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技巧研究开题报告

(2018-07-09 10:35:25)

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技巧研究开题报告

甘泉县第一小学   张启琳

.课题研究缘由

语文课标中指出:1——2年级从写话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看图作文是低年级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重要途径。它根据学生年龄小、对有趣、生动的图画有着浓厚兴趣的实际特点,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图画为写话的载体,对学生来进行写话的训练,它以图画的视觉冲击学生的眼球,可以大大的引起学生习作的兴趣;以图画的呈现方式又让学生避免经历从浩如烟海的生活场景中无从择取习作材料的困境。看图作文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培养观察、想象、分析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自信心,为打好写作基础,及顺利过渡到中、高年级的习作、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的看图作文教学现状中,目前二年级小学生写话现状不容乐观,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 不是“流水账”式的表述,就是杂乱无章式的幻想,缺乏主题和重点,这样,直接影响三年级的命题作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具体的阶段目标中,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分为二个阶段:低年段的写话,中高年段的习作,“写话”其内核是落在“话”。“话”相对于文,从结构角度看,话的结构显得松散,甚至可以说不拘形式;而文则显隐含着一定的规则。从写的动机看,写话更多的是随机,兴趣所致,文则突出于情感的倾吐;从表现主体看,写话除文字、拼音外,还有图画、剪贴等多元形式;而表现文的主要是文字(拼音)。

二.实用价值

看图作文所选图片生动形象,学生能直观地去感受图片上的内容,对学生的写话有很大的启发,而且适合学生的图片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写话兴趣。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图片内容就是最好的写话的“扶手”,学生能言之有物。大量案例证明,看图作文中,其图画的鲜明性,内涵的丰富性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爱好与激情。看图作文有“图”的插入,有“图”的刺激,因此,“图”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紧扣儿童的特点,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画。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看图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心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而且能为今后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了解小学生的写话现状,发现学生写话的困难所在

2.构建二年级写话教学的素材体系

3.探索小学生看图说话、写话教学的有效入门方法经验

4.概括出小学看图写话作文训练的主要策略。

5.寻找通过看图作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基本途径

  6.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一套能促进低段孩子快速进入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新模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2.二年级小学生看图写话的内容研究。

3.小学二年级看图写话的指导方法研究。

4.二年级看图写话的评价研究。

5、二年级看图写话的组织和实施研究。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预定为一年(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

1).申报阶段(2018年1—2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8年3月):制定研究计划。

3).实施阶段(2018年5月—2018年10月):将课题渗透到选定的班级,并及时进行观察、反思。按计划实施各项活动,进行实践,不断调整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4).总结阶段(2018年11月—2018年12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课题实施前后的存在现状及研究实效。

2).观察记录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题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变化等,收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及时的归类总结,从而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

3).案例研究法。积累一些优秀的典型案例,以利于研究过程的有效和顺利开展。

4).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看图写话教学的操作策略,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推进课题研究顺利而有效开展。

.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相关课题论文发表。

3).学生看图写话作品发表。

4).课题研究资料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