温柔漂亮聪慧,老八也喜欢她。

 

追欠款的时候,魏东亭拿不出来35万两银子的欠款,最后无奈自尽了。弹幕都在惋惜,魏东亭很冤枉,他这欠下来的钱很大部分是给康熙用了。因为康熙几次南巡都住在魏东亭家里,不能委屈了皇帝,魏东亭招待康熙花销超百万两白银,康熙心里也是知道的。魏东亭是真还不上这笔钱,他去求十三阿哥,十三是愿意帮他的,但找四哥求情放宽期限他又见不到,自己想出钱帮忙又实在拿不出来那么多钱,魏东亭回家后走投无路就上吊自尽了。魏东亭如果一开始就去找康熙说情会怎么样啊,一开始想,如果康熙因为魏东亭个人困难就不追他的债了,那其他人看到了就都会纷纷效仿,更加有理由不还钱了,这债就追不下去了,魏东亭也知道这个情况,不想给康熙惹麻烦所以自我了断了,当然也是希望康熙念在自己多年效忠的份儿上,给自己的家人子女留条路。但后面看,有几个实在困难的大臣家里拿不出来钱还债,康熙私下用自己的体己钱还掉了,其实也是给其他人都看看,这几个最困难的人都还了钱,那其他那些人不那么困难的,占便宜的,想着法不责众的,放高利贷的,当还的都该还了,再没有理由推辞了,魏东亭如果私下找康熙,也许康熙会伸手帮下,但实在不走运,魏东亭是第一个被追债的,且欠的实在太多了。

 

魏东亭死后康熙很难过,给拨了40万两,35万还债,5万给他的家人做安置费。儿子小魏主持丧礼,各路老友同僚都来吊孝,儿子有情绪很正常,但是聚众闹事挑拨各位大人情绪,最后这群人一起拒不还钱,小魏这就真是把路走死了。准确说小魏并没有组织这些老臣不还钱,他是把老爹死掉的罪魁祸首全退到了催债的田文镜身上,呼吁大家一起对付田文镜,但这些老臣真的不是好人啊,马上就调转话头,从聚众讨伐田文镜变成了聚众不还钱,一旦有人开这个头,马上一呼百应,以对抗田文镜的理由来不还钱,有道理吗,没道理,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就是不想还钱想借题发挥趁机赖账而已。

 

刚好老四来了吊唁了,给田文镜撑腰,魏东亭死了大家都很难过,但钱,你们照样要还。老四是个好领导,下属有难他真顶着。再看太子在干什么,他领悟错了康熙的意思,康熙拿钱给困难大臣还债,是要催回来更多的债,太子直接大庭广众下跑来说老四不会办事,都是老四把局面搞成这样的,他和皇帝仁善,钱帮几个大臣还了,其他人也要还,两年内还上就行。想用康熙的体己钱给自己买好名声,以为这么做能收拢大臣们的心,人家心里指不定怎么笑你这个大傻子,既让康熙再次失望,又背刺老四让老四寒心,这个时候老四是真的死心塌地对他的。当了三十年太子是怎么能做出来这么没水平的事的,实在没道理。

 

小魏这一闹也把路彻底走死了,以后就这样了,只会越混越差,不会有任何意外。本来嘛,这个时候魏东亭死了,他是为了不让康熙为难自尽的,康熙对他有愧疚的心理,也是老四不愿意宽限一段时间,魏东亭的死老四也有一定责任,老四心理也是愧疚的。所以小魏在各位大臣来吊唁的时候,应该表达出来,第一,我爹伺候了皇上一辈子,为国牺牲是宿命,我不怨任何人;第二,我爹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就是为了不让皇上为难,各位大人应该理解皇上的难处,赶紧的把钱还了;第三,皇上仁善念旧,帮我爹还了债务,又给我们家留了足够的安置金,我们全家继续肝脑涂地为国效忠。放一百万个心,这话一定会传到皇上耳朵里的。接下来,小魏如果争气,进入官场,康熙可能会给他安在一个接近权力中心的位置,哪怕就是个七品芝麻官,只要还处在权力中心,以后好好干,是完全可能接下老爹的政治遗产,甚至可能能超越老爹的。而且这一趟下来,算是搭上老四的头班车了,未来皇帝的认可也有了,不出错干上30年都没问题啊。但小魏这么一闹,四爷出来当众揭了他的老底,养了四房小妾,外面还包养了一些的妓女,给第四房小妾打镯子花了5000两,就是小魏挥霍无度才害的魏东亭欠下这么大窟窿的!这就完了,小魏下一趟的头班车没赶上,现班车也坐不上了,连趴在车顶的资格都没有了,可以直接到站下车了,顶多靠着他老爹的荫蔽做个边缘职位的芝麻官,还想升迁,还想翻身,不可能了,第一,自己不是那块料,第二,现任和未来的大领导让他一次全得罪光了,第三,这群叔叔伯伯都知道你的德行了,不会把橄榄枝投给你。好好过日子,5万两足够衣食无忧过几辈子了,当时一个小康家庭一年的开销不过20两,但小魏是能好好过日子的人吗,小妾打个镯子能花5000两,这么多小妾妓女一人一套头面他兜里就干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3年09月08日
后一篇:2023年09月2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