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祝勇《纸上的故宫》有感宋晓军/文

(2022-03-26 10:56:38)
分类: 书文轶事

读祝勇《纸上的故宫》有感宋晓军/文

初读《纸上的故宫》惊讶于这是一本没有序的书,既无序言,亦无后记。让人在懵懂中,翻卷而阅,乃至爱不释手。至今日读毕,心想若我是作者,亦无法作序。说实话,由于书名的误导,本以为这是一本讲述故宫往事的追忆。读着读着,才知这是一本漫溢历史长河,打破时空隔界的杂集。

书中有从容、淡定、逍遥的王羲之,酒后泼墨,挥就惊世骇俗的《兰亭序》,“清流激湍,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畅叙幽情”,没有丝竹管弦的侵扰,唯有惺惺相惜的咏诵对饮。这充满情怀和意境的场景,让我一个酒精过敏的人居然也想列席其中,哪怕晕厥不振。但瞬间的念头,让我感觉竟似玷污了这份美好,在席的名仕个个震耳欲溃,我若是那溪间穿梭往来的侍童已是人生之大幸。《兰亭序》,一个令历代帝王痴迷,终不知所去的宝迹在中国人心头撒下一颗种子,让后来者追随,让世人仰望。所以,我终于明白作者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什么?文化是超越吃喝拉撒之上的那丝欲念,那点渴望,那缕求索,是为灵魂准备的酒药和饭食。

书中还有孟浪狂放、高华清奇,在大唐盛世最不安分的李白。李白的思想是混杂的,不纯的,尤如他的血统,他是儒家,是道家,是墨家,又是纵横家,可以说是物象万千。正是这样广袤的背景,让他婉约时作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清平调》,豪放时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我们都是读着李白的诗长大,他的诗已经成为我们的遗传基因和血液细胞,他的诗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所以作者疾呼:没有李白的中国,还能叫中国吗?

书中还有锋芒毕露、才华熠熠、飘逸俊秀,却一次次从失败走向失败,最终殁于瘴疠之地的苏轼。苏轼没有身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坏的时代,但面对这些,他恬静淡然,以苦作乐,以炼狱淬火的豪迈精神引导着中国文学从“红袖纤指”的游戏笔墨走向“民生家国”的历史穿透。难怪作者感叹像苏轼这样仅次于上帝的人,在历史中终将成为绝版!

在认识了这些流芳千古的圣人后,作者又用细腻敏感的笔触带领我们去游历那些从未听过亦或略有耳闻,甚至虽然熟悉却又陌生的远方。我如同一个随行者,步履踉跄,却满怀憧憬。

第一站,我们住进了北宋的世外桃源----楠溪江。楠溪江至今保留着河流的本色,那里的水是蓝色的。倚水散落的是一个个寂静的村落,村落里是一张张有着岩石一样纯朴洁净面孔的乡民。在这里,我仿佛是一个参与者,而非观赏者,我在这里的土锅炉灶煮饭,在这里的茶盏中品茗那一份慵懒,在隔断的雕镂中偷看河边杵衣的少女。。。。。。。这里是主流社会的边缘,这里是山野智慧的起源,这里更是体现耕读渔樵的人生理想。

上林湖,一个清晰、明确的名字,它必定是穿林而上,又倚林而居。在作者眼里,这是一个无法用言语去表达描述的湖。因为,这里的湖水自然透明,温暖仁慈,浩瀚飘渺,这一切会让人顿然钝化,让人不得不选择缄默。

在婺源浸满柴火味的空气里,我们不动声色地行进着,我们和作者一起在高堂华屋里寻找徽商留下的历史印记,在廊桥上倾听风月吹过的声音,在老屋里摊开笔墨写下这里的爱情,用夜的安详和晨的苏醒慢慢打开如此内向的婺源。

作者还带我们去看了承载绍兴人梦想和荣耀的水上戏台,无论历史如何流转,台上剧目更选纷繁,绍兴人仍然会在柴米油盐后津津有味地看着属于自己的戏。这一幕幕孝子悌弟,忠臣义士,造就了绍兴人的血脉基因,因而从这里走出来大禹、西施、鲁迅、秋瑾、马寅初、陶行知。。。。。。

恍惚中,我们乘上了时光快车,光影之间,我走到了赣州的围屋,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为生存一次次如潮水般南迁的中原人的身影,看到了猎猎西风中逆行而上的红色军队,看到了把自己的世界压缩在一道围墙内抱团取暖的客家人。我们走过阿坝,在敬畏中平庸而退。我们跋涉在茶马古道上,把打尖点选在空灵的沙溪古镇,和光影捉迷藏,与空寂的戏台隔空对话。我们长跪在海拔6000多米的德额印经院殿前,用心轻轻抚摸这十八世纪的雕版经木,用唇诵读这穿越无数轮回的永恒密码。突然间,又如一场春梦,醒来时,已到了京郊房山的云居寺,这里有作者青春记忆的旅行,这里没有遗世孤立的决绝;这里有神圣和世俗关系的永久辩题,这里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崇高,在这里你的幸福与痛苦佛祖了然于心,你的生死已在芸芸众生中显得波澜不惊。

在旅途中,我们迎面碰到了头戴毡笠,身穿缥衣,一路杀到紫禁城的闯王--李自成。看他一日登基,一夜烧尽英武殿,看他搜刮民财,看他剿杀百姓,看他打下江山,看他拱手送人。在他的故事里,我们终于知道求生和信仰的区别,求生是为已,而信仰是为人,所以没有信仰的闯王最终只是一个不屑于被历史记载为帝的一夜昙花。

身为蒙古后裔的我,一度浅薄的以为自己与匈奴有着莫大的联系。同样,我们来自草原,我们游牧四方,我们把征服作为生命唯一的理想,我们把血性印刻在子嗣绵延的坚强。但最终匈奴--这个狼一样的民族,在汉武帝麾下李广、卫青和霍去病将军的利刃下,遁走他方。但历史永远会令人意外,他们却在某个悄无声息的时间节点里出现,以上帝之鞭形象威风凛凛地站在罗马帝国的面前,歼灭阿兰人,追杀歌特人,攻下拜占庭帝国,直捣高卢心脏--奥尔良,以摧枯拉朽之势横踏欧洲。但历史的结局也往往让人意外,凶悍、狡猾、善战的最后一代匈奴首领---阿提拉在尽占优势后,竟抵不过罗马公主霍诺里阿的倾城美貌,更抵不过日尔曼美女伊尔狄科新婚夜插入他心脏的那枚利匕。自此,匈奴人在历史车轮的辗压下,消失在风中起伏的草原中。

当川端康成把笔墨交给京都时,我们看到了在他笔下的那座古城,又行走在作者不紧不慢的文字中。这是一个体感迟钝的城市,这是一个含蓄谦恭的城市,这是一个不经雕琢以简为美的城市,这是一个没有被水泥钢筋侵蚀的城市,这是一个用木屐与大地对话的城市 ,这是一个虽然生活在现代但却依然生机勃勃的古代城市。

掩卷长思,才知道在晨光暮色中挤出时间的阅读让我受益非凡,它让我可以俯冲山川大地与自然交媾,亦可以让我穿越历史与过往对话,它可以让我提笔时文思涌动,灵气逼人,亦可以让我置笔时手指拈花,心怀释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